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戰略
  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步走戰略

  何夕說道:“陛下,欲速則不達。臣以為,推行新法也不能操之過急。臣計劃,整體上分三步走。”

  “變法這一件事情,乃是曠日持久。不可著急。一日之內,立數十法,天下鼎沸,卻很難深入人心。真正的變法,應該是亦步亦趨,步步為營,做成一法,就鞏固一法,只要不反復,就是最好的進步。”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這也算是高筑城,廣積糧,緩稱王。是正道。這三步走,該怎么走。”

  何夕說道:“以臣之見,輿論,試點,全國推行三步。”

  “任何事情都是人的問題,理學在大明根深蒂固。士大夫,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撼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臣以修大明律,當開誠布公,不求能夠推行,而讓天下人知道,大明要往什么方向走。”

  朱元璋說道:“吹風?是這個意思吧。”

  何夕說道:“正是。”

  很多時候,覺得一些套路,太過陳舊。但是實際上,還是套路好用。比如現在。

  何夕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整個大明缺少一場思想啟蒙。不解決這個問題,何夕做的事情,就沒有基礎與根基。沒有這些東西在。做事情自然是事倍功半。后世中國政府出臺新政策,一般內部醞釀,放出風去看社會反應。然后統一思想,再然后,舉手表決。

  到了舉手表決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一場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就此圓滿落下帷幕。

  他之前,覺得套路可笑。但是而今坐在他這個位置,才覺得政治智慧。

  一場大紛爭,能平靜無波地渡過,是最好的。真要權力最頂層生死相向,對天下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何夕選擇了學習這種模式。何夕說道:“理不辨不明。朝廷的本意是好的。我們的本意也是好的。我向來相信,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能阻擋的。這是天下大勢,人間正道。秉承此心,一定會讓更多人理解支持。才能將事情更好地推廣下去。”

  朱元璋微微皺眉。

  何夕的想法,在朱元璋這里是通不過的。

  人的想法是由自己的經歷決定的。何夕前半生過的生活,其實都是盛世。是在一個道德秩序法律體系都很完善的社會生活的。很多人說古代民風淳樸,其實掙扎在生死線的百姓,對利益的爭奪,更赤裸裸,更無情。

  并不是他們沒有感情,沒有道德。而是生產資料,以及其他資源太稀奇,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到了得之者生,弗得者死。這種情況下,怎么能有一絲善念,你愿意替別人去死嗎?

  元末亂世,就是這種情況。

  何夕看到的更多人的善念,相信人性。而朱元璋看到更多人的惡念。幾乎不怎么相信人。

  朱元璋固然想讓天下百姓更好,讓大明朝發展得更好,但是他卻并不認為,天下人都秉承此念。

  無他,利益相關。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想,因為大明就是他的。他的利益與大明利益完全重合。幾乎朕即國家。國家變得更好。對朱元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是其他人卻不一樣,其他人各有各的利益。大明進步而他們的利益受損,他們會怎么樣?

  朱元璋從來愿意用最大的惡意揣度這些人的。

  好在何夕也算是了解朱元璋,見朱元璋不以為然的表情。將朱元璋的心思猜中了一些,說道:“陛下,這種爭論,就是輿論戰,其中最關鍵的是傳播平臺,而現在最好的傳播平臺,就在我們手中。”

  朱元璋說道:“這就等于,戰場在我們手中,想打就打,想停就停?對嗎?”

  何夕微微一頓,說道:“陛下英明,真是如此。”

  朱元璋點點頭,說道:“不錯。孺子可教。這個辦法不錯。”

  何夕之前對朱元璋說的話是真話。

  這也是何夕的總結。

  六百年前的人與六百年后的人有什么不同?有太多不同。有什么相同,也更多的相同。

  最少人性本身變化是很少的。

  幾百年前,人人想往上爬,幾百年后,人人想做人上人。

  幾百年前,人人想當官,幾百年后,也是人人想當官。

  悲哀也好,人性也罷,事實就是這樣。

  天下間,沒有人不想過好的生活。

  何夕堅信自己能夠給天下百姓帶來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愿意跟隨何夕的。練子寧,黃子誠,乃至于劉璟,等一些文臣,他們也是一個時代的精英,不是那種三言兩語就被騙了的,愚夫愚婦。

  他們之所有跟隨何夕,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自己的前程。但是這也有很多是認同何夕的理念。特別是何夕在遼東做的很多事情。

  讓人看到了很多希望。

  這才拉起一幫人馬。

  對于高等人才,很多時候,信念與理念,這些務虛的東西,比真金白銀還有用。

  朱元璋說道:“接著說。”

  何夕說道:“這一場輿論戰。我們是必贏的,但目的不在于贏,而在于廣泛傳播思想與理念。讓天下人更多明白我們的想法。減少阻力,故而這一場輿論戰不能理解結束。甚至拖延一段時間才好。至于具體拖延多長時間。就要看情況。”

  “新大明律,是這一場論戰的產物,而不是相反。再此之后,才是試點。”

  “一來,南方很多地方推行阻力巨大,成本巨大。一旦推行開來,很容易出現反復的情況。二來,大明工業體系經濟基礎,都沒有跟上來。推行起來,很難成功。故而臣以為,當在先在遼東推行,并作為試點,總結一套體系,以便推行天下。”

  朱元璋說道:“說來說去,你還是想回遼東?”

  何夕說道:“是。”

  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可以。等大明律定下來之后,你就回遼東推行試點吧。”

  朱元璋總體上對何夕的計劃,還是滿意的。只是在朱元璋看來,有一些太過多余的地方。

  朱元璋對于輿論與民風,或者說這種語言上的詆毀,并不是太在意了。因為他在亂世之中,早就看到了嘴皮子的軟弱。他信奉只有槍桿子。而不是嘴皮子。

  對于拿起武器的人,才能獲得朱元璋的重視。

  而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說朱元璋完全不重視自然是不對的。總體上重視程度不夠。一句話,總結,那就是一書生能濟何事?

  不過,朱元璋還是比較尊重何夕,在大節上不出問題情況下,他對何夕一些做法,并不準備反駁。不過暗暗給了一個時間限制,那就是何夕不能離開遼東太長的時間。

  頂多半年到一年。

  畢竟,何夕是整個大明對工業體系最為了解的人。其次大抵是黃子澄了。而今兩人都在南京,時間長了,遼東一定會出問題的。

  所以何夕在半年一年之內,一定要回遼東的。

  這就是朱元璋給何夕的時間。

  何夕說道:“臣謝陛下。”何夕微微一頓,說道:“有一件事情,臣要啟稟陛下。”

  “說。”朱元璋說道。

  何夕隨即將他推舉蘇伯衡出任元史總編纂一事說了出來。其中內情不用說,懂得都懂。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的人。

  朱元璋說道:“你覺得劉三吾這個人怎么樣?”

  這一句話問得,何夕不知道該怎么說。

  畢竟劉三吾的道德人品,沒有什么可指責的。只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何夕硬說劉三吾的壞話,顯得自己沒有品。但是說劉三吾的好話,何夕又說不出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