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四章未有期
  第四章未有期

  何夕說道:“臣一直以為,工業革命與社會改造相互配合,先從一地然后推行天下。最為方便。而遼東最為合適。”

  朱元璋說道:“鳳陽不行嗎?”

  何夕一愣,說道:“這-------”

  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的想法卻很簡單。

  或許何夕并不沒有多少想法。但是朱元璋必須要考慮政治上的變遷。

  而今淮西集團秉政,雖然說朱元璋想辦法將淮西集團分拆為好幾個派系,各自為戰。但淮西人,或者說是兩淮人還是在大明朝廷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甚至朱元璋對淮西老兄弟,比對別人多一些信任。

  明朝前期,江西人在朝廷上很吃香,號稱滿朝半江西,不就是江西最先落到朱元璋手中,算是從龍有功。為江西人在朝廷上的崛起打下基礎。而朱元璋可以肯定,如果按何夕的辦法來。未來有相當一部分時間,朝廷上將是遼東人的天下。

  這是必然的。

  只是朱元璋對這樣的政治格局,是有一些想法的。

  因為遼東地區從來不是大明朝的基本盤,更不要說而今遼東很多人口是高麗人。今后將會有很多高麗人成為大明高官,這讓朱元璋有一些不滿。

  而煤鐵兩項資源,遼東是最好的。但是在整個大明而論,卻不是僅僅有遼東才有發展工業的根基的。比如鳳陽,朱元璋的鳳陽老家北邊的徐州,在漢代就有冶鐵礦。在宋代更是冶鐵重鎮。

  以徐州為根基,兼顧鳳陽,通淮河入海。難道真不行嗎?

  不過,朱元璋很快就放棄了。

  不是不行,而是黃河。

  今年黃河又決口,雖然沒有波及鳳陽。但是將來定然有這么一天。黃河一日不能搞定,就不能將真金白銀,投入鳳陽。

  朱元璋說道:“算了。不過,遼東太偏了。這一點你也要好好考慮。”

  何夕說道:“是。”

  至于何夕什么時候能回遼東,卻不知道了。

  何夕走在乾清宮外面的走廊上,輕輕嘆了一口氣。

  他這么想回遼東。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原因是太子的關愛。

  去年,太子就巡視遼東,并看了遼東所有的工廠,所有機密與非機密的東西,太子都看了一個遍。對遼東官員,特別是能有建立工廠經驗的官員,真是關懷備至。

  屢屢加封。

  雖然不能升遷,都升了官職,加了俸祿,甚至封妻蔭子。

  這讓何夕很有危機感。

  太子這分明是在掏何夕的老巢。

  但是何夕沒有辦法。

  太子有太多優勢了。誠然,何夕手下的官員,一個個都與何夕關系密切。都是何夕派系中的人。利益相關。但是他們僅僅是與何夕關系親近而已。他們依然是大明的官員。而不是何夕的私人。

  這一點是不可能改變的。

  太子有大義名分,從何夕這里投靠太子,并不會有什么道德的譴責。甚至何夕也沒有什么約束力。而且很多人都覺得,何夕與太子關系不錯。

  最少現在,何夕與太子之間的矛盾,還隱藏在水面之下。

  時間長了,遼東就真不是何夕的了。

  而失去了遼東根基之外,何夕在朝廷上的力量就大大降低了。

  這也是何夕最為憂心的想法。

  只是越是這個時候,何夕就越要坦蕩,甚至主動寫信給手下人。讓他們完全配合太子。內心之中再著急也要忍得住。

  何夕看著紅墻金瓦的紫禁城,心中暗道:“太子啊,太子,你想做什么?你對我就這么不放心嗎?”

  ------

  如果說太子對何夕不放心,那是過了。

  太子不過是作為上位者的本能而已。

  那就是對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有備份。不能讓下面的人給拿捏了。如果有一件事情,缺了某個人就不行。這就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且太子與朱元璋對未來的分歧,僅僅是一件事情要做的程度問題,而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

  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那就是太子想要搞的是洋務運動,朱元璋想做的是戊戌變法。

  但是不管怎么樣,太子都知道,工業化,或者這些已經建立成的工廠,都是非常重要的。決計不能讓一個人壟斷。就好像,朱元璋也不能容忍大明軍隊被一個派系壟斷一樣。

  太子此刻正與沐英規劃,新北京城的地圖。

  太子說道:“大哥,你對遼東那些工廠有什么想法?”

  沐英回想他在遼東看到的種種,忽然嘆息一聲,說道:“這才幾年,天下好像變得我不認識一樣了。”

  何夕推行工業化的模式,其實是從軍器局開始的。點點滴滴開始,才有了第一個火種,那就是太平鐵廠。只是太平鐵廠距離南京很遠,一般人看不到。而且太平鐵廠直接供應軍隊。很多人僅僅感受到軍隊武器成本大大降低。

  之前每一副鎧甲都是寶貝,而今用一件扔一件都不心疼。

  而當沐英看到,數以千計的工人,分工協作,一起工作的時候,就好像看見一支軍隊,用不可阻擋的腳步滾滾而來。

  沐英沒有足夠的學識,來判斷這樣的生產模式有什么影響。但是他卻知道,這些工廠的重要性。甚至他敏銳的感受到,今后誰能控制住這些工廠,誰能有更強大的戰斗力。

  之前判斷一個國家戰力的時候,要綜合這個國家有多少人。有多少糧食。有多少武器。而今就要算有多少工廠了。

  太子說道:“何夕天下大才,只是有些地方上他沒有想清楚。遼東太過偏遠了,這些工廠必須控制在朝廷手中,從而制衡天下。遼東太遠了。父皇為什么設立北京?很多原因就是這里。”

  沐英點點頭,說道;“殿下所言極是,這些工廠不放在朝廷眼皮底下,我也不放心。”

  太子說道:“所以,我想抽調遼東的人馬,在北京城附近建立工廠。而北京城不能在元大都舊址上,而是向東。方面利用遵化之煤鐵,便東南之海運。”

  太子在北京這一段時間也沒有閑著,他詳細的考察了北京的煤鐵資源。覺得北京之煤鐵資源,并不比遼東差。他想要將北京修建成為一個重工業城市。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想法。

  后世北京要去工業化。但是而今,北京如果能生產全天下八成上的鋼鐵。只要控制了北京城,那么總領天下,就沒有什么阻礙了。

  太子也感受到了海運的重要,也想讓大明都城靠海一些。

  其實在元代的時候,運河是直接能通大都城中的。只是而今多年沒有修繕,當年的運河已經不在了。但是如果將都城東移幾十里,就能連通運河。

  從而讓京師的運輸條件,更加便利。

  當然了,這樣做并不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有二。

  第一,北京的地質條件。

  北京看上去是平地,實際上是兩條河的分水嶺地帶。地勢比較高的。一般不會有水患。但是越往東,地勢越低,水患的可能就越大,而天津城更是屢屢被淹。

  舍去大都原址,就要重新選一塊不被淹沒的土地。這有些困難。

  第二,就是軍事上的得力條件。

  北京選址,三面靠山。易守難攻。但是如果往東移了。就進入平原地帶了。

  距離北邊,與西邊的山就有一些遠了。

  當然了,這個距離是根據不同的軍事環境而論的。在古代軍事條件,一兩百里的局面,足夠敵人大兵馬展開。北京失去了依靠。

  只是,這些問題。在太子看來都不是問題。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