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敘狀》中可以看出駱賓王是一個極其清高、叛逆和耿直的人,這種性格注定了他無法仕途平坦。駱賓王后來的人生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

  駱賓王初入仕途擔任奉禮郎,因性格耿直得罪了同僚而被排擠丟官;后來到西域從軍,覺得無法沙場建功便不辭而別,“灶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之類的詩歌空抒豪情壯志而不辭而別;

  后進入四川,擔任了姚州道大總管李義機的幕僚,為其平定蠻族叛亂書寫檄文,結果看不慣同事的貪污行徑有擅自離職;

  年近花甲回到長安,由長安主簿入朝擔任侍御史,結果經常上書諷刺而獲罪入獄;

  后來唐高宗大赦天下,駱賓王出獄后又去擔任臨海縣丞,他又因無法適應官場而任性地棄官到揚州去游歷……

  原本已經六十多歲的駱賓王應該就此在歷史上緩慢謝幕了,可是他的結局卻成了一個謎團,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嗣圣元年(684年),武則天廢掉唐中宗李顯,改立了李旦,其權勢愈加滔天,朝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武則天會篡位稱帝。其反對者開始籌謀反抗,就在嗣圣元年的九月,英國公徐敬業(李敬業,唐朝開國功臣李勣的孫子,李勣本名徐世勣,是眾多隋唐演義小說中徐茂公的原型)在揚州起兵。

  此時正在揚州擔任徐敬業府屬、對武則天執政也不滿的駱賓王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并且掌管機要文書,為叛軍寫下了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在這篇文章中將武則天罵得狗血淋頭,然而武則天聽完之后卻一點也沒生氣,反而極其欣賞他的才華,怪罪宰相沒有將駱賓王籠絡住,以致于跑到了叛軍那里。

  由于徐敬業叛亂準備倉促,缺乏政治、經濟和軍事優勢,結果僅僅不到三個月就被武則天派兵徹底鎮壓,徐敬業在逃亡的路上被部下所殺,而駱賓王的去向則成了一個謎團,因為說法極多。

  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被亂軍所殺

  出自《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鑒》和《新唐書·李勣傳》的記載。徐敬業兵變失敗后,駱賓王等人準備入海逃往高句麗,抵達海陵時,遇到風浪受阻,駱賓王被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所殺,首級被送往洛陽。

  2、下落不明

  這個說法出自《新唐書·駱賓王傳》的記載:“亡命不知所之。”直接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3、逃跑后隱居

  唐人郗云卿的《駱賓王文集序》記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這個記載中駱賓王并沒有死。

  明代朱國禎的《涌幢小品》則記載,正德年間有人在南通城東發現了駱賓王的墓,而且這座墓非常新,至今還有遺跡存在。

  《中國名勝詞典》記載:“駱賓王墓:在浙江義烏縣城東15公里楓塘。墓前石碑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建。”

  清代陳熙“開盲盒啊,刺激我喜歡。”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