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一十章三請
  第一百一十章三請

  不得不說,讀書人的心腸夠狠。

  蘇伯衡可算是將自己的身份地位發揮到了極致。

  是的,在文壇之上,蘇伯衡的身份地位與方孝孺相比差了一些。并不是說蘇伯衡在文學上的造詣,要比方孝孺低,而是方孝孺代表宋濂衣缽,身后有一股政治勢力支持。

  方孝孺的身份是多元的。而蘇伯衡就不一樣了。蘇伯衡單純的文人而已。否則也不會放下去一切,去修史。

  但是即便如此,蘇伯衡的身份地位也是相當有價值的。

  特別是對于北京方面來說,開戰以來,北京與南京交戰,在戰事上并沒有落下風。在財力上物力上各方面,也沒有表現出頹勢。但是在有一樣東西上,卻很尷尬。

  不是別的。就是輿論上。

  特別是官場士大夫的輿論上,雖然剛剛開始朱允炆登基這一件事情,有一些問題。但是在方孝孺以及方孝孺身后勢力的支持之下,早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在大多數人官僚眼中,南京是正統,北京是叛逆。這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了。

  畢竟,何夕變法得罪太多舊勢力了。

  蘇伯衡文壇大家的身份,代表著士大夫之中輿論權的轉移。士林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如果用一個比較現代的詞匯來說,那就是知識分子群體,這個群體之中,如果有很多受益于原來的體系的官僚與士大夫,但決計不僅僅有這一些人。畢竟用工業化時代來衡量,中國的讀書人是相當少,識字率低下。但是如果用古代文明來衡量,中國的讀書人是有剩余的。更是有不知道,多少讀書人沉淪下僚,得不到機會。

  蘇伯衡影響不了既得利益者。但很有可能影響這些人。

  畢竟何夕到大明之后,一直在培養人才。但實際上,何夕培養出來的人才,比起何夕需要的人才,簡直是杯水車薪。而且今年才開始推廣教育。等這些人真正能培養出來,能獨當一面,也是幾年后的事情了。

  所以,蘇伯衡可以帶來眾多人才。單單這一點,就能得到北京上下如此禮遇。

  而蘇伯衡更是營造出天下歸心一般的局面,用不知真假的話,點出朱允炆是篡位,朱雄英是正統,這更是給了朱雄英最想要的東西,正統名分。

  蘇伯衡所說的是真是假并不重要。

  但是蘇伯衡說出來,就等于用自己的生命與名譽為這一件事情背書了。

  蘇伯衡是什么樣的人?

  不管說一輩子沒有做錯過一件錯事。但總體上來是,清廉自守,道德楷模,稱的上是天下名家。

  這樣人說出來的話,與普通人說出來的話,是能一樣嗎?

  何夕敢肯定,蘇伯衡這一句話,不僅僅給朱允炆重重一擊,最少也為自己謀得了三代富貴,這可不是尋常擁立之功啊。

  解縉更是惱怒之極,他一直是積極推動朱雄英登基的人,一直覺得擁立之功,不可能讓別人搶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不小心,就被搶了先了。

  他還怎么樣?自然追隨啊。否則豈不是自己打自己臉了。

  朱雄英面對而今的局面,更是喜出望外。他高興的不是登基。朱雄英在這一件事情上,很有朱元璋風范,注重實權,輕視虛名。畢竟,他在乎權力本身在自己手中,至于是皇帝,還是監國,有什么區別嗎?

  沒有區別。

  朱雄英在乎的有這么一位元老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畢竟否定南京的正統。這一件事情,朱雄英一直在做,但是問題是,一件事情朱雄英做,相信的人并不是太多。畢竟,雙方都兵戎相見了,還有什么余地。但蘇伯衡就不一樣了。

  蘇伯衡的資格老,而且從來不參與政治,一心一意修史。這樣的人物,豈是那些汲汲于名利之徒可以比的。

  朱雄英說道:“蘇公所言,讓我想起皇爺爺。”隨即掩面垂泣。

  一時間場面上一片哭聲。

  畢竟,你說讓我登基,我不能馬上登基對吧,那顯得我多心急,我要讓一讓,表現出我忠孝之意,然后半推半就的登基。

  這算是進入流程了。

  今日雖然沒有答應,但也算是三請三辭的一請了。

  不過這一件事情也算是定下來了。

  ------

  當天之后,朱雄英就召見何夕。商議登基之事。

  何夕說道:“陛下,之前朝廷建制不明,而今經過幾個月的整合之后,依然條理分明了。大明內閣,樞密院,都察院三院分立,內閣有七位大學士,與樞密院使,諸位樞密院副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都御史。為朝廷重臣。朝廷日常事務,由內閣會議決定,而內閣不能決,或者意見有分歧,則上奏陛下,如果陛下覺得事情太大,則召開御前會議,令內閣,都察院,樞密院參加。如果還是不決斷,那就召開大朝會,令三品以上官員,列席。”

  何夕整合了這么多天之后,也算是將未來的大明中樞體制搞明白了。

  何夕并沒有想搞什么民主議會什么的。是因為何夕很明白,這東西在大明水土不服。大明黨爭的可怕,何夕算是已經嘗試過了。甚至可以說,而今大明南北分裂,就是黨爭的產物。朱元璋是看清楚形勢之后,順水推舟而已。不如,何夕將來或許能掙扎一段時間,但是為了商鞅,王安石的下場,就是何夕的下場。

  在體制內想要改變體制,就好像自己想抓住自己的頭發,讓就離開地面一樣困難。

  無他,何夕的力量來源本身就是體制,怎么能用體制的力量來摧毀體制?

  難度太大了。

  而今南北分裂,何夕搞的北方朝廷,其實就是新建立的,何夕怎么做都是可以的。

  何夕想來想去,其實也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在大明體制之內進行修改,整體框架,其實并沒有什么變化,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種權力分開,軍權在樞密院,行政權在內閣,監察權在都察院。

  不過,因為而今是特殊時期,何夕軍政大權一把抓。故而,何夕將樞密院使列入內閣之中,將來如果不打仗了。樞密院使應該獨立于外,成為朝廷三巨頭。

  這其實,也是明朝本身的體制,即便,朱元璋廢丞相,分立六部。都察院依舊是很重要的。而五軍都督府更是獨立于大明朝廷之外。

  何夕升格都察院,其實也是為了權力制衡。

  內閣的權力大了。都察院的權力自然也要加大,用都察院來監督天下官員,同樣也要監督內閣,在何夕規定之中,都察院的官員,今后也不會與內閣的官員有橫向的聯系。

  都察院就是公檢法加紀委,將來天下刑獄之事,內閣不得插手,全部是都察院的任務。

  只是何夕考慮到而今的局面。

  他覺得在天下大定之前,都察院還是一個空殼比較好。倒不是說,何夕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出格的地方,而是正在爭奪天下的時候,有些事情,是不能細究的。比如傅友德屠殺當地百姓的事情。南京那邊,很多御史上書,但是最后方孝孺給按下去了。

  不是方孝孺不知道傅友德做錯了。而是這個時候不是計較這個的時候。而北軍的軍紀雖然不錯。比南軍要好,但就沒有一點問題了嗎?

  何夕統統沒有過問,只是讓各級將領內部處理而已。至于真處理處理,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何夕這樣做,也是知道會有這個結果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