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機
  第三十六章新的契機

  朱元璋在朱允炆面前也沒有掩飾過自己變法的意圖與想法。想要開辟全新的局面。以及他對何夕的推崇。

  朱允炆對何夕這個人,自然是厭惡之極,恨不得殺之而后快。

  畢竟在朱允炆看來,何夕死了,北京根本無法支持住,朱雄英僅僅是何夕扶持出來的傀儡而已。

  但是對于何夕的學說與思想,朱允炆卻漸漸改變想法了。

  無他,現實逼得。

  軍事上全面落后,整體戰略上由攻轉守,給朱允炆太多的震撼了,甚至讓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一下子都動搖了。

  朱允炆最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權力,而大明江山是與他的權力聯系在一起的,而今天下都不穩定了。他還在乎別的什么?甚至可以說,他唯一感到擔心的,就是方孝孺了。

  方孝孺的立場,朱允炆也是知道。

  如果不是方孝孺堅決的反對變法。反對何夕。很有可能他都不會轉投自己。而沒有方孝孺的支持,朱允炆也很難將這個位置坐穩。

  但是朱允炆對方孝孺也難談感激。

  畢竟,方孝孺在朱允炆面前長長以師長自居,這讓朱允炆很不舒服。朱允炆更喜歡丁顯。而不是喜歡方孝孺。這就是明證。

  只是朱允炆更明白一件事情。

  他的基本盤是文官集團,正因為文官集團的全面支持,朱允炆才能坐穩位置,并將自己的權力延伸到其他地方去。而這一切都必須有方孝孺的支持。

  當然了,與對傅友德不一樣。

  朱允炆對方孝孺很放心。

  方孝孺是大儒,以忠義自居,這是他最大的光環,也是他最大的枷鎖。正因為方孝孺的光環在,他才能凝聚人心,讓很多人愿意聽從方孝孺的命令。

  但是同樣的問題,方孝孺如果敢做謀逆犯上的事情,甚至不用朱允炆動手,方孝孺的子弟們都會反對方孝孺的。

  畢竟,他們忠于方孝孺更多是被方孝孺的學問與人品感召,而不是方孝孺的私人。

  所以,朱允炆對方孝孺的容忍程度很大。方孝孺即便跋扈一點,也無所謂的。更何況方孝孺的宰相之才,也是真的。在大明中樞廝混這么多年,對大明朝廷上上下下,方孝孺最清楚不過了。

  有方孝孺在,一些庶務,朱允炆根本不用擔心。

  這解放了朱允炆很多精力。

  只是而今,朱允炆發現好像局面不如他想的那樣,齊德這個人在朱允炆看來,是方孝孺最信任的人。居然公然說支持何夕的學說。那豈不是說,文官之中,已經有很多人有改變的想法。

  朱允炆立即嗅到了一個契機,那就是要不要如北京那樣進行變法。

  方孝孺對文官的控制,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嚴格嗎?

  朱允炆心中轉了好些念頭,他對齊德的話,好像沒有聽出來重點,說道:“朕準備設兩廣總督,這個位置你安排人吧。朕能給你的支持,都已經給了。只是希望,你不要讓朕失望啊。”

  朱允炆決定試探一下,他看似沒有做什么,但其實已經給下面開了口子。

  總督這個官職,在大明還很少。大明上一位總督不是別人,正是何夕。總督的職能很模糊。特別是有何夕這個先例在,如果總督在任上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似乎也是能夠得到允許的。

  這本身就是一個信號。

  齊德心領神會,他說道:“臣定然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如果不是北京的步步緊逼,讓齊德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他其實也不愿意做這一件事情,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而是沒有必要。

  畢竟,天下太平,那么折騰做什么?

  這也是朱元璋之前預料到的。

  有時候在老路上做得太好,對于新路也是一種阻礙。很多人并不是看不到何夕辦法的好處。只是利不百,不變法。在洪武年間,變法帶來的好處在很多人看來,并不大,反而很麻煩的。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利益可以分很多種,一種是將要得到的。另外一種阻止失去的。

  前者是北京方面給下面人許諾的。一旦北京占領全國,北京的政策必然擴張到天下,對官員與商人來說,那是多大的利好,足以讓他們充滿了幻想,更不要說,他們本身就很賺錢。

  而南京這邊,有這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舉動,他們是看見了新的趨勢,那就是北京打下南京的可能,這些人都不想失去自己而今的權勢,才做出各種變化。

  不形成而今這種局面。這些人根本不可能有變化。

  正如,資本主義一系列改革,并不是出于他們的善心,而是因為他們曾經來過了。

  朱允炆讓齊德下去了。

  他心中反復思量,有很多想法,只是這些想法,都不會與方孝孺說。能與他商量的只有丁顯。

  朱允炆沉思了一夜,第二天早朝過后,請丁顯過來了。

  朱允炆將齊德的舉動告訴了丁顯,說道:“丁師,你覺得朕該怎么辦?”

  丁顯聽了朱允炆的話,心中噗噗通通的亂跳,他看到了機會,什么機會,那就是取代方孝孺的機會。

  丁顯對于方孝孺一直不滿。

  想要取而代之,但是丁顯也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從各方面來說,他都不能與方孝孺相提并論。

  方孝孺道德上堪稱完人,不管對上上下下,都是完美無缺。但是丁顯身上是欺師滅祖的污點的,而今還被士林鄙視。丁顯即便因為報紙的原因,在民間聲望不錯。但是在官場上卻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簡直是格格不入。

  丁顯在民間的聲望,很多是代百姓發聲,攻擊貪官污吏得來的。

  雖然說,丁顯這些舉動,都事先做過調查。不會碰硬釘子。都是找軟柿子捏。是有條件的發聲,但是還讓很多官員感到不舒服。

  丁顯民間的那些聲望在官場上根本派不上用場。

  而方孝孺桃李滿天下,丁顯如何能比。

  丁顯知道自己想要取代方孝孺唯一的機會,不是別的。就是皇帝的支持。但是僅僅有皇帝的支持還是不夠的。必須有另外一個變化,這個變化堪稱翻天覆地。

  那就是變法。

  丁顯也是在這方面做準備的。

  作為何夕曾經的底子,丁顯固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對何夕很多方面研究很深,更是主持一線工作,印刷排版等機器,丁顯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一系列工作之中,他更能理解何夕很多思想與想法。

  何夕最開始的三個學生之中,或許只有丁顯與何夕的思想最接近了。

  練子寧內心之中是一個儒生,他所學到的一切,都是為自己內心的天下大義服務的。對何夕的學說僅僅停留在用。而黃子澄比練子寧強多了。但是黃子澄跟隨何夕時間最長,對工業體系最了解,但是黃子澄骨子里還是一個儒臣。

  他對除卻工業體系之外一些思想,與何夕有分歧的。

  畢竟,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影響深遠,讓一個人完全否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丁顯不一樣,丁顯讀書很厲害,否則不足以與這兩人并列。但是他從小都不認同儒學,讀了那么多年書。還做出欺師滅祖的事情,可見,他并沒有將他四書五經讀進心里。

  本質上,將四書五經當做敲門磚。追求自己的財富與前途。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何夕提出那一套,才是真正適合丁顯的。

  或許有人說,何夕似乎并沒有提出什么為人處世的思想?

  真沒有嗎?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