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六章
  第八十六章南洋諸王之會

  舊港。

  不,舊港已經是很久之前的名字了。而今是新港了。

  周王召集諸王會盟,自然也是在新港。

  何夕離開南洋已經很長時間了。但是何夕留下來的計劃,一直在影響著南洋。

  舊港就是影響最深的地方之一。

  而今周國乃是南洋封國之中最強的。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何夕給周王畫的大餅,也就是治理河流,將新港城外的土地推平,沼澤地變成良田。

  這是一個浩大之極的功臣。周王就藩之后,就一直在做這一件事情。

  在南北開戰之前,在貿易之中賺到了足夠的錢財的周王,沒有留給自己,都投入土地之上。而這些都在南北交戰之后,給了周王非常豐厚的回報。

  無他,而今周國每年可以出購的糧食在數百萬石之多。畢竟,這里可以一年四熟。只要人力供應得上,多少糧食都不是問題。

  周王數年之辛苦,得到了回報。

  雖然說南洋總體上不缺糧食,而周王糧食更多是供應北京。

  北京很多糧食就從南洋采購的。

  在南洋采購,自然從周王這里集團采購的容易,會減少很多麻煩。因為北京糧食問題存在,所以北京在對外銷售的時候,對于采購糧食有特別的優待。

  如此一來,周王在北京貨物最短缺的時候,都能搞到北方貨物。在別人搞不到北方貨物的時候,物以稀為貴,如此一來,周王所獲得的利益就相當大了。

  但是周王最大的好處還不在于此。

  南洋糧食雖然不缺,但這個不缺少,是要看與誰相比的。在這個時代,大部分底層百姓都是吃不飽的,即便是在南洋也是如此。很多所謂的不缺少糧食,都是沒有將這一部分人的需求算在其中。

  而周王這里糧食產量大增。

  最大的好處就是聚集了很多人。無他,糧食價格低,生活成本低。百姓就樂于生孩子。畢竟,這年頭百姓從來信奉多子多福。之所以沒有那么多的孩子,不是因為別的。只是養不起而已。

  而且諸王封藩南洋,也將中原醫術帶了過來。在戴神醫雖然沒有來,但是戴神醫很多弟子都在南洋,面對南洋的瘟疫,用很多手段。甚至有一個號稱溫病學派的醫學派系正在成型,他們對熱帶病有著專長。

  這個時期,因為醫術發展,再加上各方面技術發展,即便是南北之間戰事,打得尸山血海,從整體上來看,人口已經是高速提高的。而在南洋地區,新港人口提高更是全南洋之冠。

  人力成本降低之后,新港就代替了南洋總督府成為了南洋的中樞所在。

  新港本來就是有地理上的優勢,與南洋總督府地理上隔海相望,相差不大。在新港裝卸成本低,人們更愿意去新港,新港成為貿易中心之后,周國能征收更多的賦稅之余,一些產業也在周國生根發芽。

  周國的實力自然是一步步提升。

  甚至因為戰亂,或者其他因素從中原,日本,高麗等地逃亡到南洋的人。也會在新港落足,這讓周國有更多的外來人口。

  周國實力在兩三年之間,一躍成為南洋諸王之冠。

  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人口,就有更強大的實力,具體在南洋諸國,那就是有更多的漢人,或者漢化人口,就代表著實力,而周國的底子本來就是最好的。畢竟舊港本來就是漢人聚集地。再加上這些優勢,自然有而今的地位。

  周王才有了這一次召見諸王之會。

  周王召集諸王,其實就是想商討南北之戰的立場。

  在此之前,各王都有自己的問題。

  也就周王自己有余力,周王自然想悶聲發大才。而今卻不一樣了。

  楚王終于結束了對爪哇東西兩王的戰爭。

  這一場戰爭,并沒有結束爪哇三國分立的局面。只是楚王在戰場上取得咯優勢,并且三方再次立下盟約。楚王借這一次戰爭,轉嫁了內部矛盾。將很多實力強大的封臣,給削弱了很多。而將腹心之地的封臣轉封到邊疆去。

  鞏固了楚王的地位。

  而在楚王自己的直轄領地也開始建立起郡縣體制。

  楚王從當初的風雨飄搖之中穩定下來。這才算是有干涉中原的可能性。之前根本想都不要想。

  不過,楚王的問題也很大。

  最大的問題就是,爪哇東西兩王。他們時刻與楚國糾纏在一起。

  大明進入南洋,其實對南洋本土影響也很大的。

  歷史上,這一段時間,其實是南洋回回化的時代。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是那一個,是印度尼西亞。也就是印尼。而這個區域從印度教轉變到伊斯蘭教,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而何夕到來,將這一個時代改變成為儒家傳入南洋的時代。

  楚王就是最大的例子。

  南洋諸王之中,周楚為強。無他,周王的強,是周王與南洋都督府隔海相望,乃是大明在南洋統治的核心地區,周圍的人不敢挑戰。而楚王的強,是自己打出來了。

  楚王不過帶了幾萬士卒過去,之所以能如此。與大明士卒的能力有關。畢竟,即便是楚王所部的軍事思想裝備,在中原戰場上已經到了淘汰的地步。

  但是打這些蠻夷,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是楚王并不僅僅靠武力,楚王仿照周朝建立的封臣的體系,完美的適應南洋的生產力水平。在楚王這一套體系之下,原本爪哇下屬的貴族,官員都紛紛投奔楚王。這才讓楚王建立起支持數萬大軍征戰的體系,才有了楚王與爪哇東西兩王鏖戰數次,都大勝的結果。

  當然了,楚王也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楚王除卻楚王直轄地之外,其他地方封臣,各懷鬼胎,甚至有屢次叛亂。但對楚王來說,這都不是事。

  楚王自己能處理的了,甚至楚王已經準備新的計劃,那就是夏君夷民,要么將跟隨自己到南洋的將領們封出去當諸侯,要么讓這些諸侯說漢話,娶漢女以漢人自居。

  否則那些信奉印度教的諸侯,可以該信佛教。畢竟印度教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而且爪哇也有一定的佛教傳統。而回回教的諸侯,也必須信奉從中土傳過來的回回教。

  否則都要被處置。

  當然了,這是一個慢工細活。

  楚王并沒有想過一步到位,但也沒有想隱瞞,是陽謀。下面的貴族們自己去體會,這些諸侯們也都明白,于是,被何夕發配到南洋的很多儒生,都成為了香窩窩了。甚至很多諸侯都希望將自己女兒嫁給這些儒生,讓他們成為自己的謀士。甚至還有一個儒生,被一個貴族嫁女之后,成為繼承人。

  直接成為了貴族。

  有封地那一種。

  楚王對此也是樂見其成。

  畢竟,楚王與儒生打交道更容易互相理解,不容易造成戰略誤判。

  同樣的情況,東王與西王豈能不會學習。

  于是,東王與西王都開始了學習儒學。或者說漢化。他們開始給自己取漢名,并且建立周制的國家體制,重新理順上下關系之后,東西兩王的戰斗力并沒有顯著提升,但是內部卻是團結了很多。

  不要小看儒家這一套秩序。不要說太遠的。單單說爪哇為什么分裂成為東西兩國,不久是內部秩序崩潰的結果。如果當時他們信奉儒學,那么他們內部發生一場激烈的內斗,也不至于分崩成為兩個國家,讓何夕有機可乘。

  爪哇吃了大虧之后,對漢學接受程度那是相當高。甚至很多日本人因為日本亡國的緣故,逃到了南洋,就因為懂漢話,就被請到各地,以上賓待之。

  總之,任何懂的漢人知識的人,都是非常寶貴的。

  何夕的學說在南洋傳播的最廣。

  不為別的。就是因為爪哇被何夕打得最疼。所以才越發服氣何夕。

  所以整個南洋也是除卻北京遼東之外,何夕新學才是顯學。

  東西爪哇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力也一日強過一日,這就是楚王已經很厲害了,卻一時間不能滅掉兩國的原因,他們已經今非昔比了。

  而楚國的情況,也是南洋諸侯國縮影。

  開戰以來這三年,南北交戰,商路斷絕,土著反撲,但是隨著與北京的商道再次打通,天量的貨物再次來到南洋,之前各種情況,都一一平定。

  雖然有些諸侯國在這一波戰亂之中表現很拉胯。但是總體上卻沒有出現失陷都城的情況。

  原因也很簡單。南洋總督府在,陸仲亨作為老將,將陸家都壓到南洋,豈能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旦下面情況緊急,陸仲亨或親自帶隊,或者召集附近諸侯支援。

  將各地的戰亂都平定了。

  而今,就南洋整體來說,他們其實已經有抽調數萬大軍干預中原戰事的能力。

  只是南洋諸王在來之前,都有過溝通,各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見,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才有了這一次大會,大家有事情要當面溝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