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三章 人選
  第三十三章人選

  朱雄英慪著氣拼命算賬,而何夕的奏報,也飛過千里。到了朱元璋的御案上。里面的內容,不過是匯報葉旺之死,請身后事撫恤,還有就是遼東設縣的可能。

  朱元璋看了一眼,也是嘆息一聲。

  說實話,葉旺這個人。朱元璋已經沒有印象了。但是他卻知道,葉旺與他年齡相差不大。算是同齡人了。朱元璋的嘆息,并不是為葉旺而嘆,而今是為自己嘆息。

  歲月催人老。縱然是皇帝又如何?

  隨即朱元璋看著手中的密奏。卻是何夕在遼東種種作為。特別是空手套白狼。轉了一圈,就令數以百萬計的資金,到了自己手中。

  朱元璋吃驚之余,也很是警惕。

  這今日何夕能用這個辦法放在正道上用,將來就會有人將這個辦法走在邪路上。

  到時候,牽連的人可就多了。

  雖然民間也不是沒有什么邪教,騙人錢財。但是像這么大規模的事情,是從來沒有過的。

  不過,這是將來的事情。

  朱元璋要處理的是眼前的事情,經過朱元璋半年的梳理,與鎮壓,還有幕后的交鋒,遍布整個南方的清丈案,也算是進入尾聲了。雖然不敢說全天下的田畝都已經登記在冊了。

  畢竟在這個技術條件之下,似乎有些不大可能。

  但是全部登記的已經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了。

  朱元璋也不求最后一點了。

  畢竟,在經濟學上有邊際效應,并不是投入越多,產出越多的。過了某個邊際,甚至會出現投入越多,產出越少。

  朱元璋未必知道這個道理。但是他卻知道這個現實。

  這最后剩余的,要么就是真正的達官顯貴。比如徐達家的。要么就是邊邊角角,山溝里面,不知道怎么得有一塊平地。平日管理都費事,正登基上去,今后收稅都是一個棘手的事情。

  甚至能逼死人命。

  于是,朱元璋就要將清丈這一件事情緩緩地收尾。

  這一件事情雖然結束了。但是朱元璋還不能立即對其他方面動手,畢竟,做事情也是需要節奏的。一張一弛。總要給下面人一些喘息的機會。

  此刻,朱元璋已經有精力投放在東北了。

  朱元璋將這些奏疏遞給太子朱標,說道:“你覺得怎么樣?”

  太子沉默片刻,他最關注的是,在何夕主持之下,遼東產出物資,如果何夕今年要完成一千多萬兩貨物的生產計劃。就要生產,近千萬匹布,數十萬石鹽,鋼鐵,大木,船只,紙張。等等。都不會是一個小數目。

  這讓太子觸目驚心。

  因為遼東之前,在財政上是年年虧損的。

  否則也不會讓后方年年補充糧餉了。

  而何夕這一去,對遼東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太子不是腐儒,他是政治家。他太清楚,這一些貨物與后面的數字,能做什么事情了。現在的遼東,自然比不上江南物產。蘇樣風流,但是按照這個發展速度,估計用不了多少天,就是另外的樣子了。

  太子深受震撼之余,也不得不懷疑自己一直以來信奉的儒學,真的已經不行了嗎?

  隨即,太子暗暗搖頭。

  他不覺得。

  打天下與坐天下是兩回事。

  未來的學說,未必不對。但是萬萬不能這么激烈。因為這會影響到大明的根基的。畢竟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當年父皇招徠天下富戶。各種妥協,讓天下地主認為大明是正統,才算是坐穩了江山。

  這才是最重要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太子并不是沒有察覺,他其實有了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者說本位思想。

  他在想事情的時候,天然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從維護大明統治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用大明百姓角度出發。畢竟他從小是太子,錦衣玉食。他知道這一切是從哪里來的。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皇帝,所以他才有這樣的一切。

  如果說,他不是嫡長子,而今這一切未必是他的。

  所以,對于太子來說,維護統治,并將大明江山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事情。

  只是這樣的話,太子是不敢與朱元璋說的。

  太子思忖片刻,說道:“何夕做得極好。兒臣是萬萬想不到的。只希望雄英能學到何夕幾成本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朱元璋說道:“何夕不是一個藏私的人。這一點你放心便是。我問的是何夕奏請的兩件事情。”

  太子說道:“兒臣以為,遼東不僅僅應該設州縣,而是設府,設遼陽府。統合遼東庶務。否則的話,太不成體系了。”

  朱元璋立即明白太子的意思了。

  太子想往遼東安插人了。

  僅僅是州縣,雖然能做很多事情。但是在遼東體系之內,是沒有什么發言權的。因為他們距離何夕太遠了。而遼東知府,或者說遼陽知府,有了這個官職,就很好辦事。

  以遼東而今的規模,設州縣是可以的。但是設府,就有一點多余了。

  沈陽,營口兩地,設府是不大夠格了。即便合在一起,設一個府,也不大夠,蓋因遼東人丁,十之七八都在軍中,都指揮使,下面十幾個衛所,占盡所有人丁。即便高麗遷徙過來的。也有很多在衛所體系之下。

  又有一些在廠礦體系之中,能編為民戶的,就更少了。

  不過,遼東潛力非凡。先提一格未必不可以。

  太子這一段時間,沉默了許多。似乎愿意服從朱元璋的政策。朱元璋也是要給自己兒子一些面子的。朱元璋沉吟片刻,說道:“遼陽知府,你有什么人選?”

  太子想著自己夾帶里的人。心中一動,說道:“劉璟可以。”

  朱元璋說道:“劉先生的兒子?”

  朱元璋的口中的劉先生,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劉伯溫。

  太子仁厚,說起來劉基當年也教授過太子,是太子的老師。只是劉基很早就想退出朝廷風波。最后不得善終。甚至連誠意伯的爵位,而今也是空懸的。

  劉基固然是被胡惟庸所殺。但是劉基很多想法,也不能讓朱元璋滿意。

  這才根本原因。如果不是朱元璋對劉基失望,胡惟庸又怎么敢動劉基一下。

  太子之所用劉璟,首先是劉璟有才華。這一點家學淵源,并不比天下任何大儒差勁。更是有氣節。即便在洪武一朝,劉家沒有什么權勢富貴。但是朱棣進入南京之后,他當著朱棣的面,說:“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個‘篡’字。”

  這一句話,自然讓朱棣下獄,他不等朱棣下令處置,他自己就自殺了。

  這種忠誠,讓太子感動。這樣的人也不會被何夕拉攏的。

  最后,再有一點。那就是太子派去遼東的人。固然有分化,了解,牽制,滲透等等想法。但是,只能幫忙,不能使絆子。這樣的事情,太子身邊的人不行的。

  派方孝孺這些人。好家伙,那是要激化矛盾,朱元璋這個都通不過。

  但是劉璟就不一樣了。

  劉璟在學問上,與父親劉璟一樣,頗有明初氣象,什么是明初氣象,那就是與后世明代理學盛行不一樣。在學問上,重實用,靈活變通,決計不是一些腐儒可比的。

  劉璟固然不如父親。但與宋濂一行人,也不是一路人。

  如果用儒家概念來區別。宋濂這些人,大多是經,而劉基父子的路子,大多是權,一個以為儒家道理,天下無雙。不可有一絲動搖。另外一個是固然以仁義為本,但是行事手段靈活。追求實效。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