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二章天下震動
  第三十二章天下震動

  “唐勝宗該死。”乾清宮中,朱允炆暴怒道:“你們不是說,唐勝宗很難能打嗎?怎么會這樣,一戰即潰,喪事棄地,首戰打成這樣,讓天下人如何看朕?”

  韓國公李琪立即說道:“陛下,臣有下情上秉。”

  朱允炆深吸幾口氣,努力壓制自己的怒意,說道:“說。”

  李祺立即將唐勝宗告訴他們的戰事的種種細節,比如火器威力等等的。不過總體上有些語焉不詳。

  首先是唐勝宗雖然感受到這種變化,但是雙方打的太少,讓唐勝宗難以摸清北軍的變化,以至于他不清楚新火器戰法,到底是以什么為核心,怎么運用,唐勝宗固然是宿將,名將,但還不至于有那種看一眼就懷孕的能力。

  再者,李祺是文官,他不是李善長。李善長雖然是文官,到底是跟著朱元璋打仗打出來,說李善長一點不懂軍事,那是假的。而李祺卻是走文官路線的。

  他對軍事上并不是太理解的。但是他是唐勝宗的后臺,不能不為唐勝宗說話,唐勝宗自己說的就不全面,又經過李祺的轉述。又能保留多少東西。

  最后,朱允炆懂軍事嗎?

  朱允炆歷任老師,都是儒生,方孝孺為了怕朱允炆誤入歧途,對朱允炆的學業看得很嚴,不讓他接觸異端邪說。說朱允炆對軍事一點感覺都沒有,那是假的。但是朱允炆對軍事的感覺,大抵就是一本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一本兵家圣典,這毋庸置疑,但是絕大多數用孫子兵法打仗的人都打敗了。因為孫子兵馬講的原則性問題,故而孫子兵法在古代,現代都有用的。但具有怎么用,就要結合當時的技術戰術了。

  單單讀懂孫子兵法就覺得自己能百戰百勝的人,大多都是傻子。

  故而,即便讓何夕給朱允炆來講解新戰法,從冷兵器到熱兵器,從體力,人數為重,到火力為上。等等。朱允炆大概也是聽不懂的。

  畢竟,朱允炆在這上面的缺課太多了。

  甚至火器使用的一些數學原則都不大懂,更不要說別的了。

  所以,李祺給朱允炆講這些東西,朱允炆的反應是什么?兩個字:“狡辯。”

  朱允炆恨不得讓人將李祺拉下去斬了,但是他不能,韓國公一脈對他來說很重要。

  朱允炆說道:“雖然說事出有因,但是到底是一場敗仗,朕覺得,唐老將軍,不足以托付北方重任,諸卿以為如何?”

  朱允炆話都說道這里了,還能說什么?

  韓國公李祺心中暗嘆:“唐叔,不是我不幫你,實在是這一戰,打得太難看了。”

  朱允炆看向傅友德,說道:“國公,還是國公代朕走一趟吧。”

  傅友德說道:“陛下有命,臣敢不從。”

  朱允炆看向丁顯,丁顯點點頭,隨即開始排兵布陣了。

  這一個多月,朱允炆完成了對朝廷上的初步清理與整頓,很多人都有了新的安排,比如刑部尚書張度,少府令黃子澄,翰林學士蘇伯衡都被拿下了。

  張度在家中自殺。

  如此一來,傳出去對朱允炆的名聲不大好。

  其實朱允炆對這些人生死并不在意,方孝孺對他們也不在意。

  朱允炆對他們的生死不在意的原因是,朱元璋臨死之前說的話,朱允炆對變法,對何夕的新學沒有多少偏見,但是同樣的朱允炆對推行新法也沒有多少興趣。這些何夕的人,殺不殺并不重要。最少沒有要非殺不可的地步。

  而方孝孺本人還是比較正直的。

  方孝孺反對何夕,反對朱雄英登基,反對這一切,就方孝孺本人來說,他覺得他是沒有一點私心的,幾乎是一顆丹心可對天日的感覺,他要的是推翻新法,而不是殺人。

  但是下面的人可沒有那么高的品質了。

  這些人爭斗這么多年,而今倒臺了,就輕輕的放過嗎?不可能。

  這就是為什么,解縉一看風頭不對,立即往北京跑。不跑不行,很多時候,異端比敵人更可惡。

  但是不管怎么說,張度也是六部尚書之一,刑不上士大夫。也是儒家的思想之一,這些朝廷大員,可不想讓一個尚書死的不明不白。他們真準備羅列證據,名正言順的送張度去死。

  而張度的自殺,反而打破了他們的計劃。

  再加上,朱允炆要名聲,這才讓何夕的一眾黨徒活了下來。只是關在詔獄之中而已。

  朝廷已經清理完了,就要對付軍中了。

  而這一次出征,也是這樣。

  丁顯與朱允炆商議過了。禹縣之敗,天下震動,不在于損失多少人,損失多少府縣,而是讓天下人看到了,叛軍是有可能打贏的。故而朝廷必須有所反應,必須出兵。

  只是京營幾十萬大軍的清理整頓,是一件比文官整頓的要更棘手的事情。

  無他,朝廷整頓,殺人太多,也沒有什么的大不了的,朱元璋已經給朱允炆展示過了,朱元璋辦胡惟庸案的時候,幾乎將朝廷殺空,但是那又如何?

  朝廷正常運轉。

  但是京營可不一樣,一個弄不好,京營是會殺進紫禁城的。能要人命的。

  這方面要慎重多了。

  可以說,短時間讓京營完全歸心,達到朱元璋對京營的控制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又要立即出兵。這就成了一個悖論了。

  好在丁顯還是有些才華的。

  丁顯的建議是,讓傅友德帶著馮勝,徐達的人上戰場。

  留在京師的都是忠于朱允炆的軍隊。

  這個辦法,讓朱允炆家叫好。

  第一,這個辦法消除了京師的隱患,對朱允炆來說,坐穩皇位才是第一要事,北方的事情雖然棘手,但是可以放一放,而京營不安穩,卻又一夕之間天下變色的能力。

  第二,大明到底開國二十多年了,再加上之前朱元璋稱吳王時期,朱元璋秉政三四十年,有一件事情,一直在做,不是別的,就是整合軍隊。

  不要以為,朱元璋開國之后才開始整頓軍隊嗎?

  不是,朱元璋帶著二十多個人出濠州,不過一年,就擁兵過萬,四方來投。他自己的嫡系人馬在這些人之中,并不是多數。朱元璋幾乎一直在整編軍隊。各種辦法,編為屯田兵,留精銳在軍中,善待將領,推赤心入腹中,自己不帶親兵去降兵之中睡覺等等。

  朱元璋對軍隊的整頓,可以說是從生到死,沒有停息。

  而且不是沒有成果的。

  那就是,雖然說軍中山頭林立,但僅僅是山頭而已,軍中大將,僅僅是軍頭,而不是諸侯,他們麾下的將領舊部,與主將報團取暖,想在大明朝爭奪更多的利益而已。但是他們都承認并認可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是大明朝的兵。

  所以,傅友德帶了馮勝與徐達嫡系人馬去打仗,自然是可以的。

  所謂馮勝與徐達嫡系人馬,是指這一支軍隊,是馮勝或者徐達創立的,跟隨他們打仗的時間長,但并不代表這軍中只有馮勝與徐達的人,只知道將主,不知道朝廷。

  這軍中也會有別的派系的人,不過是比例問題。

  當然了,傅友德帶自己的嫡系人馬打仗,與帶別人的嫡系打仗,還是有一些不同的。使用上順手不順手,彼此之間有沒有默契等等,這都會影響戰場上的發揮的。

  但是朱允炆對此感受不深,或者說,朱允炆對軍事的無知,反而讓他有一種自信。這種自信是洪武年間,明軍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思維慣性,他總覺得朱元璋在的時候,可以打贏,而今也是能打贏。

  他忘記了,朱元璋已經不在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