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 > 第524章 因為我們來過
  仁川,白云山,龍宮寺,冬月清晨,凄風苦雨。

  這座一千年前新羅文武王(公元670年)創建的的古剎,今日成為第六兵團訓導官宣揚大齊新政的所在。

  海軍總訓導官韓軻軻站在七星閣一顆千年古松下。

  巨木枝葉茂密,形若傘蓋。

  古松前面圍著烏泱泱的百姓,足有五六百人,一隊第六兵團海軍守在寺廟周圍,各人手執火器兵刃,軍容嚴整,鎧甲鮮明。

  韓軻軻喚來幾名朝鮮通事,走到人群前。

  地上堆著小山似得血淋淋人頭,一群沒來得及逃走的仁川府官吏,被齊軍五花大綁,跪在百姓面前。

  韓軻軻放下大喇叭,指著跪著的思密達,怒聲咆哮:

  “當初武定皇帝好心將朝鮮交給你們打理,本指望你們能守境安民,教化朝鮮百姓,看看你們做的好事!真是枉費太上皇他老人家一片苦心!!”

  “搶百姓糧食,偷百姓銀錢,糟蹋百姓妻女,把百姓骨頭拆走熬湯吃,猶嫌不足,現在還要勾結倭寇,把大家伙兒賣到倭國為奴!”

  戰兵押上來一群倭寇,個個血肉模糊,已被打得半死不活。

  “打死他們,打死!”

  憤怒的百姓一擁而上,圍著被綁住的倭寇一頓拳打腳踢,幾個情緒過分激動的漁民甚至直接用嘴去咬,仁川海運便捷,常年遭受倭寇侵襲,百姓被倭寇禍害家破人亡都是常態。

  “殺倭寇!”

  在朝鮮百姓憤怒的呼號聲中,可憐十幾個加賀藩武士很快當場斃命。周圍被綁著的仁川官吏嚇得面如土色,像失魂兒似得一動不動。

  韓軻軻滿意的點點頭,

  “什么兩班貴人,大儒豪紳,都是狗屁!他們可曾好好管過你們,現在,武定皇帝來了,你們的好日子到了!實不相瞞,這次齊軍來仁川,不是來搶你們銀子的,不是來搶你們女人的,是來救你們的!等會兒便去糧倉放糧,誰敢阻攔,你們就殺誰!”

  “武定皇帝來了,你們的好日子來了!”

  訓導官跳上高臺,動作夸張的向百姓揮舞手臂。

  “去糧倉,去各位老爺家里,拿回你們的東西!有大齊在,你們便不會挨餓,不會被人欺負!”

  “我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免去部分佃租和高利貸,會施舍你們口糧,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當日,孟進寶遵照上官命令,率三百戰兵進入仁川,斬殺作亂的朝鮮奸人,開放糧倉,安撫人心,第六兵團各營訓導官向仁川士民宣講齊國雅政。

  武定皇帝一手締造的極權平均主義,在何時何地都充滿誘惑力,無處不均勻無處不保暖的美好藍圖,對水深火熱中的朝鮮百姓更是無比振奮。

  ~~~~~~~~

  十九日,艦隊離開仁川,繼續北上,二十一日,至江華島。

  吳阿衡照例派遣一名朝鮮通事,上岸遞交《武定皇帝致朝鮮國王書》,勸降江華島守軍。

  結果這位倒霉的通事剛剛上岸便被自己同胞殘忍殺死。

  和談無望,只有戰爭。

  二十一日正午,旗艦定遠號、主力艦致遠號停泊距離島嶼兩里海面上,用側舷艦炮猛烈轟擊江華島要塞草芝鎮,廣城鎮守軍。

  江華島守軍原本三千人,布置六十多個炮臺,不過守軍聽說大齊水師北上,昨晚一夜之間逃走了一千多人,剩下的一千多人也并非忠勇之輩,他們想起要逃走時,已經被主將魚在淵派家丁堵在軍營。

  當時朝鮮京畿道流傳這么一個說法,朝軍之所以屢戰屢敗,全因朝奸作祟,舒川之戰如此,仁川之戰如此,江華島之戰更是如此。

  這種說法顯然是扯淡。

  不過江華島主將魚在淵卻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

  由于江華島位置特殊,距離漢城平壤都比較近,交通便利,此地聚集有大量前明商人做生意。

  聽到說可能有朝奸,于是齊軍還未逼近,朝鮮兵倒先在江華島屠掠無辜漢人了。

  無論如何,大齊戰艦所向披靡,二十三日,艦隊占據草芝鎮,炮轟廣城郭。

  廣城郭是一座完全的石城,朝鮮軍指揮官魚在淵帶領守軍奮勇抗擊,奈何彈盡糧絕,失去后援,最后改用刀和長矛和齊軍搏斗,刀和長矛斷了,就用石頭和拳頭搏斗,直到全員壯烈殉國。

  至今(永和十七年2023年),大齊游客在游覽此地時,還會在江華島老松和城墻上看到當年艦炮炮彈留下的痕跡。

  艦隊輕取江華島后,并沒有在此停駐,立即向北航行,二十八日,海軍至海州。

  海州御史李布,在聽聞江華島陷落后,并沒有置身事外。他知道,海州的海防對于北方戰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問題是,李布能阻擋住齊軍嗎?

  兩班出身的李布,面對齊國的堅船利炮,其實沒多少辦法。

  當齊國軍艦進入海州附近的海域,到處購買足夠齊艦使用的火柴水米,同時也向李布示威。

  誰敢賣東西給齊人?齊國人沒買到什么東西,就派人來找李布。態度非常明確:把齊國所需的物資賣給齊國,不會讓你難堪。否則……

  李布答應了吳阿衡,說盡可能的滿足齊軍。海州名為海防重鎮,實際上幾乎什么都沒有。

  所謂海防,只有幾臺快生銹的大炮。而海州所能用的海防兵,也就一千人,還不包括李布從其他府臨時抽調的兵丁。

  ~~~~~~

  在人們習慣性的印象中,太初倭亂(即太初三年東征)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齊軍以八萬對陣日朝聯軍四十萬,最終將對手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單從雙方兵力的絕對數來說,日朝聯軍當然占據優勢。

  可是如果仔細翻閱相關史料,讀者就會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史實:

  在太初倭亂幾次重要戰役中,除了最后那場平壤決戰,齊軍與朝軍(日本已經出局)兵力基本相同(六萬對五萬),其他各場戰役(如仁川登陸戰、釜山殲滅戰、舒川炮擊、海州侵襲等),齊軍兵力都遠超過朝軍。

  落實在第六兵團上,吳阿衡麾下七千多水兵,與總兵力達到二十萬的京畿道、忠尚道作戰,竟然不落下風。

  李氏王朝在南方的二十萬大軍,面對浮海而來、區區八千齊軍,為何會處處被動,處處失利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答。

  除了雙方軍隊戰力懸殊差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朝鮮國土狹長,各道守軍倉促應戰,缺乏機動兵力。

  據史料顯示,此時朝鮮各道所登記在冊的王軍、備倭軍、練勇等兵力總數達四十二萬,拋開吃空餉的情況,其實有數量起碼也在30萬以上,集中在南方的乃是李氏王朝主力,兵力至少在十五萬。

  這個兵力對比吳阿衡麾下堪堪七千海軍,擁有高達20:1的絕對優勢。

  然而,從朝軍駐防之分散及兵力之使用上看,朝鮮各道都不能將主力全部用來與齊軍作戰。

  由于各道相互掣肘,彼此并無救援,所以齊軍面對的都是各個朝鮮孤軍。

  反觀齊軍,得益于蒸汽機在戰艦上的使用,堅船利炮,機動性強,一日千里,真正實現了指哪打哪,再加上《齊朝田畝制度》的神奇洗腦作用。雖是客場作戰,卻完全占據了戰場優勢。

  所以,在太初三年東征朝鮮戰爭中,齊國海軍在兵力占據絕對劣勢之下,主將吳阿衡切實貫徹了武定皇帝“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的戰略,對朝鮮中南部各個府道一一擊破。

  十一月二十九日,第六兵團終于在豐川登陸,吳阿衡接到武定皇帝詔命,迅速向平壤東南集結,此時,黃海帶、京畿道守軍被吳阿衡折騰得欲仙欲死,早已疲于奔命,再也無力抵御這支海軍。

  十二月初,第六兵團在豐川、黃岡一線,與中路軍、東路軍聯合,將朝鮮八道切割成南北兩段。

  自此,平壤失去外援,淪為一座死城,李氏王朝開始步入全面崩潰的命運。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