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十九章 煉焦
  第二十九章煉焦

  其實,很多人并不知道,明代的蘇鋼一直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還在生產。甚至很多打擊小鬼子的武器,都是由蘇鋼打造的。就鋼鐵生產量上,有明一朝,決計不弱于西夷。

  而且何夕是用現代的眼光看這個時代。須知在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鋼鐵產量,也不過十幾萬噸,而今大明存貨就有一萬五千噸。而且大明一朝,洪武年間僅僅是官方鋼鐵產量比較多。而明中后期,官方鋼鐵產量變少,但是民間產量卻成為主力,當時要比現在要多出好幾倍。只是明代統計數字一塌糊涂。

  所以中后期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只有一些零星的記錄,比如一爐可日產六千斤鐵。

  估計明代中后期鋼鐵產量,在數量上不小于日本甲午戰爭時期,但是質量上估計要差很多。

  而蘇鋼的生產方式,在西方開啟近代鋼鐵產業之前。都不能算是落后。否則也不會頑強掙扎到了抗日時期,還沒有終結。在新中國開啟引進蘇聯重工會之后,才成為歷史。

  甚至在大煉鋼鐵的時候,還有一次回光返照,所謂土法煉鋼,就是這些工藝。

  雖然而今大明鋼鐵還沒有將最高科技,蘇鋼這個技能點亮,但是本身的技術積累卻是非常厚實的。

  很多問題,都是被人解決,甚至是重復解決了。

  古代之所以沒有一次將鋼鐵煉出來。很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同,比如對于鋼,現代人理解與古代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現代人就是指碳含量在一定范圍之內的鐵炭合金。但是在古代人怎么想?

  是鐵中精華。既然如此,不經錘煉,如何能得到?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古代最開始煉鋼,就是百煉鋼,之后很多思路都是從百煉鋼之中延伸出來的。這就形成了路徑依賴。甚至這種路徑定義了鋼與鐵。

  何夕想了想去,說道:“爐里面用什么燃料?”

  葛工匠說道:“木炭,上好的柳木炭。”

  何夕心中一動,暗道:“或許這就是原因了。”他立即說道:“為什么不用煤?”

  葛工匠說道:“大人有所不知,用煤煉出來的鐵非常脆。根本不堪用。蓋因煉鐵當五行俱全。鐵礦,土也,木炭,木也,爐中自然有火,才能得金。而用煤代替木,是五行缺一,故而不堪用。”

  何夕一陣無語。

  五行這東西,在現代僅僅是算命用。但是在這個時代,是真指導生產生活的哲學。

  何夕一陣無語,他忍不住問道:“這不是還缺水?”

  葛工匠說道:“大人,鐵水也是水。”

  何夕一陣無語,他知道這個時候不是給他們上課的時候,他硬要講課的話,估計他講不明白,下面聽不懂,還影響進程,三個月說起來時間很長,但實際上,時間很短。他耽擱不起。

  于是何夕一本正經地說道:“爾等有所不知,煤歸于木,而不歸于土。煤是數萬萬年前,山河變動,將大量樹木壓在地下,不知道多少年后,演變成了煤,爾等應該看過,很多煤中有樹木形狀。這就是明證。”

  此言一出,這些工匠竊竊私語,覺得不錯。

  如果給一群士大夫講,他們未必明白。但是這些工匠都沒有脫離一線勞動,親手接觸過煤是什么樣子的。自然知道何夕所言的是對的。

  “那為什么用煤煉出的鐵,都不堪用?”葛工頭,問出了所有工匠心中的疑問。

  “煤里面含硫。”何夕內心之中腹誹,但是這話卻不能說出來,他依舊一本正經的說道:“你們為什么不用木材煉鋼,反而要用木炭?”

  “木炭燒得比木材旺。”不知道那一個工匠說了一聲。

  何夕笑道:“這就對了。這煤在地下多少年,也增添了土性,必須先將煤燒成炭,清除了土性,才能煉出更好的鋼鐵。”

  何夕對于這些工匠積極發言,非常高興。

  畢竟他很明白,有些事情單憑他自己是做不來的。只能發動這些工匠的積極性,才能做成。

  何夕說道:“今天先說到這里,下面由葛老牽頭,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將煤煉成炭。另外就是準備一座高爐。開始第一次試驗。”

  葛工匠說道:“小人領命。”

  隨即將其他工匠打發走,只留下葛工頭。何夕問道:“葛老,我不太懂冶鐵上的事情,我交代的兩件事情,什么時候能夠做好?”

  葛工匠說道:“城外有很多木炭場,只需稍稍改動一下就行。而城外也有現成的高爐。大概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能準備好。這是煉炭的時間。”

  何夕萬萬沒有想到這么快,說道:“那么后天。后天我出城去看。可以嗎?”

  葛工匠說道:“應該可以。只是大人這一次需要其他變動嗎?”

  何夕說道:“不用,之前是什么樣子。這一次還是什么樣子,不過將木炭換成焦煤就行了。”

  葛工匠欲言又止,最后低頭說道:“是。”

  ------

  等何夕回到宮中,已經是傍晚時分了。

  何夕只覺得腿酸疼至極。

  可以在宮中騎馬的人,都是達官貴人,甚至連徐達保持謙遜,都不會在宮中騎馬。所以何夕也不能騎馬。到了工部衙門,也不好騎馬。一天下來,他估計走了數萬步。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沒有衛星定位了,他手機上的步數也不顯示了。

  總之很累很累。

  “能搬出宮去就太好了。”何夕一邊泡腳一邊想。

  或許對于一些人來說,在宮中臨近天顏,可以說是機會難得。但是對于何夕來說,宮中太不自由了。很多事情也不方便。

  何夕正在享受片刻的安逸的時候。徐正到了。徐太監說道:“陛下有請。”

  何夕看看天色,已經繁星漫天了。

  何夕心中暗道:“有一個工作狂老板,實在是不爽,你加班也就算了,還讓我加班。”但是何夕能有什么辦法,且不說,這個時代還沒有勞動法,即便是勞動法,也不可能約束到朱元璋。

  不管何夕怎么想,只能聽命去見朱元璋了。

  他本以為朱元璋,要問關于軍械的事情。但是到了之后,何夕才發現,朱元璋問的并不是這個。

  何夕關于明朝歷史的手稿之中。密密麻麻的不知道寫了多少小字。似乎是因為何夕用金筆寫下的字本來就小,也或者是朱元璋不喜歡蠅頭小楷。朱元璋改用金筆朱墨批注。

  里面有很多問題,從明前期一直到后期。特別是后期君臣之間的爭斗,嘉靖與各首輔之間的微妙關系,萬歷多年不上朝,還有三大案,東林黨,女真崛起等等。

  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

  而且問題很刁鉆。

  很多都是從皇帝的視角出發,問得奇奇怪怪的。

  這些問題,都是何夕回答不出來的。比如,隆慶皇帝,高拱,張居正,萬歷,李太后之間的關系。

  抱歉,何夕哪里知道,他們之間很多微妙關系。他僅僅是知道歷史給出的答案。關于過程有什么,他也不知道。

  何夕覺得,朱元璋的某些問題,除非是專精明史的大家。才不能解答。

  同時,何夕也不得不承認朱元璋非同一般人,有著旺盛的求知欲,還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即便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在學習的專注力上,也是一等一的。

  只是讓何夕有些吃力。

  朱元璋揉了揉眼睛,雖然點了十幾根蠟燭,但是能見度還是不高,時間長了。眼睛還是不舒服。

  朱元璋說道:“今天的事情辦得怎么樣?”

  何夕這才松了一口氣,才將今天的事情向朱元璋進行一個匯報。

  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你做這一件事情有沒有把握?”

  何夕說道:“我只能說,方向是對的。能不能成功?就要看具體進展了。”

  朱元璋說道:“朕還是有一些不明白的。鋼鐵有這么重要嗎?朕自開國以來,每隔幾年,都要裁撤礦冶,一來數年開采,府庫充足。原不以此而累百姓。二來,這么多鐵,也沒有用處。即便有再多鋼鐵又有什么用處?”

  何夕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說。

  因為這是完全不同的治國思路。

  在后世鋼鐵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根本數據。但是在朱元璋這里,鋼鐵數量毫無意義。甚至是多余的。

  何夕將自己代入朱元璋的角色,也發現了。在大明鐵的用處,是打造兵器。其他用處并不多,一點五萬噸鐵,決計是足夠了。更沒有其他用處了。真有那么多用途的話,也不會存這么多鐵。

  何夕說道:“陛下是農家出身,當知道,其實天下百姓并不是都用鐵制農具。很多也用不起鐵質農具的。也只有一些富裕的地方才能用鐵質農具。如果天下都用鐵質農具,甚至更好地鋼制農具。百姓耕作是會是什么樣子?”

  “會是什么樣子?”朱元璋一時間驚呆了。

  這是何夕從朱元璋看出明顯的神情變化。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