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八十二章水稻與小麥
  第八十二章,水稻與小麥

  “開鐮了------”拖著長長回音的高喊之聲傳到了何夕的耳朵之中。

  隨即咚咚的鼓聲想起。

  無數人,無論男女老少,一并下了田。在麥田之中,擺出一個綿延數里的橫陣,而在田邊,有一個老者,身前擺著一個大紅鼓。他拿著兩個鼓槌,一下一下的敲擊著。

  這就是,所有行動的總指揮。

  他的鼓聲調整著所有人的工作節奏。保持畢竟整齊的隊形,將這一片麥田給割完。

  每一個人都不敢抬頭,只是沉默的向前走。

  在何夕看來,自然是辛苦之極。但實際上已經夠好了。因為農具全部都是鋼的了。比之前有了質的提升,不要看一把鐮刀不算什么?但是這一次整個遼東最少要動搖一兩百萬把鐮刀。幾乎是十幾歲以上的孩子,到還能走動路的老人,都會下田,更不要說有耗損補充等等。

  一兩百萬把鐮刀,如果都是鋼的話,是能打出幾十萬柄刀槍的。

  在何夕到來之前,是很難負擔的。甚至在后世剛剛解放之后一段時間,民間農具也不全是鋼打的。

  這種工作效率提升,已經讓很多人滿意之極了。

  何夕看著眼前的一切,問道:“劉大人,覺得今年的年景如何?”

  劉璟說道:“不錯,相當不錯了。”劉璟指著一片的溝渠,說道:“說實話,這延綿數十里,全部是水澆田,而且整齊劃一,在南方都很少見,在北方更是難以見到了。何大人在遼東的功績,將傳千古。”

  何夕只當劉璟是說笑,說道:“謬贊了。秋收之后,這些地方很多都要交給劉大人你負責了。你要多上心,糧食可是我遼東的命脈。”

  劉璟說道:“大人將這樣的重擔交給下官,下官決計不會辜負大人的期望的。”

  何夕到底是對大明農業不大了解。何夕在大明的行動軌跡決定了,他僅僅看到了江南,乃至南京附近的農業情況,根本不了解其他地方農業。根本不知道,他眼前這種農田水利工程,在他看來,比后世六十七十年代農田水利要差很多。甚至比江南的農田水利,也差了不少。算不得什么。

  卻不知道。江南四府幾乎承擔了大明一半賦稅,靠得是什么?就是從隋唐以來,一代代的農田水利建設。已經江南本來有多水的天然條件。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甚至就明清時代,固然有農田水利的修建。但是都是小規模,小工程。這是因為明清儒家學說,本質上是消極應對公共事務的。朝廷既沒有錢對外征戰,也沒有多少錢修建水利工程。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必須性的,如黃河與運河,不修建是不行的這種。要么就是小規模的。僅僅是縣令或者鄉紳主持的灌溉工程。

  而大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如果有效果,那就不會局限于一個縣,或者一個府。因為水流不會因為縣界與府界而阻斷。河流的流域與縣域府界,是很少有完全符合的。

  如果單單從河上挖一個渠,灌溉幾百畝,上千畝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的。但是想要達成更大效果。就不是那么簡單工程。就必須由朝廷主持,最少跨越數個縣,乃至于幾個府。

  當然了,也有能臣搞過這樣的工程。比如海瑞就挖通了吳淞江。但是這都是小規模的。更不要說,元朝根本不理會農田水利。大明開國幾十年,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做。

  即便是在南方的水利,很多時候也是各自為政,鄉下百姓為了爭水,打出狗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不要說,這種水利規劃了。很多地方都是見都沒有見過的。

  也只有江南以及少數地方有,比如成都的都江堰。

  何夕說道:“今后衛所土地之外,所有漢民,高麗移民的莊子都歸遼東府一并管理。你知道我對于遼澤的想法吧?”

  劉璟說道:“知道。如果能做成這一件事情,我縱然身死,也心甘情愿了。”劉璟說到這里,微微一頓,說道;“以下官之見,首要之事,就設同知,專門負責治水之事。不管是治理遼澤也好,還是屯政。都是以水為先。大人留下的根基,下官也不敢損壞了。只是下官對遼東人事一無所知,還請大人提點一二,誰能負責如此大事?”

  劉璟說得是實話,在他看來,這種腳踏實地的做事,做一件事情,為百姓造一分福,遠離朝廷的紛爭,對他來說,是很幸福也合胃口的事情。一輩子來做這樣的事情都行。

  而且劉璟很識趣。

  他很明白,他想要在遼東做事。就一定要與何夕搞好關系。看似向何夕要人。其實也暗示,未來的遼東府,也不會獨立于何夕體系之外。讓何夕往下面摻沙子。

  何夕說道:“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你可以去見一見葛天工,他對這方面的人事,是最了解不過了。”

  何夕自然投桃報李,他只是圈定人選,具體要讓劉璟自己去選。給劉璟足夠的決斷權。

  人才都是這樣的。給與空間才能發揮才能。畢竟每一個人才都是有自己的想法,限制太死。只適合用庸才。但是怎么樣給與足夠的空間,又能保證絕對的忠誠。

  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學問。

  劉璟說道:“葛主事。”劉璟記住了這個名字。

  葛天工的官職不高,也提不了多高。他畢竟是工匠出身,而且讓工部上層官僚們知道技術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可以說,葛天工之所以有今天的官職。并不是葛天工有多大的功勞。而是何夕弟子這個身份。

  何夕說道;“對了。提到水利了。對于水稻種植這一件事情,你怎么看?”

  劉璟說道:“水稻?遼東可以種水稻嗎?”

  何夕說道:“自然是可以的。高麗南方很多百姓都是種水稻的。遷徙過來的時候,有很多百姓攜帶了稻種,遼河兩岸并不缺水,已經種了不少了。只是我覺得,應該可以種更多。”

  其實,這里面有何夕做的手腳。

  歷史,水稻傳入遼東,也是從朝鮮移民開始的。何夕只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加快了這個趨勢而已。而且高麗的水稻,要比南方的稻子,更適應遼東的環境。

  劉璟看著眼前的農田水利,說道:“那遼東糧食以水稻為主。水稻要比小麥高產太多了。”

  水稻所需要的水,也比小麥多。如果農田水利不夠的話,劉璟也不會想這種事情。不過劉璟看到這里的一座座水渠,已經遼河岸邊,相距一兩里就由一座水輪機。

  種植水稻的條件基本上都具備。

  即便沒有后世的雜交水稻。水稻每年也比小麥多收一石有余。不要小看著一石。如果乘以遼東的種植面積,那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當然了,并不是所有遼東的土地都可以種水稻的。但是最少遼河兩岸這數以萬計的土地,應該沒有什么大問題。

  何夕說道:“除卻水稻與小麥之外,還有一些新作物,也需要注意。”

  劉璟說道:“是傳說之中的美洲作物嗎?”

  劉璟畢竟是劉伯溫的兒子,消息還是很靈通的。這些事情,別人或許不知道。但是美洲新作物已經在大明上層傳得沸沸揚揚了。劉璟自然也是知道的。

  何夕說道:“正是,在遼東也種了不少。正好與劉兄一并去看看。劉兄可愿意?”

  “求之不得。”劉璟說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