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九章 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第八十九章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朱元璋聽李景隆這樣說,內心之中其實已經有了幾分了然,說道:“你父親讓你來做什么?”

  李景隆說道:“如果朝廷議論南洋出兵之事,將此本呈上。”

  何夕心中咯噔一聲,他知道,他預料之外的事情出現了。

  李文忠號稱儒將,乃是宋濂親手教導的弟子,與文人士大夫關系很密切。是開國將領之中,最具有文人氣質的人。而且李文忠作為朱元璋的外甥。功勛卓著,同時也與朱元璋沾親帶故。就地位上來說,馮勝的資格也未必高過李文忠。親厚更加不如。

  李文忠的建議,在勛臣之中,更有影響力。

  何夕一時間又急又氣又恨。

  他不是沒有想過去勸說李文忠。但是曹國公是什么樣子,何夕很清楚,雖然神志清晰,但是每日昏睡得時間長,清醒的時間短。也就是熬日子了。這個時候,何夕都不忍心打擾他。

  其實何夕不是與李文忠沒有關系的。兩人的私交還是不錯的。如果何夕當面與李文忠解釋他的策略,未必不能說服李文忠。但是而今來的僅僅是一封奏疏,依然是定論。

  他只能接受這個結果。只是他微微瞄了劉三吾一眼,心中暗道:“此人太過了。”

  朱元璋淡然說道:“徐正你讀一下。”

  徐正從李景隆手中接過奏疏,緩緩地讀了起來。李文忠的意思也很簡單,首先,朝廷大政不可輕易動搖,動兵于北,不覆滅殘元不能罷手,殘元永遠是大明之患。其次,南洋海貿雖然重要,但是不是沒有其他辦法安撫。而遠征爪哇是其中下下策。

  將不可因怒為興師。南洋之事,應該鎮之以靜。

  否則征爪哇,恐有一場大敗。

  云云。

  朱元璋對這個內容并不吃驚。只是心中暗道:“文忠啊,文忠,你啊,只能說你啊。”不過,他也感覺到了李文忠真正到了生命盡頭了。

  因為這一封奏疏之中,有很多的暮氣。

  朱元璋印象之中的李文忠,其實并不缺乏勇氣的。甚至也做過很多旁人都覺得萬萬不可能的事情。只是人到了李文忠這個時間段。所思所想就與年輕的時候不一樣。

  他知道他的人生要劃下句號。

  對過去有反思,有未來更多的是擔憂。他擔憂朝廷沒有了自己,權力如何平衡。對外戰事,如何進行?會不會出問題?等等。

  是的。地球離開了誰都會旋轉。但問題是哪個離開的人?心中又是怎么想的?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與地位,特別是李文忠這個時間段。更是如此。

  或許這也是一種自己心理安慰,一種心理上的紓解吧。

  李文忠之所以有這一封奏疏,其實固然有人求到他面前。但是更多的是,他覺得出征爪哇,怎么看都不是靠譜的事情。反對這種冒險。但是如果李文忠還有平常心,他也不會上這樣的奏疏。無他,朱元璋是什么樣的人?

  李文忠對朱元璋的決斷,向來是有信心的。

  但是臨死之前,或者說等死的時候,李文忠的心態并沒有一如既往地平穩。這也是人之常情,雖然是英雄豪杰,也是難免的。

  不過,這給何夕一個大難題。

  馮勝掀起來的優勢,被抵消了。

  這也是英雄人物的影響力。

  朱元璋說道:“諸位怎么看?”

  一時間,鴉雀無聲。連勛貴這么邊都沒有人敢隨便發聲了。大佬們意見不合,下面人如何敢插嘴,是的,曹國公李文忠快不行了。但是他老人家一日沒有斷氣,一日都就可以殺人的。

  誰敢沖在前面?

  朱元璋看向太子,說道:“太子,你怎么說?”

  一瞬間,太子內心之中無數念頭涌上心頭,說道:“曹國公反對的僅僅是遠征爪哇,何挽之的意見,也沒有說要遠征爪哇,兩者看起來,并不矛盾啊。”

  “兒臣以為結合兩策而行之。”

  劉三吾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所依賴的總后臺跳反了。

  其實這并不難以理解。

  太子最重要的任務是繼位,在有自己的班底影響力的同時,最大的問題是要與朱元璋同步。

  太子監管秘書監之后,太子的權力,比歷史上的還要大一些。

  畢竟歷史上太子雖然半君的權力,但是并沒有制度上的確認。但是而今,太子幾乎掌控了整個內廷。手中拿到是丞相的權力。越是如此,太子越是謙卑,越是不敢讓朱元璋不滿。

  每一件事情,先考慮朱元璋的選擇。再考慮自己的利益。然后從中間融合折中。如果不能,那就以朱元璋的意見為主。

  何夕是什么人?太子很清楚。

  他不知道,朱元璋為什么這么看重何夕。但是他知道,未來大明的丞相,定然有何夕一席之地。甚至很有可能是父皇留給自己的丞相。雖然太子有些地方不大滿意何夕。但是也承認,何夕是有才華的。

  而且何夕的意見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開疆擴土,是每一個皇帝都想做的事情,太子而今不是皇帝,不妨他以皇帝的思想考慮。先在南洋插上一手,以待將來。成的話,將南洋成為大明的西域,不成的話,留下一個藩國鎮守,是進退兩全之舉。至于爪哇的什么?

  并不重要。反正大明已經因為這一件事情進入南洋。對爪哇的影響,可比死幾百人要重要得多。

  已經達到懲戒效果了。

  太子的選擇,已經很明白了,首先父皇一定會支持,其次戰略可行,對國家有利。難不成太子真為了區區腐儒之言,什么事情都不做了。

  太子受士大夫影響很深,但僅僅是影響而已,他真正的老師其實只有一個,是朱元璋。

  朱元璋將太子一直帶在身邊,不就是為了言傳身教。

  什么兩策結合而行之。只是一個委婉的說法。

  朱元璋露出一絲笑意,說道;“我兒說說。”

  太子說道:“抽浙江,福建,廣東三省水師兵馬,建立南洋水師,遠赴南洋。并在南洋清掃海盜,建立駐地。留人鎮守即可。”

  何夕也聽出來了,太子本質上也沒有在南洋大動干戈的意思,留人鎮守,這幾個字是很值得玩味的。留一個巡邏點也算留,一個城池,也算留。

  朱元璋說道:“何夕,你覺得如何?”

  何夕只能說道:“臣謝陛下,謝太子。臣無異議。”

  朱元璋說道:“既然如此,就將人選一并定了吧。”

  何夕說道:“臣有一事,不知道當講不當講。”其實,何夕不想在這里說這個事情,但是馮勝的眼神一直飄向他。何夕知道,該他實現諾言的時候了。

  朱元璋說道:“講吧,朕什么時候不讓人說話了。”

  何夕說道:“以藩王外封的原則,臣以為不若令一藩王鎮守南洋一地。之前靖江王就藩。有些太倉促,令要就藩的藩王,一并從征,或者令藩王下面的人從征,也要打前站?陛下以為如何?”

  朱元璋聽了,第一個反應是,這就是何夕與馮勝的交換條件?不過,朱元璋細細想來,也不是不行。

  朱元璋對自己幾個成年兒子的能力還是比較信任的。覺得他們是能做好坐鎮南洋這個任務。甚至將來鎮壓住爪哇也不是不行。

  好吧,這既有朱元璋的好幾個兒子的確很出色。同時也有父親看兒子,總是有光環的。

  朱元璋說道:“太子,你既是儲君,又是長兄。這一件事情,你怎么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