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八章 儒生心中的天下
  第五十八章儒生心中的天下

  即便在臨終之時,宋訥對朱元璋也沒有多少怨懟之情。反而更多是擔心,擔心朱元璋沒有了他這樣的忠臣,終究會誤入歧途。所以才想對何夕說一些心里話。

  此時此刻,宋訥也畢竟平靜客觀地評價何夕的一切了。

  他承認何夕有才華,雖然稚嫩了一些,但是有朱元璋保駕護航。將來一定會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所以,才臨終之前,想要說服何夕,將何夕扳回正道。

  何夕知道宋訥是激將法,但是此刻他也想聽聽宋訥想說什么,于是又坐了回去。說道:“宋老先生請講。”

  宋訥說道:“你的學問,內以名家之論,外以永嘉之學,重工匠之技,成一家之言。是治國之良策。然此策可用于一地,不可推行于天下。可用于征戰之時,不可用于太平之事。”

  “非大明太平天下治國之策。”

  何夕細細聽著,對宋訥的話有自己的解讀,所謂名家之論,大抵是邏輯論。因為邏輯論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家似乎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被宋訥認為何夕是基于名家之論的升華。永嘉之學,永嘉之學是南宋一門學問。他與理學最大的分歧,就是永嘉之學,注重王霸之道,也就是重利,在利義之辯上,與理學不一樣。

  “你知道天下有多大嗎?你知道各地民情有多少不同嗎?你知道一道命令,從京師傳到偏遠地方需要多少時間,你知道,這命令在中途要經過多少人之手,而到了地方上,還能不能執行?”

  “你知道地方上有多少人欺上瞞下?有多少根本不在乎皇帝是誰?不在乎是那個朝代嗎?”

  “秦法用于秦地,足以霸六國,一統天下,然用于天下,則分崩離析。其中原因,你沒有想過嗎?”

  “你的學問,治國精細之處,嘆為觀止。如果而今的大明僅僅數府之地,用你之策,爭霸天下,我絕對支持。但是而今用你的辦法治天下,天下大亂,指日可待。”

  “不可能。”何夕冷笑一聲,說道:“你根本不懂我的做法。”

  宋訥冷笑一聲,說道:“是的,你一直藏著掖著,我是不懂你學問的全貌。但是你在工部所做的事情,還有你說的那個生產力。幾乎都擺在我面前了。我能不知道你說的什么?你的學說,大抵是讓朝廷推動所謂生產力發展。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辦法,大抵是重工匠之技。讓工匠有學問,你還辦了什么工理學院?不是嗎?”

  何夕一時間不知道說什么了。

  他從來不敢小瞧一個人。但是今日才知道小瞧宋訥了。

  宋訥并不是第一流的大儒,第一流大儒都是能出入儒學之間,學問越深,越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宋訥太板正,太方正,整個人繃得很緊。而今在臨死之前,反而放下得失之心,生死之憂,在境界上有所提升。

  但是即便如此,宋訥也將何夕看得分明。

  除卻何夕從后世帶來的一些成熟的科技解決方案之外,在主體思路上,與何夕的并無太大差距。

  宋訥嘆息一聲說道:“自從漢代公羊學派以來,治理天下其實就幾個要點,第一,天下必定于一。其次,均平天下,不患寡而患不均。第三,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

  “這三條,乃是綱常鐵律。不可動搖。做得好,乃是盛世。做不好,則是衰世。前元兵馬之利,天下無雙。但何以不足百年而亡天下,概以蒙古人治天下,以跟腳論之。無跟腳者,不能登朝廷。蒙古與勛親貴胄共天下,非與士大夫共天下也。”

  “其實后兩者都是前者的延伸。”

  “天下之大,橫有四海,縱有八方。地方不一,定天下于一,何其難也?天下六千萬之眾。讓陛下管到每一個人,朝廷擴充十倍也不行,唯有陛下在朝,士大夫在野。天下定于一,治道在簡不在繁。各地縣官最好以不興事為要。當然了,天子也要對士大夫有所約束,約束之道在于均平,天下均平,百姓各安其業,士大夫以德行勝之。而不是以財業勝之。”

  “而維系天子與士大夫之間的關系,就是儒學,就是一道德。甚至不在乎一道德學問,是理學,還是經學。”

  “你現在明白了嗎?”

  何夕有些震撼。他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

  果然,真的大儒與尋常書生讀的一樣的書,看出來的卻是不一樣的東西。

  儒學看上迂腐之極,但實際上,內部自然有自己的生命力的。否則也不會傳承到清代才被推翻了。

  宋訥也是簡單說說,其實很多大儒在制度設計上對維護一個大統一王朝上,可謂盡心盡力。

  何夕也明白了一點。

  在后世。從地球一端到地球另外一端,一個電話最多一兩秒的延遲,更不要說國家之內了。甚至可以說,一件事情發生之后,能在幾分鐘之內,圍繞地球轉十幾個圈。

  但是在古代卻不是這個樣子的。南京還是在中國版圖比較中心一點,在北-京就更多,北-京到云南要一個月,可以說,如果事事讓京師決斷,云南都淪陷了,北-京還在商量對策。單單以國家機構來治理天下,維系統治根本不行。必須有其他東西補充。

  士大夫就是補充。

  而什么是士大夫,那就是與國家意志保持高度統一,在地方上有名望的人。而如何讓他們與國家意志保持高度統一,那就是之前說的一道德,同一個道德標準,同一個思維模式,同一個國家信仰。

  天下必定于一,這一個,維系這個一天下,必須有一道德。

  正因為如此,儒學神圣不可動搖。

  正因為在落后技術條件下,維系一個龐大的統一王朝的困難。對上面無法規劃,下面缺少監督。最好的辦法,國家不生事,讓百姓自己尋找自己的出路。

  畢竟國家一生事,負面效果比正面效果還深。

  宋訥之所以,拼掉這條老命,也要犯顏直諫,是為意氣之事,是為天人感應?是在他看來,何夕的作為就是歪理邪說。

  首先,何夕的計劃提高的工匠的地位。但是天下間就這些位置,工匠站了,士大夫就沒有了。那么請問這些工匠,在地面上是有田,還是有人。再進一步說,真到國家分崩的時候,這些工匠們,能拉出來多少壯丁?

  地位這東西,是與實力掛鉤的。不要看,朱元璋殺士大夫如殺雞一般,那么為什么朱元璋最后傳位給朱允炆的時候,留給朱允炆的是文臣班底?

  很多時候,有力量才有地位,而不是相反。

  其次,宋訥心中的朝廷,就是以道德維系國家,天子是道德楷模,將天子神圣化。朝廷各安其職。什么發展生產力。根本不能做,也做不了。看古代中國最好的經濟政策是什么?

  是休養生息。

  是國家不想采取更積極的經濟政策嗎?

  是不能。

  何夕此刻才更明白一件時間,一件寫在政治書上不起眼的字。

  封建王朝的統治階級,是以皇帝為首的地主階級。

  皇帝,勛貴,士大夫,各有不同打扮,但是本質上就是一樣的。這古代有土地,就有人丁,有人丁就有力量。朝廷的力量看似強大,但朝廷本質上,也是由皇帝,勛貴,士大夫組成的。朝廷的力量,未必全然是皇帝的

  但本質上也就是中央幾十萬大軍而已,地方上軍隊到底聽誰的。還真不好說。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