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十九章三贏
  第一十九章三贏

  或者說,就北京與南京對南洋不同的態度來看,南洋更希望北京獲勝。因為他們很清楚,南京的主政者,其實不關注海外的。朱允文登基之后,幾乎沒有問過海外的事情,即便關注海外,與其說關注海外,不如說關注海外藩王們對他登基的態度。

  而不是海外利益。

  南洋銀行就是他們的示好。

  高麗銀行是何夕牽線搭橋建立起的銀行,日本四藩王都有入股,代表著高麗與日本地區利益。既是安撫日本四藩王,同時也是將這些人用經濟手段綁在北京的戰車之上。

  還有山西銀行與河北銀行。

  這兩邊是區域銀行了。是河北籍的商人與山西籍的商人聯合起來搞起來的。而說起來可笑,河北銀行之中山東人最多。無他,去年河間大戰之后拿下的山東府縣,有太多商人都紛紛遷到北京了。無他,經過了南軍在這些地方反復蹂躪,他們算是知道了。戰爭是怎么回事?不敢留在當地了。而山東其他地方富人見狀,也紛紛做出準備。

  別的地方或許對南北之戰還有其他想法,但是山東與河北是主戰場。他們最為了解了。

  他們明顯的看出來南京的頹勢。

  有的是押注北京,有的是兩邊都押注,反而是河北方面,打仗一年,雖然有一些商人賺錢,但是絕大多數沒有多少錢,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河北銀行山東人居多。

  畢竟山東大多數都在南京的控制之下,不敢明目張膽的打出山東銀行的名頭。

  而山西銀行與河北銀行差不多。

  說實話,在北京山西籍的商人是相當不少了。畢竟大明攻克北方的時候,也就是山西人口最多,底子最厚。當初移民都是從山西走的。而山西人本身都善于經商。

  后世南方商人大盛,但是晉商也是大名鼎鼎的。

  不過,山西銀行雖然有很多山西籍的商人參與的。但是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摻了一手,不是別人,就是燕王。

  其實燕王本人沒有參與。畢竟燕王如果真想參與,直接搞一個燕王銀行都行。而燕王在京師安排的人插了一手。無他,燕王與京師的聯系,一開始多是遼東商人主持。但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

  因為燕王征程太遠了。

  就是何夕名下玄洋號也是經營東北,不像跟隨燕王的軍隊,一路到西域去。而山西人不怕吃苦,成為了燕王的隨軍商人,一步步跟隨燕王的軍隊走到了西域。

  幫燕王很多忙。

  從而漸漸代替了遼東一系商人在燕國的地位。

  這些商人為了利益,甚至敢于橫渡瀚海,將物資運輸到燕王軍隊之中。甚至在某些時候,不介意掏出火銃跟著燕王騎兵與蒙古人開戰。

  如此一來,山西商人占據燕國內部市場,也就是理所當然了。至于遼東一系的商人,大抵是因為何夕的緣故,賺錢的機會太多了。他們在何夕的影響之下,大多愿意去搞科技,搞工廠。搞生產。而不愿意吃這個苦。

  至于山西商人怎么讓燕王的人插手的。反正有了燕國的支持,山西商人的資本立即雄厚起來。

  如此一來,四大官行,戶部銀行,交通銀行,海關銀行,皇家銀行。六大私行。遼東銀行,朱雀銀行,南洋銀行,高麗銀行,河北銀行,山西銀行。算是成立了。

  其實就現在來說,官行的實力遠遠在民行之上。但是這種規模將來就很難維持了。

  而這種格局的成立,首先打擊到的不是別的。而是各地的當鋪與典當行,與民間高利貸。

  在新銀行法令下達之后,何夕起草,朱雄英簽署的禁止高利貸令,也正是公布,何夕更是在內閣組織會議,發起對高利貸的嚴打。

  原本洪武法令,對高利貸管理僅僅是限制利息超過本金。還一些其他規定。對放貸本身是不處罰的。

  而從這一刻起,民間放貸款是違法的。親戚之間借錢不算利息,不算是貸款。一旦有利息,就算貸款。達到一定數量就要處罰。而數量規模極大的,可以判處死刑。

  想要貸款必須經過銀行。

  而銀行的利率必須與朝廷規定的利率保持一致。否則就是吊銷銀行資格。

  如此一來,一場遍布北京朝廷所有管轄范圍的風暴就此嫌棄。

  高利貸這東西一直是有的,畢竟皇權不下鄉。朝廷并沒有那么多人力物力一個個去查證。而且所謂的嚴打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難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執行能力,那是在鬧笑話。雷聲大雨點小而已。

  何夕這一次恰當好處。

  無他,這些銀行付出這么大的代價自然想要賺錢的。

  一方面是銀行業務賺錢,銀行業務自然是貸款與存款利率差。另外一方面,是利用銀行的現金流。畢竟,之前大明銀行融資特別的難,那么多規定。

  而今有了自己的銀行,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多了。做什么事情都好辦了。

  什么?用銀行資金發展自己的事業,是違法的。

  抱歉,而今還沒有銀行法。

  何夕而今想要看的見都就是野蠻擴張,只要這樣,才能搞出足夠的錢,支持戰爭機器。等將來打下天下之后,自然有足夠的資金來補今日的窟窿。

  當然了,至于他們搞出什么事情了。

  何夕巴不得的。

  大多數奇葩規定,是因為歷史真有一些辦出了一些奇葩事情,法律也是這樣。一方面何夕也不知道銀行業具體法規,畢竟何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好穿越,手中自然沒有這些東西。另外一方面即便何夕有,何夕先提出來,就那么容易通過嗎?

  人總是要吃了虧,才知道疼。

  所以,何夕也需要有一兩個案例,來警示天下。

  這些人如何用銀行資金降低自己的融資成本,野蠻擴張,何夕并不在乎。但是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銀行經營方面。如果任由高利貸橫行,其實是侵占銀行生產空間。

  在此之前,大明官府銀行其實不下縣的,太過高高在上了。不可能與民間高利貸競爭,讓這些銀行衙門里的老爺們,去鄉野里放貸,想得美。但是私人銀行可就不在乎這一點,只要有利潤,自然有人做。

  而且何夕對民間高利貸看不順眼,不是一天兩天了。畢竟在何夕看來,民間高利貸本身就是地主剝削農民的金融手段。正因為如此,官府出臺任何命令,都是形同虛設。根本不可能禁止民間高利貸。

  無非一陣風,過了一陣子,就是死灰復燃了。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大明新生的銀行家們正嗷嗷待哺,出了大血的他們,真想辦法回血的。而何夕給出的法令,哪里是讓府縣去辦。其實是讓這些銀行家們去辦。

  能戰勝一個階級的,只有另外一個階級。

  朝廷在這上面,其實無能為力。不可能下鄉一個個去查,朝廷沒有這樣的人力物力。而這些銀行家有啊。而且干掉一個放高利貸的,他們就有一片市場。

  在金錢面前,他們是非常有動力的。

  這一場運動之中。

  朝廷得到了臟物,放高利貸的人自然是有本錢的。大多數地方的地主。足以彌補朝廷的財政缺口,百姓得到了低利率貸款,讓百姓從一旦借貸必然賣兒賣女都還不起的定律之中解脫出來。雖然說,這利率放在現在也不低,但是最少比高利貸要好多了。銀行家們獲得了市場。乃至于存款。

  新生的銀行穩定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