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十四章 吃飯最大
  第十四章吃飯最大

  如果說服不了方孝孺,他這一場辯論有什么作用,說服朱元璋?朱元璋是能說服的人嗎?他老人家凡是自由判斷。

  至于太子。太子更是聽朱元璋的。

  也就是說,而今他即便與方孝孺舌戰三百回合。也全部是無用之功。更重要的是,還有輸的可能。畢竟何夕縱然自信,也不敢與方孝孺相比,畢竟天下文壇盟主,宋濂之后,就是方孝孺了。

  何夕可不覺得自己一定在言語上勝過他。

  既然如此何必費口舌啊。

  朱元璋說道:“方卿,秘書監的事情很多,你下去做事吧。”

  方孝孺自然想留下來,但是朱元璋這樣說了,只能行禮說道:“臣告退。”

  在方孝孺走后,朱元璋說道:“何夕,剛剛做得不錯,你知道我最擔心什么嗎?擔心你少年得志,為人有自傲,就猖狂自任,受不得委屈。如果這樣,你只能當一富貴閑人。在朝廷上,即便是朕也要受委屈。”

  “今后,你能讓方孝孺一頭。讓俺放心不少。”

  何夕說道:“父皇謬贊。兒臣是不敢當方大人之鋒,畢竟方大人是未來儒家大宗師。”

  朱元璋說道:“好了,別說那些沒用的了。你現在可以說說,你的想法了。”

  “是。”何夕說道:“兒臣的感想,也只有一點,那就是唯心與唯物。”

  太子聽了有些迷茫。倒是朱元璋對這兩個詞很是熟悉。很感興趣,說道:“你說來聽聽。”

  何夕說道:“兒臣之史學,乃是從千百之證據中,歸納,總結出一個道理來。然后反復證明。最后得出一個結論,但這個結論也不是一直正確的。如果將來出來這個結論,所預料之外的事情,也要加以修訂。這個結論,暫時就是臣所言之道理。”

  “而儒學,卻是先推出一個道理來,天下諸般事情,都要納入這個道理里面。凡是不在這個道理之外,都是異端邪說,當鳴鼓而攻之,有很多不能解釋的東西,要么視而不見,要詭辯之。”

  “前者唯心,后者唯物。”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道:“如此說來,倒是有一點意思。朕想起一件舊事,那就是宋夫子在的時候,他給朕說,朕圣德參天,必有天瑞。必有天瑞。”

  朱元璋沒有細說這個天瑞,想來以朱元璋之多疑與見多識廣。下面送上來的天瑞。倒是什么,大抵是有所察覺的。

  只是沒有拆穿而已。

  宋濂自己一些遭遇,也有了原因。當然了,宋濂未必參與了某些祥瑞造假。但是宋濂這句圣德參天,必有天瑞,是從天人感應引申出來的。畢竟皇帝做得不好,有上天示警,皇帝做得好,那么老天沒有一點表示。這里理論,宋濂是完全相信的。朱元璋怎么相信,宋濂沒有參與其中?

  不過人已經不在了。朱元璋也不說了。他轉過頭問太子,說道:“太子,你覺得他們兩個人誰對?”

  太子一時間也迷茫了。

  真的迷茫。

  太子能夠非常明確地感受到朱元璋的傾向性。但是他是真不明白。他說道:“父皇,何弟的意思,兒臣有些地方明白。儒家所言之道理,其實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他們常說君臣之義大于天,但是弒君之臣,不絕于史。忠君為上,但是私下也免不了蠅營狗茍之事。只是如果不以忠孝仁義治國。那該當如何是好?”

  朱元璋說道:“太子,這個問題問得好。何夕,你怎么看?”

  何夕一時間也有一些迷茫。他似乎明白了歷史上的朱元璋為什么臨終時候安排了一些儒臣為太孫大臣。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從來不是儒門中人。他其實也覺得儒學虛偽。只是,指出一個學說的問題是很容易的。即便后世體系完備的科學。也有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但是找到替代的學說,可就不容易的。

  最少,歷史上的朱元璋最后在治國上回歸于儒學。因為他只有一個選項。

  但是怎么回答太子這個問題?忠孝仁義這種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即便是后世也是要發揚的,根本不能否定。也無法否定。縱然這世界上有很多丑惡,我們的眼中心中,也應該有一些美好的東西。

  這也不算錯。

  忽然一句話,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冒出來,浮現在何夕的腦海之中:“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一句話給了何夕思路,他立即知道怎么回答了。他說道:“太子殿下,天大地大,吃飯最大。倉廩足而識禮儀。任何人都是以生存為第一要義的。忠孝仁義從來不是錯的。錯的是空談仁義。太子覺得,朝廷要做的事情,是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還是要教化百姓仁義禮儀?”

  “如果是前者,則不談仁義,則仁義自來,如果是后者,那就是禮教吃人。”

  太子想要反駁,卻不知道該如何反駁。只覺得何夕的話,好像刀鋒,讓他很不舒服。

  無他,儒家地方官從來以教化為第一。杜甫詩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太子不是一個單純的儒生。但是宋濂作為他的老師,在太子思想之中,儒家是占據很高的地位。此刻被何夕赤裸裸地挑破,讓太子很難受的。

  “好。”朱元璋說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朱元璋說的是實話。

  朱元璋讀現代的書籍,其實是很難受的。白話文與古代白話是有區別的。給朱元璋帶來一些閱讀障礙。再加上很多詞匯是舶來詞。朱元璋想要理解也是很困難的。

  工業革-命。現代化。生產力,生產關系什么的。讓朱元璋難以理解。根本一點也不接大明十四世紀的地氣,而今何夕這番話,已經非常接地氣了。

  吃飯為先,還是禮儀為先。

  很多人或許不理解,這還算路線?難道古代朝廷不讓百姓吃飯。

  古代朝廷倒不會不讓百姓吃飯,但是古代朝廷不負責這個。封建王朝從機構上都沒有想過解決百姓民生問題。即便有,也是附帶的。只要百姓不餓死就行了。

  倒是禮教之事,從來是地方官政績的重點。天下到處的貞節牌坊就是證明。

  明清最重視百姓民生問題的。也就是朱元璋了。洪武年間大規模開墾耕地,大規模推廣棉花。在朱元璋之前,棉花種植面積并不算太多,但是在朱元璋之后,棉花成為中國種植最多經濟作物之一,讓民間百姓衣服從麻料變成了棉料。

  可以說,何夕吃飯為大說法,正好契合了朱元璋的想法。畢竟朱元璋是真正挨過餓的。只是朱元璋很多時候是下意識關注民生。并沒有提高到理論高度。

  當然了,僅僅形成理論也不行。

  儒家不乏視民如傷等理論,但是根本沒有行動。而何夕從現代帶來的理論方法,足夠支撐吃飯最大,這一條施政路線。

  朱元璋只覺得眼前一亮,可以說比何夕之前提的什么什么現代化,要高明太多了。

  朱元璋轉向太子,說道:“太子。俺記得東宮是有空地的吧?”

  太子說道:“有。”

  朱元璋說道:“回去之后,將空地開墾了,你自己每天閑下來就去種田。不許假手于人,朕要監察的。”

  太子一愣,說道:“是。”

  朱元璋說道:“你回去好好想想。朝廷責任到底是什么?是教化天下,而是讓天下百姓吃飽飯。”

  太子心中暗道:“您的傾向性已經如此明顯了。還有什么好想的。”不過太子也知道,今后朝廷風向要變,他要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之前現在與未來要做的事情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