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九十章會商
  第九十章會商

  從南京傳來的消息,讓何夕很是震驚。

  他不得不反省一下自己,他身邊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啊?與歷史上的印象完全不一樣了。

  楊士奇,后世三楊之首,元老勛臣,在南洋效仿班超之舉,這已經讓何夕很驚訝的。在他印象之中,楊士奇這樣的人不應該老謀深算。怎么將自己置于如此危險之中。

  再有葉沈,明明是將門子弟,按理說,應該如公侯子弟一般,打仗行不行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政治博弈之中,應該有天生的嗅覺,門里出身,自漲三分。但是葉沈卻是一個打起仗來什么也不管的人。

  何夕想起,能力不錯,大半輩子都靠邊站的葉旺。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未必是葉旺自己想的那樣。自己懷才不遇。是葉旺年輕的事情,做了什么讓上面難堪的事情。

  或許這也是家學淵源了。

  至于,解縉這大才子,到底真好用。但是一出手,就往死了招呼。效果很好。幾乎讓南京輿論一度失聲。但是何夕相信,之后的反擊,就會鋪天蓋地而來。甚至即便朱元璋也不能完全壓制。

  畢竟,即便是大明王朝的新貴們,他們雖然參與了海上貿易,但是他們并不是沒有田產的。而且是大地主。朱元璋雖然摳門,但好歹開國功臣,幾千畝的土地,還是有的。

  他們經營土地的路徑,也是這樣的。

  而朱元璋縱然厲害,他也不能將自己的根基給刨了,殺下面一些大臣,是小意思,但是在這種事情上,強硬表態,乃至于否決,他真就成為孤家寡人了。

  解縉沒有給別人留活路,也沒有給自己留退路。

  讓何夕不由地想,為什么他身邊的人都這么激進。

  其實,這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何夕自己并不覺得,但是整個天下幾乎所有人都覺得,何夕才是整個儒門最激進的大儒。何夕提出的很多觀念,在何夕看來,已經是盡量挑出來能讓這個時代接受的觀點了。但是在天下人眼中,卻是激進的不能再激進了。

  所以,向何夕靠攏的很多人,都表現出這種非常激進的思想面貌。如解縉。解縉就是想以這種姿態,來迎合何夕。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何夕從國子監提拔人員,而且偏愛后世能做出成績的人。但問題是,這些國子監出身大臣,很多都是洪武后期,建文永樂朝,才逐步登上政治舞臺的。

  他們那個是已經有了好幾年的沉淀。性情已經穩定下來的。

  而現在,如解縉,才不過二十出頭,比何夕都小幾歲。才華自然是有的。但是年輕人的少年意氣,也更是在。才沒有考慮那么周全。

  一下子搞得天翻地覆。

  不過,何夕細細想來,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他雖然偏居遼東。但是實際上,他很清楚,他遲早要去中樞的。與很多士大夫遲早會有一場清算的。他之所以,外放不就是想在外面積蓄力量。而且以解縉的表現,何夕在遼東做的這些事情,并不是沒有用的。

  最少,在國子監已經有很多人膺服何夕的理論了。

  中國人是最實用的民族,一件事情好不好,嘴上是一回事,總是要讓他看到現實的結果,才更有說服力。

  解縉的行為固然是投機,但是何夕也覺得,反映了思想層面的力量變化。而解縉的行為也可以投石問路。看看,他的敵人到底是誰?有什么力量?將來攤牌的時候,要注意什么人。

  當然了。何夕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那就是保住解縉的性命。

  有時候,不是何夕想要護短。實在是作為領袖,不能保住下面沖鋒陷陣者的性命,下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就沒有人敢上了。于是何夕一連寫了好幾封書信。

  在解縉不知道時候,已經敲定了解決未來的去處。不是別的地方,就是南洋四鎮之一。何夕雖然離開了南洋,但是在南洋影響力還是有的。解縉不管是貶官到南洋,或者說流放到南洋,何夕都可以照顧。

  而且在很多人看來,南洋是不毛之地,流放南洋,簡直是僅次于死亡的刑罰了。不,甚至比死刑還可怕。尸骨都難以回鄉。

  有這樣的兜底,何夕覺得,解縉的性命是無憂了。

  當然了,何夕覺得,解縉這個人吧,還是在南洋沉淀幾年吧。將來自然有用的時候,而不是現在,給何夕搞事。

  解縉的事情,僅僅是何夕關注南京的小插曲。

  南京的事情,何夕只能是旁觀者,靜觀朝廷局勢變化。

  在遼東,何夕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

  營口,新修建好的營口縣衙之中。

  何夕與遼東是所有高層都在。

  吳高,劉璟,黃子澄,楊士奇,葛天工等十幾個團座。

  何夕坐在上首,劉璟侃侃而談,說道:“總提上來說。明年可以增加開墾荒田,而今田畝總額,三萬一千余頃,明年可以增加一萬頃,三年之內,可以增加到五萬頃,只是這個數量,估計很難提升了。”

  一頃等于一百畝,三萬余頃,就是三百萬畝。這已經是后世正統年間的數量了。如果三萬余頃全部是熟田的話,遼東糧食自給自足,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問題是開荒一般是三年之后,才算是熟田。

  這也是為什么而今遼東糧食也不足的原因。

  至于到五萬頃的時候,其實已經超過了有名一朝官方遼東田畝數字了。但是大家都知道,大明朝的官府數字從來是一個笑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也表明遼東容易開墾的土地,到五萬頃的時候,已經開墾的差不多了。

  想要開墾出更多的土地,就要加強水利建設了。

  不是而今,直接在遼河上引水。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就是何夕之前想的遼澤問題。將遼澤的水排干。就數千里遼澤,成為沃土,遼東就一躍成為大明糧食重要產地之一。

  第二個問題,是劉璟提出的。就是修建海塘。

  遼河出海口的情況,與江南很多地方,有這同樣的情況,有海水倒灌。以至于遼河出海口附近很多土地,都變成了鹽堿地。只能長滿蘆葦,不能種地。但是劉璟是江南人,他可是知道從五代開始,江南很多地方修建海塘,如何一點點的海邊的土地改造成為良田。即便明清很長一段時間,修建海塘,還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劉璟就提出了修建海塘。這個工程雖然沒有排干遼澤宏大。帶來的效果,估計也沒有排開遼澤的效果好。但是僅僅劉璟估算,就能得到數百萬畝土地,完全不是問題。

  而之所以,土地開墾面積很難提升了。不是因為別的。而是人口問題。

  遷徙過來的高麗人口,而今還在艱難消化之中。但是何夕可以預見的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遼東就不會這樣的利好了。沒有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何夕沉吟片刻,說道:“這一件事情先放放,明年估計有五百石糧食,從海運而來。白銀四百萬兩。朝廷府庫幾乎為之一空。糧食供應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即便統合高麗大軍之后,也是有結余的。所以糧食的問題不急。著急的事其他方面。”

  “明年的棉花種植面積有多大?”

  劉璟一愣,說道:“沒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糧田,剛剛開荒的土地,準備種豆子,大豆最養地力,棉花我準備先放放。”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