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一章戰勝于朝廷
  第三十一章戰勝于朝廷

  何夕聽著黃河水聲,悠然對葉沈說道:“你覺得,敵人大軍北上,你應該如何應對?”

  葉沈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只能撤退的,最多在撤退的時候,給他們兩三下狠的。”

  葉沈的對策,何夕一點也不奇怪。

  原因無他。

  雙方力量的差距。歷史上南軍能組織八十萬大軍進攻,而燕王的北軍人數大大不如,這就是現實。而現在的情況,如歷史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人丁數目不一樣。

  就不提大明對高麗,日本的征服,單單說種痘的推行,細細算來,種痘推行了十幾年了。這大大降低了小兒的死亡率,可以說,種痘之前,十個孩子能站住四五個,就已經不錯了。但是種痘之后,十個孩子能站住八九個,是正常狀況。

  這固然是大明這十幾年,上層有種種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調和的狀態,但是對下層百姓來說,卻是發展的十年,各種工具的價格便宜,賦稅不高,降低了開荒成本,等等。

  大明人口增加不少。

  雖然最新的人口統計還沒有開始。甚至幾年之內,是不可能更新人口數據了。但是何夕估計大明人口已經摸到了億萬的邊了。

  比歷史上要多出不少。

  大明國力的提升,這一場大戰,會比靖難之戰要規模更大才對。南軍的規模會更大,但是北軍這里,人口上限在這個放著,五十萬軍隊,都是極限了。

  所以,等南軍大舉北進的時候。

  葉沈不可能硬拼,還不如撤退到河間防線,憑借堅固的防線固守。

  何夕說道:“到時候,南軍對這些府縣會是什么態度?”

  葉沈心中一動,雙眼頓時亮了起來,說道:“大人神機妙算。在下佩服。”

  大家都在軍中廝混,不管南軍也好,北軍也好,本質上都是明軍,大家什么德行,葉沈也是明白的。正如何夕三令五申不見效,非斬上一百多顆人頭,下面人才乖乖聽話一樣。

  南軍就比北軍好嗎?

  不,只會更差。

  蓋因何夕內心的道德底線,要比這個時代大多數人要搞。他對軍隊的標準是對標解放軍的,故而他眼中的明軍,軍紀簡直是垃圾,但是比起元末亂世的軍隊,明軍算是好了。

  所以何夕有嚴格軍紀,將大明轉化成新軍的想法,而南軍方面可沒有一個何夕。所以,南軍的軍紀只會比北軍更爛。

  再加上,并不是每一個人對地方勢力,都是這么寬容的。而且從軍事上來說,他們也不可能寬容。何夕之所以寬容,是因為何夕本來就沒有想守這些地方。這些屬于可有可無的地方。但是對南軍不一樣了。

  就算南軍主帥,深明大義,愛護百姓,不會因為這些地方曾經投降而清算,但是這多軍隊到了河間防線,頓兵不前,所需要的物資補給,都要從這里運輸,征召民夫都要從這些地方來。

  這會給地方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些徭役,可要比尋常明軍不守軍紀的危害大得多。

  是要死人的。

  如此一來,這些地方人心向背就不用說了。

  而且,何夕這一次不占領,并不代表將領不占領。將來擊破南軍,這些地方估計傳檄可定,而且是那種上上下下,死心塌地,不會輕易反叛那種。

  甚至可以說,黃河以北這一片土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府縣人心向背帶來的象征意義。如果戰場上的百姓愿意投北軍,不愿意投南軍,所帶來的政治意義,就非常重大了。

  畢竟雙方的戰事,本質上是一場內戰。

  朱允炆登基,看似是天下除卻北京,遼東在手之外,都在朱允炆手中,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不是,朱允炆與士大夫合謀,將江南,江西,福建,廣東,等地拿在手中,無他,這些地方都是戰亂比較少的。是士大夫力量比較大的地方,也就是南宋最后殘余的版圖。

  伯顏滅宋之后,號稱兵不血刃,那自然是假的。但是江南投降的士大夫們進行拉攏,卻是真的。而這些地方,在元末戰亂之中損失并不大,所以士大夫力量站上風。這些地方真效忠南京是真的。

  但是其他方面就不一樣了,西北,西南很多地方,談不上坐觀成敗,但是還想如洪武年那樣指揮地方卻是不容易的。

  從南京對付瞿能的手段,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地方上人心向背,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重要。

  何夕說道:“你明白這一點,我就放心回去了。”

  葉沈說道:“大人你這是要回去啊?”隨即葉沈覺得自己語氣之中的歡喜好像太多了一點,連忙說道:“我們這里離不得大人指點。”

  何夕說道:“我在這里,能做都已經做了,你只要按我說的做,我在這里不在這里一樣的。而這個天下真正的戰場,不在這里,而是在朝廷。”

  何夕很明白,這一次大戰的原因。

  對他來說,如果僅僅是幫助朱雄英登上帝位,什么也沒有改變,這一場大戰就是輸的。同樣的,戰爭規格大到一定程度,最大的問題,就不是戰爭上的勝負了。

  是的,戰場上的勝負很重要。

  比如這一場禹縣之戰。一下子讓天下震動,給北軍更多時間,已經戰略回旋余地。但問題是,對于南北雙方來說,這樣的戰事,勝上數場,或者敗上數場,都沒有問題。不可能決定雙方的生死。

  真正決定雙方生死的,是數十萬人數百萬人的決戰,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單純是軍事問題了,支撐軍事的國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這里是葉沈的戰場。而不是何夕的戰場。

  -------

  唐勝宗戰敗的消息傳到了京師。

  整個南京都驚呆了。

  如果說,之前朱雄英在北京稱監國,很多人都覺得是皇位傳承之中的一點小問題,畢竟中國的歷史很長,這種皇位繼承之中的小問題,時常都用,無非是旋起旋滅。甚至很多人熬不過三個月。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徐達馮勝的戰略眼光,感覺這一戰輕易平定不了。

  而此刻禹縣之戰,卻讓很多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固然不覺得朝廷,也就是南京方面會敗,畢竟雙方的差距太大了。他們覺得朝廷的人力物力遠勝于北京,更是名將如云,將星如雨。

  平定北京之亂,還不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但是這一戰,讓他們忽然覺得,或許想拿吳王進京,并不是那么容易。

  這種思維的轉變,對于朱允炆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原因很簡單。

  之前,在朝廷大臣潛意識之中,朱允炆是皇帝,吳王朱雄英是逆賊,而今,在他們眼中,朱允炆依然是皇帝,而吳王卻是吳王了。什么意思,就是朱雄英是一個皇位的競爭者,而不是逆賊。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變化。對整個朝廷影響是巨大的。

  對于逆賊,朝廷上下,自然是奮勇當先,以求平定逆賊。謀求功勞,如唐勝宗。但是對于吳王,皇位競爭者,就要想另外一件事情,萬一,就算是萬一,這個吳王真上位了怎么辦?

  一旦很多人開始有這個心思了,南京朝廷運行就會出問題,倒不是出什么大問題,但是大家互相推諉,想留些情面,留些緩沖,即便原因投身于平叛事業之中的人,也會多思考一些成本。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讓本來運作不怎么靈的南京朝廷,變得更加遲鈍不堪。

  一個人的心思動搖沒有問題,但是一群人心思動搖,直接反應在朝廷氣氛上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