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六十七章 好大喜功之風
  第六十七章好大喜功之風

  “臣擔心的是,從此之后,各地多事。邊臣皆以邊功為要,各地戰事頻發,百姓剛剛享受幾年的太平日子,就不復存在。再者,而今勛臣本來就勢大。幾年前,陛下派何夕開海,以開海之力,分化一部分勛貴,這幾年才那么安穩。只是如果邊將屢屢建功。太子何以自處?”

  太子聽了,也有一些擔心。

  太子雖然比儒生們英氣多了。并不覺得動兵有什么。畢竟太子從小到大,這么多年,經歷過戰事不在少數。早已習慣了。但是太子本身也不希望多打仗,倒不是太子怕打仗。而是太子掌握大明庶務。他太清楚大明的家底了。

  寶鈔這幾年沒有發行過一次。正因為如此,寶鈔價格還有一些上升。但是已經一比一百多。也就說一張面額一貫的寶鈔,實際價值不過一百多個銅錢。

  這固然是好事,但是大明財政壓力一直很大。還好有了海關稅負,還有皇室在海上的收益也不少。雖然是內庫的錢。但是朱元璋簡樸,宮中花費自有定數,并不多。剩余的自然是用在朝廷大事上。

  即便這樣,大明財政也少有結余。

  在太子看來,這種情況,簡直是如履薄冰。

  他不討厭打仗,而是討厭任何花費太大的舉措。包括打仗。

  不過,方孝孺最后一句話,卻讓太子心中一動。太子說道:“孤有什么難以自處的?”

  方孝孺說道;“唐隱太子何以輸給太宗皇帝?就是因軍功不如太宗。固然是隱太子軍事上的才華不如太宗。但是最其中關鍵一點,卻是太子不典兵。”

  “而今大明已經有驕兵悍將之憂,陛下在,尚能制之,再加上這些驕兵悍將都是跟隨陛下打天下的老臣。等殿下登基的時候,不是身故,也就是垂老之軀。不足為太子憂,但是如果對外戰事不斷,新生的這些勛貴,殿下何以制之,如藍玉,如沐英,如何夕?”

  太子微微一笑,說道:“先生過慮了。這三人,決計不會與孤作對?”

  方孝孺說道:“時移勢遷,而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幾十年后,又是什么樣子。還有,臣冒死以聞,自古以來,天子長壽者少,大臣長壽者多,今日之驕兵悍將。陛下鎮之,他日之驕兵悍將,殿下鎮之。令皇孫也罹殿下今日之憂。更不要說,殿下并不典兵,籠絡此等勛臣,不過是情義,姻親羈絆之。這種辦法真有用嗎?”

  太子一愣。隨即沉默了。

  他不想說他與沐英的情義有假,沐英是太子的大哥哥,太子很小的時候,就是沐英帶著太子。太子出生的時候,沐英十歲出頭,大孩子與小孩子一起玩,后來沐英出去打仗,每一次出去回來都要來看太子。

  太子也很喜歡聽沐英說打仗的故事。

  他也覺得自己與常家的羈絆,隨著前太子妃去世就結束了。兩者利益關系很親密。藍玉不會想失去自己這個靠山的。只是太子想到這里,頓時覺得這方孝孺說得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藍玉可沒有沐英本分。在大事上,藍玉不敢亂來,但是對下面人囂張跋扈,驕兵悍將這個詞就是為藍玉所定做的。

  將來藍玉真會忠心耿耿嗎?

  太子也拿不準。不過他有信心壓得住藍玉。

  至于何夕,就更令太子有些不安。

  倒不是說何夕好或者壞,而是看不透,他每一次覺得自己能看透何夕了。但實際上,他都看錯了。每一次審視何夕這個人,都能從何夕身上發現一些新東西。

  不知不覺之間,何夕已經改變了很多東西。

  比如他手邊這一份官報樣刊。

  說到底,太子與勛貴根本的矛盾,就在一點,那就是太子不典兵。

  并不是說,朱元璋不讓太子染指兵權。而是指,不讓太子帶兵打仗。

  因為太子打仗,勝利不能獎賞,如果失敗了,卻要動搖國本的。從政治上來說,風險太大了。但是軍人天然服從能帶自己打勝仗的將領。這種服從,要比太子在后方,用各種手段建立的忠誠是不一樣的。

  這就讓太子很被動。

  在儒家宗法之下的太子,天然是儒家文臣的代表。

  不得不佩服,儒家先賢們在制度設計上的精妙用心。太子以此上臺,從此就必須依靠他們這些儒臣了。

  而今太子也是這樣想的。

  不過,太子不是庸人,搖搖頭說道:“方先生說固然可能存在。但也沒有到這種地步,而且坐穩這個位置。從來是需要能力的。兒孫的事情,兒孫再說吧。”

  “殿下,臣不是反對高麗之戰,高麗之戰到了而今,已經成了定居。而且估計臣一出門。幾位王爺就要來找殿下。只是,這個苗頭不對。國雖大好戰必亡。高麗之戰,朝廷幾乎完全失控。這是絕對不可以的。”方孝孺說道。

  方孝孺看似繞了一個大圈,但并不無用之功。如果沒有之前的鋪墊。方孝孺這一句話,太子未必能聽得進去。但是而今,有方孝孺這一圈鋪墊之后。太子卻將這些話給聽進去了。

  太子心中暗道:“的確,對于武臣要加強管理了。高麗之戰,不能為先例。”

  太子說道:“方先生說得有理,這一件事情,我與陛下說。何弟是有功之臣,但是那個葉沈?對,是葉沈吧。”

  方孝孺說道:“是葉沈。乃是遼東都指揮使葉旺之子。”

  太子說道:“他雖然是何弟的人,但是朝廷法度,卻不能饒過。只是有功之臣,還是要有一些優容的。方先生擬個方案。等高麗戰事抵定之后,再做處置不遲。”

  太子也知道,而今處置前線將領,是影響軍心士氣。就用了秋后算賬這一招。

  方孝孺說道:“臣這就去吧。”

  方孝孺出了東宮,看著長長的宮墻。微微皺眉。

  方孝孺這般出手,自然不是為了葉沈。而是為了扭轉朝廷風氣。扭轉這股好大喜功的風氣。而今勛臣們本來就在朝廷之中占據上風,如果戰事不斷,大批新貴就會冒出來。

  打贏了。對于文官來說,是政治上的敗仗。因為勛貴之中又多了一批新貴。打過勝仗的勛貴,與不能打仗的勛貴,在官場的話語權是完全不一樣的。

  打輸了,對大明不利,對文官們來說,也很難說是什么好事。

  更不要說,對大明國力的損耗。對百姓傷害。等等。

  所以,幾乎所有的官僚與文臣都討厭打仗的。而百姓們,也是安土樂居的,他們也不愿意打仗,除非打仗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大部分這是不可能的。

  其實數年之前,在何夕出京之前,方孝孺已經嗅到了味道,嗅到了朱元璋轉換國策的味道。洪武三年提出來十五不征之國,這幾年幾乎沒有提過了。似乎有意在遺忘。

  而今何夕更是南洋,高麗的打仗。

  一個個藩王外鎮。

  百姓們歡喜這萬里之外的勝利,對能打勝仗的將軍,崇敬之極。任這種情況蔓延下去。方孝孺看來,就不是一個爪哇一個高麗的事情。而今蒙古還沒有打完。就已經另辟戰場了。

  他恍惚看見,等十幾年之后,大明的軍隊數路出擊,攻西域,下南洋,攻緬甸。攻日本,一輪浩大的擴張。然后,就是中國有事,至于怎么樣的事情,都有可能。大明在國外的軍隊紛紛崩潰。或者干脆放棄。

  就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一樣。

  只有無數白骨,不管是將士的,還是百姓的。他們用生命見證了一切。

  方孝孺并不覺得,這是他的妄想。

  秦何在?漢何在?唐何在?當年萬里城郭安在?

  “不,這樣的事情絕對不能發生?”方孝孺目光堅定,下定了決心。

  只是從什么地方下手,他還沒有頭緒。

  就在方孝孺思忖之間,看見諸王的儀仗過來,方孝孺側身行禮不提。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