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九十二章棉花問題
  第九十二章棉花問題

  何夕搖頭,說道:“棉花是最重要的問題,是比糧食更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必須要放在首先解決的問題上。”

  劉璟剛剛到遼東,也是剛剛接管了屯田事務,剛剛搭起遼陽府的班子。甚至遼陽府與遼東都司之間很多權力劃分,還沒有徹底做完。畢竟在此之前,遼東都司統領民政,是管轄了很多非軍戶人口的。

  而今這些人口都要交給遼陽府。

  這些的事情,可不是后世在電腦上一劃就行了。涉及檔案的移交,核實。以及管轄權的變更等等。更重要的是,其中是有很多利益的。很多事情一旦涉及利益就不好辦。

  也幸好,吳高代替了葉旺,成為遼東都指揮使。

  吳高與劉璟之前關系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而今他們都屬于外來的人,又是功臣體系一員,自然而然親近。吳高剛剛調過來,之前的利益與他也沒有關系。于是他很配合劉璟。

  但是也正因為吳高剛剛過來,根基淺薄,有些事情,即便他配合,也不是太好辦的。

  好在何夕支持兩人。

  他固然將遼東軍當成自己的人。但問題是,何夕需要的是軍方的支持,而不是縱然軍法侵犯地方法度。他需要控制軍隊,而不是被軍隊裹脅。在這些事情上,何夕是留了余地的。

  那就是之前如何,不怎么調查,將事情辦好就行了。

  但是如果有一些人善財難舍。何夕也不介意用人頭祭旗。

  于是這一件事情,就更復雜了。變成了吳高與劉璟上任的第一把火。即便有何夕的支持,兩人也難免犯嘀咕。他們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一回事,但也不想將何夕得罪狠了。

  他們想要的是在下屬之中樹立威望,否則將來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又不能妨礙到何夕的利益。

  其中分寸把握是很難的。

  吳高與劉璟這一段時間的心思都放在這上面,再加上剛剛的秋收。所以劉璟對遼東最龐大的工業體系,其實并不了解的。甚至不明白,在劉璟看來,耕戰是頭等大事。糧食供應大過天。

  如果沒有條件就罷了。而今有了條件,不好好地將遼東糧食搞好。不需要產出太多,只需能供應大寧,還有外東北地區,大明的兵鋒,就能向北推移了。

  何夕這一番話,忽然說道棉花上面。簡直是不知所謂。

  是的。棉花是很重要的。畢竟遼東,乃至于東北,不是別的地方。需要御寒措施。否則,冬天根本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只是棉花再怎么重要,也不應該比糧食重要。

  何夕看劉璟不明白,也理解劉璟。畢竟,遼東在整個大明,是一個不一樣的地方。最大的不一樣,就是遼東從工業上獲得的好處,已經比農業上的大了,也就是工業產值,已經超過的農業產值。

  之所以表現不明顯,是因為,大量的投資,讓遼東財政始終處于吃緊的狀態。另外,復雜的財政狀況,從工業上獲得的利潤,沒有一個清晰的表述。再加上,劉璟負責民政與屯田的事務。

  對工業上的事情接觸的不多,也不是太清楚這方面的事情的。

  何夕對黃子澄說道:“黃大人,你來說說。”

  “是。”黃子澄說道。其實,何夕與自己的心腹,私下已經溝通過了。但是必須對新來的這些人,坦誠相待。才有這樣的會議。

  黃子澄說道:“劉大人,應該明白,總計近六百萬兩的軍費,并不是給我們遼東的。而是軍費,是撥款。雖然何大人可以管理。但是這六百萬兩,是要給軍隊足夠的東西的。”

  “這東西是什么?第一軍械,這個不用考慮,沈陽那邊足夠使用。”

  劉璟暗暗點頭,這也是他在管理屯田上感受到最不一樣的地方,遼東的農具太好用了。一方面,是材料好,舍得下本錢。另外一方面,就是設計好。工理書院的學生們,或許不足以設計更復雜的機械,比如何夕一直想要的蒸汽機。但是,一些簡單的農機改良卻是可以的。畢竟,將原本流傳下來的農具,進行力學分析,制造出新式的農具。并不是太難的事情。

  而軍械的復雜情況,在農具之上,在劉璟想來應該沒有問題的。

  “第二,是軍裝。大概十三萬大軍。一身軍裝,罩衣,披風,棉襖。冬裝,夏裝等等。風帆,繩索。等等。還有,其他人的需求。”

  劉璟說道:“等等。風帆?需要多少風帆?要那么多風帆做什么?”

  何夕咳嗽一聲,說道;“劉大人,近六百萬兩,該怎么花完,您想過嗎?”

  劉璟一愣,說道:“為什么要花完?遼東百戰之地,如果能結余一些軍費,等將來北上的時候,不用再從后方調撥,豈不是一件好事?”

  何夕頓時有些頭大。

  不知道該怎么給他解釋。

  如果從農業社會的財政思維來看,這完全沒有問題。要量入為出。要節省著花。但是對于從后世而來的何夕來說,卻不是這樣的。大規模財政支出帶動工業發展,這個模式,何夕很熟悉。

  不管這個財政支出是戰爭,還是其他方面,都是沒有問題的。

  其實,何夕也能感受到朱元璋之所以做這個選擇。資本的力量一旦開始循環,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資本天然追求增值。再增值,為了這一件事情,他們不惜將世界打成地獄。

  何夕現在在遼東做的事情,僅僅是種下一個種子而已。是可以順其自然,用十年二十年的緩慢推進資本的增長。并以此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體系。但是朱元璋沒有十年了,所以他才有這種辦法。

  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大明的財政剩余,全部投入工業之中。撥款也好,軍費也好。都一樣的。

  但是何夕并不能浪費這些錢。

  一兩銀子四石大米。合計總近六百萬兩的投入,是一筆巨款。有大多?張居正變法的結余,也不過一千多萬兩,是這個數字的兩倍有余,更重要的是,銀價在明朝,是一個逐漸走低的過程。如果算購買力的話,沒有具體的模式可以對照。但六百萬兩,抵得上萬歷年間,一千萬兩都說不定。

  是足夠,大明與日本在朝鮮拉鋸十年有余的巨款。

  錢太多了,也是一個煩惱。

  怎么樣合情合理地花出去?

  何夕想來想去,一方面,就是對高麗軍全面換裝。原本,是衛所中,給布匹,自己渾家做的衣服,全部換成遼東制軍服。而且不是一件,秋裝夏裝等等一個人好幾套。另外增加軍隊供應,紗布,帳篷,等等。這些都需要棉花。

  而棉花供應,整個洪武二十一年都十分緊張。原因就是棉布是硬通貨,在海上是僅次于的鹽的產品,去年棉花原料供應,就限制了棉布的產量。而今這么一算棉花供應根本不夠。

  另外一個方面,何夕想到的是水師。

  是的。大明的水師在何夕看來,完全不夠看。沒有專門的戰艦。也沒用專門艦炮。很多東西,都是陸軍那邊挪過來的。根本沒有專門的設計。當然了。

  也沒有什么需要。

  但是沒有需要,可以創造需要。

  打日本就是一個強需要。用打日本的軍費建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水師,或者遠洋艦隊。在何夕看來很劃算的。因為,何夕覺得未來大明的工業品,最大的市場,依舊是海外。不是國內。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