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我老爹是叫門皇帝 > 第444章 檄文
  一部分的官員那可是越說越興奮。

  可也有一小部分的官員從頭到尾保持了沉默。

  對于這些人來說,西南戰事一開,那可不是一年兩年能擺平的啊。

  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二十多年的時間就證明了這一點。

  英國公張輔去了兩次平定,所用軍隊二十余萬,民夫更是不計其數。

  而后就算占領了安南,也是叛亂不斷。

  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就是對于安南的真實描寫。

  這就像是一個爛攤子,大明要是進去了,想要再次抽身,可就難了。

  當然,朱見深清楚想要拿下安南的難度,可他心里面卻知道,拿下安南,對于后世大明對于半島的經營非常重要。

  那個地方就是亂,可為什么大明不能插手亂局之中,在半島取得優勢,也為后世的之子孫,打下大帝國的基礎。

  若大明想要走老路,去拿下安南,并沒有多大的用處,可若是想要從傳統的大陸框架的模式,做出一點點輕微改變,在海上齊頭并進,安南的作用就尤為重要了。

  奉天殿中,群臣義憤填膺,聲音嘈雜,皇帝陛下稍稍擺手,噪雜之聲,減少許多。

  而張保也在這個時候,打開了手中的檄文高聲誦道:“成化十三年四月,武陽候石亨,兵部尚書韓雍、都督沐瓚,柳青,徐俌等進軍安南,告內閣中樞、六部部監、都察院,大理司,六科給事中,各省三司,駐地宗室藩王。”

  “自帝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宣德年間,北夷叛亂不止,發平吳之誥,言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諸年之間,倒行逆施,南夷不學無識,無術弄權,承君之寵,如彼之專,貪天之功,分裂大明,規錮山澤,奪民本業,造起九廟,窮極土作,狂妄自大,不尊中國,不理法統,此其逆地之大罪也………………”

  這邊奉天殿發布了滅賊檄文,而安南的東京升龍城,也就是河內城的皇宮之中,百官也在商討大計。

  明軍進行的速度很慢,不慌不忙,想著來日常長。

  同樣這也是石亨在總結了王通,柳升之敗的經驗,柳升可是朱棣麾下的猛將,也是神機營的創造者,他之所以失敗,就是輕敵冒進,英國公張輔進軍安南的時候,一路高歌猛進,在太宗文皇帝二次北伐之前,用了很短的時間,平定了安南。

  柳升帶著大軍從云南出來,也是想著快些解除交州城之圍,連天大雨,還在行軍,而中途遇伏,支棱之役一代大將葬生于濕地沼澤之中,他的身死也讓在越的明軍徹底潰敗。

  所以石亨知道,這里不是北方,天高地廣,可大開大合,再這里作戰,需要謹慎為之,只要不犯錯,就能找到對手的錯誤。

  安南之地,經常下雨,地上也多是沼渣濕地,在跟著鎮南關交際處的地方,就像是一處荒涼之地,

  自鎮南關出來已有半月,中路石亨所率本部大軍只遇到了些許的抵抗,而王通在靜安都已經鏖戰數日了,沐瓚也是在涼山與黎朝的駐守軍碰到了一起。

  只有石亨的中路大軍,在入越半月后,都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

  而黎朝對于都城的防御布置就很快了,可快的卻沒有任何章法,他們在挑戰場,想著跟他們的黎太祖學習,一戰而定天下。

  可黎宜民的能力,肯定跟他的太爺爺不一樣了。

  小時候被廢的經歷,讓他有些患得患失,也有些心理變態,對于扶持他的臣子武將充滿了不信任,在他看來,這些人能夠扶持自己,就能轉頭去扶持別人,要不是明軍的大舉壓境,他早就大開殺戒了。

  當然從歷史來看,他的想法也沒錯,正是他殺功臣殺的不夠果斷,不夠心狠手辣,才造就了他的悲慘結局,被扶持他的臣子誅殺,當了大半年的皇帝。

  黎宜民雖然年輕,但臉色蒼白,瘦弱之極,身穿龍袍金帶,卻也沒有一絲帝王的英氣。

  黎朝的官職跟大明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六部、六科、府、州、縣官都是如此。

  阮熾、丁烈,于洋等文武官員站在下面,高聲闊論。

  前線已經開始打起來了,可黎宜民還是有些僥幸之心,到了這個時候,他還是不想與大明再次發起戰爭。

  所以在龍椅上的黎宜民聽著大臣們話,總是心不在焉的。

  “陛下,以臣看應該效仿太祖皇帝的支棱之役,主力伏擊,鏟除來犯明軍。”丁烈在跟文官武將扯完皮后,便對著龍椅之上的黎宜民進言道。

  黎宜民聽完之后,嘆了口氣:“可有十足把握。”

  丁烈是清化開國武勛的代表,年少之時,曾跟著黎利,也就是他們口中的黎太祖,跟大明的軍隊在升龍城,清化城等地作戰多次,他也是堅定的強硬派,覺得三十年前,他們能夠戰勝大明,現在他們依然能做到。

  既然是頑固的強硬派,那就是此時黎宜民最討厭的人。

  “陛下,無十足之把握,不過臣會盡力為之,大軍該調動了,不能看出明軍慢慢的靠近我們都城啊。”

  “陛下,以臣看,丁將軍說的有些不對,明軍無故來犯,肯定是有所誤會,臣覺得應該是受到了一些土司的挑撥,我們只要解釋清楚,一場大戰就可避免,也不至于讓百姓重回戰亂之中。”于洋趕忙說道,這個于洋是傳統儒家士子,也是黎宜民登基之后的新貴,針對明軍囤積鎮南關之事,于洋從一開始都是無比的堅持,要談,不宜開戰,而他現在是兵部的尚書。

  丁烈,阮熾兩個開國功勛看著這個后起之秀,眼中充滿著鄙夷,尊嚴從來不是談出來的。

  “哼,人家都兵臨城下了,你還想著談,怎么談。”

  “先小勝一場,迫使明軍退兵,我們又不是深仇大恨,他們為什么會咬著我們不放,若是你大勝而歸,只怕惹惱了明軍,到時再來援軍,那就無法收尾了。”于洋輕聲說道。

  而聽完于洋的話后,丁烈覺得聽到了很可笑的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哈哈大笑起來。

  而坐在龍椅之上的黎宜民,聽著丁烈不加掩飾的恥笑,心中產生了不滿,朕覺得丁尚書說的有理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