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一章解縉的想法
  第三十一章解縉的想法

  背后如何溝通,自然不用多說了。

  很快江南士大夫就妥協了。

  很多事情,就這樣輕飄飄的通過了。

  當然了,白話文方案在定國是會上通過的時候。自然也有一些人被氣的吐血。被硬生生抬出去的。但是這并不妨礙,整個方案的通過。

  何夕自然都會有回報的。

  修改之前的方案,落實了他的諾言,并建立蘇州大學,杭州大學,白鹿洞書院。福州書院。總共十二家大學。當然了,這大學之中,也分層次的。

  一般來說,南北國子監,自覺自己是最高學府,是太學,高于這些人一等。而北方幾個書院,又覺得自己老資格,要比這些后進書院底蘊深厚。等等。

  何夕自己或許沒有覺得,但是他這個決斷,其實奠定了今后一百多年的政治格局。

  甚至有史學家一針見血的評價,有明一代,明初之后所有政治斗爭,不過是十二家的大學的內戰而已。

  這也是何夕沒有想到的。

  科舉廢除了。以科舉座師同科同年等拉幫結派的情況也一并進入了歷史的垃圾箱中。但是,以學校為樞紐的爭權奪利,反而起來了。

  每一個高校的圈子,都是遍布軍中,朝中,商界,海外等各方面的。后期不是沒有大量興建學校,但是即便是新建學校,其中自有脈絡。該是那一派在什么圈子里,外人或許不知道,但是局中人卻是很清楚的。

  當然了,這種情況下,在何夕,朱雄英等人有生之年,還沒有太大的矛盾。

  畢竟,朱雄英在何夕面前唯唯諾諾,以柔克剛。但是,他本人其實也是一個人物。只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英雄人物總是要被時光的長河給淘盡的。

  歷史之中。總有一些時無英雄,令豎子成名的時代。

  那個時候,才形成了誰也無法撼動的利益圈子。

  這都是后話。

  ------

  “真讓他做成了?”朱雄英喃喃的說道。隨即轉過身來,對身后的解縉說道:“你覺得,首輔今日所做所為,是對是錯?”

  解縉也是在準備爭奪,何夕留下來的首輔之位。

  可以說,楊士奇與解縉兩人就是未來首輔的最熱門的選擇之一。

  不過楊士奇的問題在于,如何能得到朱雄英的諒解,而解縉的問題在于,他怎么向朱雄英保證,他其實能夠掌控天下局面。

  解縉自然不是孤家寡人。

  但是問題是,整個大明朝廷,都是何夕建立起來的。想要接管朝廷上下,就必須要接管何夕派系,在這上面,楊士奇有天然優勢。

  畢竟,他很長時間支持庶務,這天下交到楊士奇手中,最少不會出亂子。

  而解縉卻沒有這種經歷與經驗,這讓朱雄英,乃至天下人很難相信解縉,覺得解縉能勝任這個位置。

  這也是解縉最頭疼的地方了。

  他在內閣處理的都是并不怎么重要的位事務。都是比較務虛的,而今何夕將心思轉到這上面了。他在內閣之中,連這上面的權力也很難保全了。

  而且楊士奇對解縉的情況也是很了解的。雖然說不會正大光明的出手,但是暗中給幾下絆子,就足夠解縉狼狽了。

  不是解縉不聰明。奈何,整個體制都是何夕為主,楊士奇為輔打造出來的。楊士奇是規則制定者之一,在這一套規則之下,想要為難解縉,簡直是太簡單了。

  解縉也只能吃啞巴虧,明知道是苦,卻不能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就更顯得無能了。

  無能的人,是很難委以重任的。

  這其實,才是解縉一直思索的事情。

  不過,朱雄英問了,他也要回答。解縉說道:“首輔的想法,其實很明顯了。想讓定國是會,成為上情下達的通道,只是,未免優容太過了。特別是,此次請來的人,多是當地土豪,少有士大夫。恐怕會令天下士人不舒服的。”

  解縉本質上是一個舊氏的讀書人,解縉也以自己這個身份而自傲與高興。雖然說,時過境遷,何夕的新學崛起了。

  但是解縉骨子里,還是不喜歡何夕所謂的新學。畢竟,他對儒學下了苦功夫的。在這方面鉆研極深,如果,大明朝廷忽然改弦易轍,解縉的強項就被人為的給平了。

  解縉怎么可能高興啊。

  其實解縉與江南士大夫們是有很多共同語言的。只是,解縉并沒有決定與這些人勾連在一起。原因很多。

  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解縉不確定,何夕到底如何對這些江南士大夫。他不敢站在何夕的對立面。所以他要先看看。

  第二,解縉心高氣傲,自詡在何夕之下,無人可敵他。他即便與江南士大夫有聯系,也一定要以他為首的,也就是收復江南士大夫為己用。

  第三,那就是江南士大夫們,也未必將解縉看在眼里。

  他們是被何夕給折騰怕了。但是不怕解縉,甚至在很多人看來,解縉是誰啊?

  最少,在整個南北之戰中,解縉并沒有什么讓人眼前發亮的決斷與作為,自然不被人看在眼里。

  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今日這個局面,對解縉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

  解縉麾下比起何夕的派系,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解縉麾下都是他這么多年收攏得愿意站在朱雄英這邊的文官。數量并不多,而今南京官僚體系,幾乎被丁顯,與何夕前后折騰的快散架了。即便有一些人,也不足以讓解縉拉攏。

  所以,解縉其實很早就準備,將這些人拉入麾下。利用他們的勢力,在朱雄英面前固寵。

  在解縉這一番話中。充分的體現了他自己的思想。覺得對定國是會參與者寬容太過。那是因為,整個定國是會的代表,背后都有實力。一句,幾乎任何一個人回到自己地盤上,一聲令下,召集幾百個壯漢不成問題。

  這些人不能說不讀書,但是他屬性卻不是讀書人的屬性。說得好聽點,叫做地方派系,說得不好聽一點,叫做豪強。

  即便是讀了書的人,也是豪強。

  在解縉的世界觀之中,這些人根本不配參與這樣大會的資格。大會之中所有與會代表,都必須是他們讀書人才對。

  是的,解縉其實并不反對這一場大會。

  因為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樣的會議,漢代的鹽鐵會議等等。君王與大臣,坐而論道,解決朝廷之中重大問題。

  想想都讓解縉覺得舒服,但是前提上,這是給讀書人的禮遇,這些人是什么東西,他們也配?

  朱雄英說道:“你覺得,首輔今日做成了沒有?”

  解縉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成與不成,就要看看,有沒有人敢為人之先了。出這個頭了。或許,首輔已經安排好人了。”

  朱雄英說道:“也是。不過,在座的都不是傻子。真的用心,還是逢場作戲,是能看出來的。”

  解縉忽然起身,說道:“陛下,臣今日是有一件事情,請陛下恩準的。”

  朱雄英說道:“說。”

  解縉深吸一口氣,說道:“臣請為應天府尹。”

  前文說過,在何夕的新規劃之中,順天府尹,與應天府尹,看上去是一個府,但是本質上是一個小省。而且南京與北京都是重點發展工業。在各方面都高過其他省份。

  所以,順天府尹與應天府尹全部是高配。

  兩者可以是說是天下疆臣之首。

  但是即便如此,解決離開內閣,就任應天府尹,也很難說是平調。畢竟。內閣才是天下權力的中心。這一點,連朱雄英也不能反駁。

  朱雄英說道:“自古以來,猛將起于行伍,大臣起于郡縣,朕對你一直是寄以厚望的。而今,解大人想明白這一點,朕心甚慰。應天府尹這個位置,朕為你定下來的。希望,你今后在應天府尹任上,好好做事,將來,朕對你自有安排。”

  解縉大喜過望,終于確定他是做對了。

  大明文官體系與西方文官體系是不一樣的。因為沒有事務官與政務官的分別。是官吏一體的。特別是何夕尤其強調這一點。

  再加上,何夕擴充了無數政府職能,讓大明朝廷,特別是中樞運行,越來越復雜了。公文簡直是如山如海。不是一般人,不要說是掌握這一艘大船了。連理清頭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想要掌握天下大事的首輔,必須有嫻熟的政治手腕與技巧,對下面的真實情況,有著很深刻的認知,是那種誰騙不了他的狠人,對整個朝廷運作規則,信手拈來。

  想要讀幾本史書,說幾句心性,就能將內閣主持好。那根本就是癡心妄想了。

  除非內閣大權,愿意被下面人給架空。否則的話,今后,進入內閣的人,只能是從下面一層一層殺上來的悍臣。

  否則,根本掌控不了這個局面。

  那種讀書中翰林,坐上十年冷板凳,一朝成為內閣中人的事情,今后也是想都不要想了。根本不可能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