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九十五章戰事對南京的刺激
  第九十五章戰事對南京的刺激

  方孝孺的話,都不是推托之言。

  而是事實。

  火銃生產地在北方,不在太平鐵廠,并不是何夕有意為之,純粹是因為重視與不重視。

  太平鐵廠是何夕創建的,當初就是為了生產甲胄,以及一系列冷兵器。何夕雖然也打造出一些火器,但是總體上來說,很是粗糙。何夕自己都看不過眼。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當時技術的確有很多問題,生產出來的火器也很成問題。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明天下太平,用現在的武器,對周邊國家都有壓制性的優勢了。弄一些火器,來對付誰啊?

  沒有必要性。其他人都不重視。

  光靠何夕一個人吆喝,也不行啊。

  所以,何夕創建太平鐵廠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太平鐵廠除卻沉重的城頭重炮之外,并沒有大規模生產火器。

  倒是有一個火器的研究機構,在葛天工的領導之下研究火器。

  而這個研究機構,在后來被何夕連鍋端,帶到了遼東,在遼東繁衍出來龐大的火器生產機構。當然了,之前大明是一體的。遼東北京有了技術進步,一般都會告訴太平鐵廠與太平工理學院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洪武二十五年。

  甚至洪武二十五年之后,這樣的交流還有的。只是何夕有意地遮掩了幾項技術而已。

  當然了,葛天工作為何夕最看重的科學家的時候,他與太平鐵廠這邊交流最頻繁,無他,葛天工就出身南方,與這些工匠聯系密切。而張宗德上位之后。就不一樣了。

  張宗德出身遼東,與南邊這些工匠沒有什么關系。

  而且大明總體上對技術其實并不是很熱心的。這種技術交流,其實有何夕在背后的推動,在洪武二十五年后,何夕根本沒有做什么小動作,只是降低這種背后推動,再加上張宗德換了葛天工,雙方關系疏遠。漸漸不聯系也是正常。

  畢竟,這本身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交流模式。

  而今太平鐵廠生產火銃的體系,或許落后于北京,但也不至于不能生產。是有技術儲備的。但是將打造冷兵器的作坊,改成打造成火銃的作坊,即便是原本成熟的技術方案,難度不下于重新修建一座作坊。

  而南京方面,說起來人才濟濟,但是能承擔這樣繁重的事務的人。方孝孺一時間找不出來。

  火炮的問題也是同樣的問題。

  大明對科研從來是不重視的。不,應該說大明除卻何夕之外,根本沒有所謂科研的概念。所有科研的組織,是跟隨何夕的移動而移動的。南京方面并不是沒有人才。畢竟太平工理書院,現在還在正常招生,也培養出一批人才。

  但是根本沒有人組織起來,對一個項目進行攻關。

  比如,傅友德提出的行軍炮。

  對于方孝孺來說,這事情也很難辦。

  至于硝石,大明不是不產硝石,只是大明產硝石的地方。

  大明產硝石的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而大明火藥生產重點卻在東南,無他,是因為而今大明重心就在東南。火器的作用,不用何夕提醒大明朝廷就知道。

  故而南京本來生產大量火藥供應軍需,雖然不是不讓地方上生產。但是重點卻是南京,這也是為了保證制衡。

  而朱元璋知道未來是火器時代之后,對火藥生產更加看重了。

  不客氣地說,除卻北京之外,南京是火藥最大生產中心,甚至在開戰之前,北京都比不上南京。北京是軍事重點,有供應邊軍火藥的重任,故而也有火藥廠。

  但畢竟比不上南京。

  問題就來了,從北方,從西北運輸硝石到南京,花費太大了。特別是在開海之后,大明發現有另外一個硝石產地,雖然看上去很遠,但實際上很近,那就是東洋,確切的說,是日本,琉球。

  只是而今日本亂起,硝石供應很成問題。

  畢竟,傅友德要的火藥數量,不是之前的幾倍,而是幾十倍。

  傅友德只能確定將來火藥消耗數量將有非常非常多,至于多多少?傅友德也不知道,只能說是多多益善。而且傅友德本身,就給朝廷難題的想法,畢竟朱允炆也給他難題了。

  他總要給自己爭取一下。

  日本硝石不要指望了。如此一來,總體硝石產量是在消減的。而需求一下子多了這么多。朝廷一時間能夠供應上來才是怪事。

  方孝孺細細將其中問題一一道明。朱允炆說道:“難道沒有什么解決辦法嗎?”

  方孝孺說道:“硝石倒是有解決辦法,臣想辦法與琉球商議,或者干脆派兵去琉球,加大硝石生產。倒也是能夠供應上來。只是需要時間。但是其他兩件事情,也不是不能解決的。但是缺人。”

  朱允炆說道:“怎么說?”

  方孝孺說道:“開戰之初,臣就去過太平鐵廠。太平鐵廠與太平工理人心惶惶,但是各種技術之先進,卻是大明僅有的。欲求兵器之利,必須在太平鐵廠。只是太平鐵廠這一段時間,問題多多,最大的問題是,派過去主持的人。根本不懂其中奧秘,指揮撈錢,對于其他的事情,亂下命令。做不出來,就橫加指責。這些天,太平鐵廠的工匠,逃亡日多。官員加以私刑。如果再不處置,恐怕將來想用的事情,就不能用了。”

  丁顯在一側,看重方孝孺。嘴角似乎微微勾起,怎么看都有一絲嘲笑的意思。

  丁顯有這樣的表情,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朱允炆登基,本質上是對朱元璋當政時期一系列政策的反動。

  其實最大的反動,就是土地上。

  只是朱允炆登基以來,忙于穩定自己的地位,他根本不知道,一直到洪武二十七年的全國耕地總額,他在登基之后,已經開始下滑了。這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很多人都在做。

  朱元璋費勁一切手段,將大明的耕地清丈出來。得罪了不知道多少人。他們對朱元璋恨之入骨,卻不敢亂動,而今還僅僅是試探。想辦法將已經清丈出來的土地再次變成隱田。如果朝廷不加以阻止的話,數年之后,一場的瘋狂的洗劫就會開始了。

  歷史上就是這樣的。洪武年間的耕地到了弘治年間僅僅剩下一半了。

  不過,這僅僅是暗潮而已。方孝孺或許有所察覺,但是方孝孺不能動,因為這些人是方孝孺的根基,他只能希望下面人做得不要太過分。太過分了,方孝孺是會出手阻止的。但是不會翻到臺面上的。

  而太平鐵廠也是如此。

  何夕制定的章程之中,已經何夕擬定大明律之中,都已經刪除了匠戶這個名詞。也就是說太平鐵廠之中的百姓,他們不是為朝廷服役的工匠,而是做工的百姓,不是奴隸,擁有人身自由。

  不想干了。走就行了。

  怎么能說逃亡的。

  而太平鐵廠的官員,他們僅僅是經營工廠,并沒有對工人處于刑罰的權力,他們可以開除工人,可以罰沒所有工資獎金,但是對工人用刑是不可以的。

  但是方孝孺上臺,他本意是對何夕很多惡政下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是不能動搖的。但是對于一些善政,方孝孺也是想要保留的。比如太平鐵廠。

  太平鐵廠的存在,給大明朝廷省了多少銀子,帶來多少利益,這都是能從朝廷賬冊上看得見的。方孝孺是想要保留下來,并且讓給他們運作下來。

  只是,很多事情,一旦開始,就不受控制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