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零二章農業專業化經營
  第一百零二章農業專業化經營

  何夕淺薄的知識,其實一直在擔憂。

  安置六十萬人口在北京城中,雖然沒有發什么安置費用,但是實際上,這些人都被正在修建的北京城工程,與各地配套的工廠給吸收了,整個北京城工程大概有四十萬人之多。

  畢竟六十萬人口不可能都是男丁。如果加上工廠的工人,大概有五十萬人在何夕的指揮棒下工作。

  雖然說,市場工價壓得很低,但是平均下來,每一個人用工成本在一兩左右的。這個成本,并不僅僅是每個人的工錢,還有商社在這個人身上賺的錢。

  也就是兩個月以來,何夕投放在北京市場上兩三百萬兩。

  北京城外賣蔥油餅的,也從一個大銅錢四個,變成了一個銅錢一個。

  如果不說,何夕用北平的軍糧平抑糧價,糧食價格即便沒有動,否則還會升得更快。

  何夕覺得市面上的錢,急需一個流動的方向。

  何夕幾乎想了很多,想來想去,還是農業上。

  百姓有了錢,官員有了錢,商賈有了錢,都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買田置地。而北方地廣人稀,土地買回來沒有人打理,也是不行的。

  何夕覺得,提供農業效率的牲畜,與提供農業效率的新型農具,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牲畜不用說了,燕王那邊有。而且燕王也要支援他。何夕覺得將直接支援,換成采購牲畜好好多了。在民間牛的價格要比馬貴,雖然說草原上的牛,沒有經過馴化,不懂得犁地。但不管怎么說都是牛,燕王這里牲口數百萬,不說多的,十幾萬頭牛過來,也就近百萬兩銀子了。

  而且農具生產很簡單。各自軍用武器,乃至工程器械都生產出來,這些農具生產更是如此吃飯喝水一般,更不要說,因為維持軍械生產,在這方面產能極大。

  可以將農具的價格打得非常便宜。

  使用卻不簡單。

  原因無他,如果僅僅是人力的話,農具帶來的效率是有極限的。而且人力能開采范圍也是有極限的。很多時候,就造成這樣的情況,那就是百姓琢磨了一下,雖然這東西用得很便利,但是家里地就那么大,多費些力氣就行了。

  農民的力氣是不值錢的。

  如此一來,這些農具根本賣不出去。即便農具再便宜也不如農民的力氣不要錢。

  但是而今,楊士奇提醒了他。

  因為北京的原因,遠的不說,整個河北地區,估計不會有人愿意,去當佃戶了。

  無他,不劃算。前文說過,開墾荒地容易,這是朱元璋一直以來秉承的態度。支持開荒。其次,就是報酬不劃算。

  一個人能照顧的土地是有極限的。一家人齊齊上陣,能照顧的也不過三十畝上下。北方畝產也不過二石有余,如此一來三十多畝,也不過七十多石。賦稅不過兩石左右,但是服役等花費,不在少數。加起來估算到十石糧食吧。地主收租,不多說,五五分吧。一年下來,也就是三十石的收成。一年五口吃飽,每年三石,這已經很少算了。也就是十五石。

  這還是豐收的情況,但是種地風險,更多在于不確定性。

  就好像這一場水災,一點收成都沒有?怎么辦?

  而一家最少兩個男丁才行。

  而在北京,就算是賺得少,兩個男丁加起來,一年也能賺十幾兩銀票,因為何夕固定了糧價。一兩銀票能換三石糧食有余,也就是,就結余來說,兩個人在北京城遠比在土里刨食賺得多。

  更重要的是自由。

  給人當佃戶,可不是說,除卻種地之外,就沒有其他的事情了。否則地主與佃戶之間的關系,為什么會被稱為人身依附關系。而在北京城之中,好歹是城里,不敢說沒有那些骯臟事情。但是,各方面不敢鬧太大,無他,衙門就在幾條街外的路上。弄一個不過,去告狀了。

  即便上面有人能擺平,也是需要成本的。

  所以,就上下關系來說,北京城這里,要比鄉下好。畢竟在鄉下,有時候死了人,滅人滿門,說遮掩下去,就遮掩下去。而在北京城中,一個人非正常死亡,是很難遮掩住的。

  這些是何夕與楊士奇都能看到的。但是下面的推演卻不一樣的。

  楊士奇覺得接下來,就是土地荒蕪,大家都不種地了。糧食供應短缺,而在何夕看來,就是另外的樣子。

  也就是何夕問楊士奇的問題。

  楊士奇覺得何夕的想法很有深意,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說道:“還請大人明示。”

  何夕說道:“我一直提生產力,生產力是什么你也知道,所以就農業上來說,就是盡快能讓每一個人能耕作更多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這是才必須的。之前佃租模式,我一直不喜歡,就是因為,佃租這種模式,是沒有去真正關系糧食生產效率?地主僅僅是收租而已,不關心佃戶種得怎么樣?如果佃戶種得好,糧食生產多,地主或許還會增加地租。最好壓迫到佃戶僅僅有一口氣不死就行了。這種情況,怎么可能提供糧食生產效率。”

  “而今不一樣了。河北土地不缺,卻缺人丁,地主是不可能親自種地的。所以而今是很多自耕農發展大好時機,而這些農具如果能被百姓所購買,也對軍工大有好處。更不要說,只有得到了反饋之后,才能開發出更好的農具。將來百姓一人能耕作幾十畝上百畝的時候,北方糧食還是問題嗎?”

  何夕不由想起后世機械化大生產的農場,一望無際的農場,幾個人就能控制住。而今自然做不到這個地步,但是何夕對農具改革很重視,再加上幾個牲口,一家人耕種一百畝,甚至更多一點,并不是沒有可能的。

  楊士奇說道:“大人,您沒有干過農活吧?這怎么可能?”

  何夕說道:“怎么不可能?不過是不在精耕細作而已?比如馬耕,你不是沒有見過。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農戶是自耕農,是良家子。”

  楊士奇心中一動,忽然想起更多了。

  如果說,今后大明鄉下就是這樣一個百畝為主的家庭農場為主,即便每畝僅僅生產一石糧食,一年下來也就是一百石,更不要說,是自己的土地,不用交地租,每年結余幾十石糧食,就是非常殷實的人家了。

  而良家子這三個字,更是讓楊士奇有著無限的遐想。

  漢唐之雄風就是建立在這三個字上面的,漢代唐代良家子都是自帶兵器到軍中服役的,正是有這樣的兵源在,漢唐的軍隊才如此厲害。

  讓楊士奇陷入深思之中的,是這三個字帶來政治上變化。

  朝廷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因為地主經濟模式,士大夫們之所以強大,就是土地所有制的問題,即便,朱元璋均平天下,讓天下很少有兩百頃以上的地主。

  但問題是,誰都看出來這個模式不可持續。

  因為雖然人口增多與內卷,上層對利益的不斷追求,他們遲早將土地從自耕農手中奪回來,將自耕農變成佃戶,將土地變成他們家族世世代代的根基所在,而百姓就是他們的農奴。

  但是而今卻不一樣了。

  如果說,沒有足夠的人丁被剝削。不得不維持家庭農場這樣的模式。因為地主權貴即便搞來土地也沒有用,因為沒有人種地。那么這樣的情況,反應在政治上,又會是什么樣子的?

  楊士奇一時間想不明白。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