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財政問題
  第八十三章大明的財政問題

  政府與百姓之間,是間隔的。

  大明官員總共一萬多人。而大明百姓最多的時候,有人推測有四五億人之多,這么少的官員,如何管理這么多的百姓。即便是大明官員擴張一百倍。也未必能將所有人都管起來。

  官員絕對不能擴張的。因為如果擴張的話,大明可憐財政體系是完全支撐不起的。

  這就成為一個問題。官府與百姓之間,有一層代行者。

  而朱元璋看多了元代貪官污吏損害百姓的事情,覺得要將官員的權力進行限制。讓他們不能魚肉百姓。于是糧長制度就出來的。

  糧長制度本質上,是想選取百姓之中賢達。代替官府管理一些事務。朱元璋將糧長當成了百姓的代表,甚至每年糧長押送賦稅入京。朱元璋都要挑選一些親自接見,問一問百姓生活。

  甚至遇見其中有才能的人。也調入官府。甚至有一躍而至戶部尚書者。

  但這個制度真的好?

  或者說,大明官員固然有很多不是什么好東西。貪瀆如郭桓者,雖然是少數的。但是很多官員未必清白。但是這些糧長都是好人嗎?

  只說一點,很多做糧長的人家,只有不遇見什么橫禍。都成為了大戶人家。在鄉里的強橫人家。

  甚至到了大明后期,地方官府不與民間大戶商議好,很多事情都無法推行。或許未必沒有這個淵源。

  朱元璋這思路對與不對,也不好說。畢竟即便是后世政府維系鄉村的治理也是很難的。甚至在2000年之后,很多鄉村政府都在退出。一些民間強力人士,遍地教堂代替之前的政府職能。

  這也是基于成本的考慮。

  朱元璋對糧長制度是很感情的。其實糧長制度在朱元璋時代執行的也不算太錯。他聽何夕說糧長制度的問題,內心之中有些意見,卻沒有表露出來,說道:“說重點。”

  何夕說道:“陛下,臣已經大明財政混亂之極,中央結余太少了。地方財政也不多,條條框框太死了。不利于地方發展,臣以為,當建立三級財政體系。縣級,省級,與中央三級財政。規定各級截留,分定中央賦稅與地方賦稅。將天下之財聚于中樞。然后再分配。”

  “至于一些糧食轉運調撥。則將民間民-運,改為官運,這也是后世清廷之改革。”

  朱元璋說道:“你知道糧食運輸消耗有多大?”

  “以百里而論,大抵要消耗一兩成。以千里而論,大概運一斤消耗一斤。這還不算艱難險阻之地。如果萬里之遙,消耗數倍,才能運到一斤。”

  “大明賦稅是糧食。”

  “如果按你的辦法。一番折騰下倆,非要征收三倍以上的賦稅,才能供應消耗。”

  “百姓承受不起。”

  何夕說道:“陛下,此言差矣。既然運糧如此辛苦。那么陛下轉為民-運之后,這消耗就不在了嗎?不,是陛下看不見了。以陛下劃定的支運線路,總和起來,固然是比糧食轉運到中樞,再有中樞下撥要打。但是陛下卻不知道,集中運輸,集中存儲,消耗要比百姓零散支運,消耗要小很多。”

  “其中消耗大還是小。真不好說。”

  “而且也不需要將所有糧食全部運輸到中樞存儲。可以在要害之地,設倉儲。由戶部直接管理,也可以對邊遠省份多與截留。少輸京。更重要的是可以折現。陛下也看過歷史。其實,張居正的改革其實就是對糧食折現的更改。”

  “總是有辦法的。”

  “而陛下的財政政策最大的問題是,朝廷根本沒有辦法改易。因為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陛下才能對整體進行改易。而發現問題的是地方官,甚至是百姓。百姓很難將最下層的東西,反饋給中樞。故而時日一長,即便百姓因為轉運之苦,賣兒賣女,上面也是不知道。”

  朱元璋很多思想,是很超前的。

  大明財政亂的好像一張蜘蛛網。甚至詳細到某一個鄉的糧食要運輸到某一個軍營之中。一般來說,糧長轉運時間,不會超過二百里。以便百姓。

  看似很好。但是很難調整。

  畢竟靖難之后,京營被調到北-京。南京很多京營衛所也到了北-京。之前南京一些百姓運糧到京營營房,不過一二百里。也就是幾天的工夫。并不難。

  但是京營到了北-京,這些地方百姓要運到北-京。那就是兩千多里了。

  可以說路費已經數倍于那一點糧食了。

  這個問題,到后來也沒有解決。

  為什么不將北-京附近縣遵從這個原則,運輸給京營啊?

  問題是,這些縣各自有自己的問題,這個縣的糧食支給邊關,這個縣的糧食是支給宮中的。等等。這邊一動,邊關的糧食就要重新安排。安排邊關的糧食,需要更多調動。

  幾乎上,動一處,就要牽連很多地方。而且這都是利益。

  只要一動,就有人獲利有人失利,牽扯到利益的問題,誰都是絲毫必爭。

  最后發現,解決了南京附近這些縣的問題,是需要地方付出代價的。誰愿意?誰也不愿意?

  于是,除非皇帝親自下場干涉。否則這事情就辦不成。

  其實,從理念來說。朱元璋的財政政策雖然有一定的問題,但不能說不是一個辦法。但問題是容錯率太低,幾乎無法修改。既死板教條,又浪費。

  是的。朱元璋而今夜以繼日的處理政務,對這些細務。也是很關注的。但是將來會怎么樣?

  很多時候大明官員拿祖制說事,也是沒有辦法的。就拿財政體系來說,當大明祖制的財政體系全面崩潰之后,大明財政危機就與大明朝廷相始終了。

  一直到大明滅亡,很難說建造起一套完善的財政體系。

  而康熙年間,三藩作亂。作為財政來源整個南方都陷入戰火之中,而康熙朝廷怎么將戰爭持續下去的?

  就是因為當時戶部尚書廢除明制里面朱元璋模式,而是令各地賦稅悉數解部,開支出納之權,全部歸戶部。雖然這樣極限的壓制地方財政,會有很大的弊端的。卻給康熙才籌備出足夠軍費。于是清代財政與大明財政走向了兩個方向。

  清代財政一直在三千多萬兩上,這是大明皇帝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雖然清代賦稅比明代重,銀價也低。但明代財政也不該枯竭成幾百萬兩都成問題的。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何夕這番話,對他打擊很大。

  朱元璋在財政上的原則。從來不是朝廷有超額賦稅,而是有意壓縮各方面的財政。維持一個政府低消耗。從而給百姓低賦稅。這也是朱元璋的本心所在。

  因為對于橫征暴斂,朱元璋本身是有切膚之痛的。

  只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他苦心營造這一套財政體系,在何夕眼中是如此之不堪。

  其實,何夕那一套三級財政,有什么稀奇的。之前唐宋大抵都是這樣做的。不過,未必三級。也都是一層層收上來,再一層層在撥下去而已。

  但是朱元璋比何夕更知道,官僚每多經一道手,就會有一層浪費。這種從地方征收上來,然后中樞再下撥下去。其中的浪費是非常非常驚人的。

  雁過拔毛。絕非虛言。

  朱元璋不是自己沒事找事,要自己創作一套財政體系的。是有針對的。

  何夕見朱元璋沒有反應,越說越來勁。畢竟在何夕看來,大明其他方面還行,衛所制度雖然拉胯,但是好歹能用。文官體系不用說,能被清代幾乎完全不動地沿用下來。就證明是相當成功的。唯獨大明財政,那不多說,說多了都是淚啊。

  何夕繼續說道:“大明財政還有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寶鈔問題。陛下,而今寶鈔多少兩等于一兩銀子?你知道嗎?”

  “反正我不知道。我在杭州發現,杭州寶鈔比值,與南京寶鈔比值都不一樣,大抵上是南京寶鈔最不值錢,越往偏遠地方就越貴。”

  “一方面是物以稀為貴。南京寶鈔太多了。而偏遠地方寶鈔少。”

  “另外一方面是,寶鈔在南京百姓已經不再相信寶鈔了。而偏遠地方百姓還不怎么見過,他們還相信朝廷。但是未來估計連偏遠地方也不會相信寶鈔了。”

  “臣估計,今后幾年,寶鈔比銀子,大概要跌破一百到兩百。”

  朱元璋厲喝說道:“他們敢?”

  何夕說道:“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經濟運行自有規律。不以人多個體利益為轉移,朝廷可以強令一個人兩個人吃虧。但是卻不能強令天下人都吃虧。”

  “陛下,寶鈔并不是這么印,陛下為什么不學南宋寶鈔之法。偏偏學元朝的寶鈔之法?”

  朱元璋好久才嘆息一聲,說道:“你說的俺何嘗不知道?只是天下之間,有幾人精通寶鈔之法?俺也不過是想,以不此物不傷民而國庫自足而已。”

  何夕一愣,心中嘆息一聲。朱元璋在經濟上的造詣,比起他在政治軍事上成就差太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