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八章梟雄的余音
  第五十八章梟雄的余音

  其實先知穆罕默德早就說過,在他之后,不會有別的先知。

  大概是為了避免。如太平天國一樣,動輒你一個天父上我身,我一個上帝下凡。彼此之間搞政治斗爭。而今帖木兒所做的明顯是逾越了。

  但是帖木兒不在乎。

  這一段時間之內,帖木兒在生死之間徘徊。歷史上帖木兒的壽命也就在這幾年畫上了句號。

  在生死之間,帖木兒一直在想如何對付燕王。

  與燕王數次對決,帖木兒覺得自己很多事情做得固然有一些失誤,但是時光倒轉,讓他重新來一次,他也不大可能做得更好了。

  并不是,帖木兒做得不夠好。而是實力的差別太大了。

  不管帖木兒壓上多少籌碼,都不可能正面沖破燕王的火銃陣。他甚至做了很多妥協,將伊斯蘭徒力量引來。但是這些教徒的狂熱,比不上火藥的高溫。

  帖木兒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了。

  但是而今的殘局,帖木兒也要下下去。否則他的性命,他家族的性命,就會蕩然無存。

  帖木兒堪堪從生死之間醒過來,就看見而今的局面,更是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不能放手,他一放手,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

  所以,他只能以真主的名義來給下面人信心。

  帖木兒看著身邊的人說道:“真主告訴我,明人之所以如此之強大,乃是背后有惡靈在支持。所以他來告訴我,要堅定的向明人作戰,發動圣戰。”

  如果可以,帖木兒也不想提這個東西。

  伊斯蘭教是政教合一的。在政治上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而帖木兒作為一個國王,王權與神權之間,天然存在矛盾。

  回想帖木兒做的很多事情,比如建立當時最大的神學院,研究古蘭經。很難說是虔誠,還是想將話語權抓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而今,帖木兒沒有選擇了。

  他必須將他與燕王之間的戰爭,拉到阿拉伯世界與燕王的戰爭。

  不如此,他不可能有喘息之極,不如此,他不可能得到各地全方位的支持。

  當然了,他對中國,對大明還是有些了解的。

  畢竟蒙古人與漢人是不一樣的。

  蒙古人是暴發戶,文化底蘊很淺薄,近乎沒有。

  所以,跟隨成吉思汗崛起的蒙古人,容易被各種宗教所迷惑。不僅僅是伊斯蘭教。還有基督教。被忽必烈平掉的東道諸王都是基督教徒。

  帖木兒崇信伊斯蘭教,甚至是他崛起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燕王很有可能不會這樣選的。

  當然了,帖木兒不去管燕王怎么選,他先要的是限制燕王的選項。否決掉燕王皈依伊斯蘭教的可能。

  那就是發動圣戰。

  驅逐明人。

  只是如此一來,帖木兒今后在神權面前總是要低頭的。他雖然不愿意如此,但是帖木兒已經沒有選擇了。

  此言一出,下面的將領們紛紛高喊到圣戰,圣戰。

  帖木兒立即下令,將這個命令傳達各地去,督促各地發動圣戰。每一個真主的子民都要參與進去。

  于是下面有人問道:“我們也要立即發攻嗎?”

  帖木兒搖搖頭說道:“我們一定要與明人戰斗到底的。但是不是現在,我們在之前的戰爭之中,與明人作戰,損失慘重。真主許給我一塊應許之地,讓我們休養生息,將來再與明人作戰。”

  “這一塊應許之地,就在東南。”

  帖木兒所說的地方,就是印度。

  阿富汗南邊就是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本來也是印度一部分。

  從中亞通向印度,是有一條路的,那就是開伯爾山口。印度地區在地理上相對封閉。北方都有高山。很難進入,唯有這個山口,卻很容易通過。

  更離奇的是,印度數次被來自西北的敵人所征服,而印度人似乎都沒有想過,要修建一座關卡或者長城,將這個缺口給堵住。

  而這個山口,就在原本帖木兒帝國的控制之中。

  莫臥兒帝國的創立者,就是帖木兒的孫子。是在帖木兒死后,帖木兒帝國分崩離析。陷入內戰之中,莫臥兒領著自己的部屬,就是通過這個山口,征服了印度。

  而今,帖木兒也做了同樣的決定。

  其實帖木兒來過印度。甚至在山口南邊,他也是有一些臣屬的。他之所以沒有繼續南下,征服印度。并不是帖木兒不想。

  而是帖木兒帝國太大了。

  地處中亞,甚至一部分都到了歐洲。四面八方都是敵人。讓帖木兒很難在一地方專注兵力,而印度次大陸也太大了。

  帖木兒想要打下印度,必須將精力放在這上面。至于派其他將領征伐。時間一長,這些軍隊就會成為這個將領的私兵。這是有很大的政治風險的。

  帖木兒自然不會這樣做的。

  而且,這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帖木兒是不會向燕王進攻了。說他怕了也好。反正帖木兒確定,他打不過燕王,想要回到他確立的亞洲之都,已經不可能了。

  他自然要尋找新的出路。

  他發動圣戰,自然是也是真心的。

  一方面是用圣戰牽制住燕王的手腳,給他爭取一定的時間。即便印度好打,也不是那么容易打下來,非數年征戰不可。

  另外一方面,這也是帖木兒想要反攻的。

  是的,而今情況,帖木兒承認失敗。但是他承認失敗,并不代表他服輸,就此喪失斗志了。

  帖木兒如果那么容易就被打倒。

  他就不是帖木兒了。

  圣戰是他征服印度之后,利用印度人力物力,與阿拉伯世界聯系在一起籌碼。也是他反攻燕王一大利器。

  唯一讓帖木兒擔心的事情,就是他已經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虛弱。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上多長時間了。

  可能看不到他自己籌備妥當反攻燕王,回到他的亞洲之都的時候了。

  所以,他需要時間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確定自己的繼承人。

  在他死后,保持帖木兒帝國不分裂。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前,帖木兒是不需要一個太子的。但是而今的他,似乎能聽到死神的敲門聲,他真的需要一個太子了。

  帖木兒在絕境之中,又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

  在帖木兒的精神鼓舞之下,他帶來麾下一萬多將士,翻越山口,進入印度。召集當地舊部,一股做氣,立即東進,大破數萬當地印度王公的軍隊。重新占領的德里。

  隨即分兵四略,不過一年兩年之間,借助當地人力物力,就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與當初帖木兒帝國自然不能相比的。

  畢竟,伊斯蘭教很早就進入了印度地區。已經好幾百年了。帖木兒上次過來就是擊破德里蘇丹國,只是打勝之后,他在其他方面有戰事,所以只能撤回去了。

  只是在印度這里保留了幾個橋頭堡。

  而今,帖木兒雖然只有一兩萬人。而德里蘇丹國換了一個王族之后。也恢復了一些元氣,在數量上遠遠的超過了帖木兒所部。

  但是依舊打成了上一次的戰果。

  帖木兒僅存的部眾,都是帖木兒的死忠。而帖木兒大敗的消息,這個時候還沒有從北邊傳過來。帖木兒更是借這個時候,虛張聲勢。讓德里蘇丹國以為后面有大軍,軍心士氣都崩不住了。

  然后被帖木兒所敗。

  只是問題是,帖木兒雖然用印度的人力物力迅速恢復了元氣。將帶來的人全部封為印度貴族。征召了很多印度兵。

  但是印度兵哪里與帖木兒原來那些將士能比的。

  就好像夷陵之戰中,劉備所喪失的將領,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而帖木兒喪失了燕王手中的將領,雖然被燕王打得很慘。但是比起印度兵,也是如此。

  印度本地的兵源很也很差。

  似乎誰來到了印度,都會被印度人同化。變得不能打了。

  德里蘇丹國本來也是從阿富汗方向過來的突厥阿拉伯人。而今,被帖木兒砍菜切瓜一般打敗了。但是帖木兒搜刮一番后發現。這些人已經是印度最能打的一批人了。

  如此一來,帖木兒也不知道如何才能重振大軍,收復故土,還于舊都了。

  憑借手中這些人打敗燕王,他想都不敢想。

  估計打回去,是帖木兒最后生涯之中,永遠不可能企及的夢了。

  當然了,這是后話。

  帖木兒為了防止燕王知道他在印度,一直封鎖西北山口。只是他不知道,印度在陸地上是一個封閉的環境,但是對大海卻是很開放的。

  消息不能從西北山口傳出去,但是可以從印度傳到大明,然后從大明傳到西域,然后從西域傳到燕王耳朵之中。

  于是,燕王還是從大明知道了,帖木兒的存在。

  不過那已經是數年之后的后話了。燕王也與當地伊斯蘭教交手好多次,見血的不見血的,算是勉強磨合了彼此。知道彼此的想法。

  這才有機會,將心思放在其他地方了。

  比如追查帖木兒的下落,將帖木兒趕盡殺絕這一件事情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