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六章大同戰役
  第五十六章大同戰役

  因為就是這一段時間的一些事情,讓他被老爺子排除繼承人爭奪之中,他有過很多反思。但是有很多地方依然想不明白。不過,他有一點倒是明白了。

  他兩個侄子,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晉王的心思從來是想著怎么為天下之主。而不是當什么晉王。

  他雖然有這個心思,但是天下局勢安定,他也慢慢死心了。

  而今忽然之間,老爺子不在了,兩個侄子居然明火執仗地打起來了,晉王頓時覺得天命在我。燕王沒有卞莊刺虎,一舉兩得的想法,但是晉王是有的。

  所以,在晉王看來,他最重要的事情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在自己勢力沒有起來之前,不介入南北之戰的主戰場。

  大同重要不重要?

  重要。

  但是晉王看來,他一旦拿下大同,就意味著他很有可能與北京來一場大同爭奪戰。而大同固然有地勢,但是大同的地勢,是對關外的,而不是對北京的。

  一旦他提前與北京對上了,隨著他本錢的消耗。一定會被南京控制住,將來的事情可就由不得他了。

  甚至在晉王看來,大同落到北京方面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大同與太原之間,有一個天下聞名的關卡,那就是雁門關。即便飛雁都過不去的關卡。縱然到了火炮時代,雁門關依然是天險,晉王覺得,他只要守住雁門關,北京方面拿他沒有辦法的。

  而北京方面兵臨雁門關,山西幾乎兩面臨敵,這兩面都被山巒阻隔。易守難攻,在晉王看來,北京方面只有不是腦袋被驢踢了,是不會輕易進攻的。

  守住這兩條防線是很容易的。

  這種情況,對晉王最為利好。因為他在南,則山西在南,他在北,在山西在北,如果一來,在南北雙方都是舉足輕重的,只有這樣,南方才會容許他的一些小動作。

  他怎么可能去救大同,他甚至樂見其成。

  趙庸這幾句話,其實也是窺見了晉王的心思。

  晉王也不裝了。冷笑說道:“南雄侯,本王的事情,無需南雄侯來管,大同之事,非本王可以干預的,南雄侯想求,自己去。”

  趙庸冷笑一聲,也不多言,甩手離去。

  晉王也下令,加強雁門關一線的防御,在晉王眼中,大同已經丟了。

  ------

  太原種種,朱雄英一行人并不知道。

  他們對于攻打大同,也是抱著非常謹慎的心態。無他,大同是堅城。是北方戰線的重要支點。是魏國公徐達精心修建過的。即便而今火器大發展,想要強攻下大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非動用重炮不可。

  即便動用重炮,大同城頭就沒有重炮了嗎?而大軍北巡,大部分都是騎兵,不是說其中沒有火炮。有的都是很輕便的,馬能馱著走的小炮,而不是重炮。如果用重炮的話,必須從北京調過來。

  這一來一去,非一個月不可。

  再加上攻城,沒有一兩個月是拿不下大同的。

  雖然說,拿下大同這樣的堅城,花費一兩個月,簡直不要太賺了。但是而今何夕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是不可能在大同一兩個月的,他也不可能留朱雄英在此。

  這會有很多人事上的紛爭。

  最好的結果,就是突襲入大同城中。畢竟大同城中最少有一兩萬精銳,大同一下,大同下面各衛,估計也不會抵抗,數萬精兵就到手了,而如果打一場大同攻防戰,那就要下本錢了。

  瞿能本來準備自己帶隊突襲大同城,但是朱雄英與何夕都不愿意,畢竟瞿能在東勝軍中的影響力毋庸置疑,一旦死在大同城中,橫生枝節。于是瞿能推薦自己的兒子瞿良才。

  朱雄英與何夕自然同意。

  瞿良才能不能指揮千軍萬馬,何夕還不知道。但是瞿良才指揮一場小規模突擊戰,卻是毫無問題的,畢竟是歷史上,射中燕王頭盔,沒有漢王相救,燕王估計都死于瞿良才刀下了。

  何夕是見過燕王的武藝的,以何夕的能耐,是看不出燕王與瞿良才誰高誰下的。但是瞿良才有如此戰績,而今突襲大同城,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事實上,大同之戰,也很順利。

  不是一般的順利。

  瞿良才趁著傍晚,城門快關的時候,帶著百余騎兵,說是從北邊來的商隊,一舉奪得成本,隨后,瞿能帶著大隊騎兵浩浩蕩蕩地進入了大同城,朱雄英與何夕在其后。

  其間幾乎沒有遇見什么抵抗。

  朱雄英與何夕進城之后,立即召見大同各衛的軍官,安撫下面,并發放賞銀,放忠于南軍的軍官南下。一番操作下來,大同已經是北京的大同了。

  畢竟衛所制,讓將士們家眷都在本地,極少數人忠于南軍,大部分將士們其實并沒有什么堅定的想法,忠于北京或者忠于南京,對他們來說,并沒有明顯的區別。

  最少沒有為這種區別而死戰的地步。

  不過,何夕也感到奇怪。

  大同城得到的太容易了。

  而今并不是歷史上的建文朝,而今朱允炆麾下名臣宿將一抓一大把,徐達,馮勝,傅友德這樣大將,放眼五千年間,也是一時之雄。何夕對南方的軍事信心,建立在火器時代淘汰冷兵器,也就是更新版本上的。畢竟一代版本一代神,老版本的大神們在新版本表現如何,何夕不知道。但是他有信心比這些老牌大神表現好。

  畢竟他有攻略。

  但并不代表,何夕小看這些大神的戰略眼光。

  他設身處地的放在南軍那邊,覺得南軍無論如何不應該忽視大同。

  而在大同城中,截獲的一些書信,也讓何夕明白了。這些是書信就是趙庸一遍遍的提醒大同要提防北京與東勝衛的夾擊。

  只是,趙庸的提醒甚至出現了反效果。

  無他,前文說過大同衛上下的心思,大同數萬將士,再加上家眷,城中儲備齊全,面對敵人的圍攻,咬著牙打過幾個月,甚至兩年都不是問題。但是這要看對誰?

  如果是韃子南下,大同上下定然是團結一心,打個尸山血海,也不會說什么的。但是面對北軍,就沒有這個心思了。

  要知道大同很多時候歸北京指揮的。大同與北京之間關系很親密的。彼此之間的將領都認識,甚至有些一族在兩邊當官的。為了上面的心思,將大同打爛,是大同當地軍官不愿意的。

  而且,大同很多將領都是又戰斗經驗的。天下什么戰事最慘烈,就是攻城與守城戰,這種慘烈,不僅僅是對于軍隊的,也是對于百姓的。畢竟大明開國最慘烈的守成戰,就是南昌之戰,對于很多人來說,還記憶猶新。

  打其他戰事,很多時候不波及百姓的。而這種守城戰,最重要的是,編戶,將城中百姓,以男女老少組織起來,更是將全城糧食物資集中起來。

  家家戶戶,人人都要出力。

  那時候就不分當兵的與不當兵的了。

  而現在山西那邊僅僅是提醒,又不派兵,而因為衛所制度,大同當兵的都是當地人。這些將領真愿意打成這個樣子嗎?

  當時讓他們投降北京,他們也是不敢的。

  于是,大同城防就如此松懈。

  對于大同軍上下來說,他們寧肯這樣被北京拿下來,將來情況有反復,也不是他們主動投降的。他們將來投降南軍,也沒有什么阻礙。反正這是內戰,各方人馬那么多,南京即便是勝利,也不可能將所有跟隨北京的人都殺光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