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三十四章諸王
  第一百三十四章諸王

  即便是燕王滅元的時候,給蒙古百姓帶來不少損傷。而今蒙古人也迅速地恢復元氣,并且對燕王心悅誠服。

  倒不是,燕王有多大的個人魅力。實在是游牧民族底層百姓,比起大明百姓實在太慘了。這也是為什么在古代,很多長城之外,中國百姓都想要的土地,但是在游牧民族那里就是水草豐盛,可以開國立基之地。

  而今,燕王帶來中原先進技術,帶來新的生產方式。讓很多百姓,第一次吃飽了飯。

  如是種種,豈能不讓牧民們感恩戴德。

  任何地方的百姓都很現實的,而草原上的牧民更現實,甚至說是勢利眼也不過分,因為草原上生存條件困難,不現實一點,餓死的就是自己。他們沒有選擇的余地。

  于是,蒙古女人被男人搶去了,就是男人的了,甚至跟隨男人對付自己的母族,也在所不惜。看似無情,但卻是活下去的唯一辦法。

  或許蒙古貴族們,還有所謂的忠誠與驕傲。但是對于底層百姓是一點也沒有的。

  燕王手腕高明,再加上孛兒只斤家族的人都送到了南京去。在這種情況之下,想辦法收買人心,所以一年有余,燕王已經站穩腳跟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燕王也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官制度。每一個千戶都有長史作為副手,主管錢糧,民政。這也是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才在上層建筑上做出增減。

  如此一來,燕王的統治其實是比一些游牧王朝的部落聯盟要更加進步。

  畢竟即便成吉思汗在的時候,千戶也是隸屬于各大貴族,就好像納哈出所部,就是木華黎家族的世代承襲的人馬。

  而今,最少燕王建立起一套官僚體系。從而加強了王權。

  燕王的體系,已經有了建立一個游牧大帝國的基礎。

  這是燕王一直以來的目標,他也是一直這樣做的。

  對內穩固根基,對外一直刺探瓦剌的情況。

  瓦刺與大明之間,關系很微妙,瓦刺朝貢大明,朱元璋封瓦刺首領為忠順王,凡是封這樣的王號的人,一般都是既不忠,也不順的。所以這位忠順王,一點也沒有辜負他自己的王號。

  忠順王在自己領地悄咪咪的重立元廷,不知道從什么地方找到一個小孩子,說是孛兒只斤嫡系血脈,將自己的孫女嫁給這個孩子,就扶立為大汗,用來整合草原上,大元朝廷的殘余勢力,并以這個名義,與西域各蒙古汗國交往。

  一套班子,兩個牌子,分別對應大明,與蒙古殘余勢力,手腕非常靈活。

  燕王穩固根基的時候,瓦剌也沒有閑著。建立起卓羅斯家族統治,等待有一天,改朝換代。

  燕王也在籌備自己的機會。那就是燕王城為核心,四十四個千戶所為分支。燕王城是燕王的核心,也是松嫩平原上唯一一個以人口過五萬的城池,是燕王麾下將領官員的聚集地。

  更有一些簡單的手工藝,更是商品散集地。

  燕王直屬過萬甲騎,四十四個千戶,總計提高四萬甲騎,在征戰的時候,還能征召百姓,組織一支超過十萬的騎兵。足以讓他敢于發動對瓦剌的決戰。

  但是燕王自己覺得,要完成這樣的軍隊建設,以及囤積足夠的物資,燕王覺得需要三到五年的積蓄。

  在此之前,燕王最喜歡大明中樞保持穩定。

  只是隨著太子之死,他這個簡單的期望,破滅了。

  燕王第一時間,想到了,這個位置他能不能爭一爭。隨即燕王自己否定了這個想法。

  并不是說燕王完全沒有野心,只是燕王比晉王要更了解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屬意他,那么他不用爭,這個位置一定是他的。如果朱元璋不屬意他,他即便是爭了,也沒有什么用處。最后的下場,還很凄慘,很難全身而退。

  如果說,而今燕王對自己的生活與處境,很是不滿。

  燕王未嘗不會下狠手搏一搏,但實際上,燕王對自己而今的情況,是相當滿意,在草原上建立起自己龐大的帝國,甚至燕王可以預見自己的未來,橫掃西域,西盡黃沙。

  遠離中原之后,諸事也可一言決之,這種快意,并不比當皇帝少。

  他又何必不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啊?

  所以不管燕王內心之中怎么想,最好的辦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天意,天意在我,則什么也不用說了,如果天意不在我,那么,這一件事情,就不用再說了。

  ——

  舊港。

  周王在碼頭上,等待了很長一段時間。

  他等的不是別人,正是楚王。

  周楚兩王,乃是南洋強藩。而兩藩之間路線則大有不同。

  周王在舊港,做的移民,盡快能將南洋漢人聚集在舊港,并下大功夫進行水利建設,對舊港外的河道進行修整,努力將舊港城外泛濫的河道,改造成為江南水鄉。

  這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做到的。

  周王這些人年并不是沒有成果的。

  最大的成果,就是讓舊港成為了南洋糧食散集中心。一方面,自然是舊港的糧食產量提高了很多。有了足夠的本錢影響米市,另外一方面,就是舊港所在的位置,能夠承接爪哇,還有印度洋地區的糧食。

  要知道,東南亞地區,很長一段時間,爪哇都是重要的糧食產地。這也是爪哇在南洋諸島之中的特殊位置的來源之一。

  只是周王這樣做,也有一個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周王軍力羸弱,只能依靠南洋總督,周王與南洋總督府關系特別緊密,甚至親如一家,周王已經準備為世子,取陸家的女兒了。

  而楚王完全不一樣。

  楚王在爪哇,卻是入鄉隨俗,從俗而治。

  楚王一開始,就與當地大族聯姻,娶了很多當地印度教美女,將很多當地大族拉攏為楚王的大臣。當然了,這些大族自然是墻頭草,在爪哇東王西王之間,搖擺不定。

  而楚王,以自己本部精兵作為核心,將這當地附從兵作為羽翼,數次作戰,平定下面的諸侯。一時間聲勢浩大之極。甚至影響到了東王與西王之間的戰爭。

  讓爪哇之戰,從兩強分治,變成了三足鼎立。

  楚王更是在很多儒生的建議之下,確立周制,也就是封建制度。楚王所在的地方,作為王畿,將周圍諸侯們,分別封為諸侯,確定每一個諸侯的義務。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體系。

  并將當地漢人,與楚王自己的姻親,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這也是楚王能夠吸引很多當地部族,投向楚王的原因。

  前文也說過,東南亞地區文明程度與中國春秋時代相差仿佛。政治結構上,其實不管是,哪一個王朝,能控制的也不過是自己的核心地區,對于偏遠的地方,都是難以控制的。

  地方離心力與中央集權的分歧,讓很多所謂的帝國分崩離析,滿者伯夷的分裂,也未必沒有這樣的原因。

  再差的秩序,也好過沒有秩序。

  楚王就是建立一套,尊尊卑卑的上下秩序,甚至楚王與諸多諸侯,歃血為盟,盟天而誓。確定了雙方義務。這一套體系,給楚王帶來最大好處的,是對外島地區的吸引力。

  雖然說,爪哇島上的一切,是南洋地區核心。但并不代表,印度尼西亞群島其他島嶼上,就沒有一點力量。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只是,南洋其余島嶼的力量,比起爪哇島差太多了。即便是到了后世也是一樣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