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十一章 馮勝的計劃
  第十一章馮勝的計劃

  原本,大軍準備從大寧出發,以騎兵為主,奔襲納哈出。

  這個計劃很簡單,也算是中規中矩。不過,中規中矩并不算缺點。而今大明強,而韃子弱。中規中矩,就代表最少不會大敗。只要能打勝仗,不管什么樣的作戰計劃,都是可行的。

  只是馮勝一直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納哈出逃走怎么辦?

  這些年大明與韃子交戰從來是這樣的,并不擔心韃子死戰,而擔心韃子望風而逃。這就成了問題了。原本的作戰計劃,要訣在快,快到韃子反應不過來。來不及逃走。

  畢竟,納哈出二十萬眾,可不都是士卒。有相當一部分老弱。讓他來不及整體轉移。

  但是又有一個問題,納哈出放棄老弱,僅僅帶著精銳逃走怎么辦?

  沒有辦法。

  只要納哈出死命要逃,這個計劃,就很成問題。

  畢竟馮勝也沒有想到,他兵臨城下的時候,納哈出干脆利落地投降了。畢竟大明這邊,知道蒙古內部分裂。也知道,元朝所謂皇帝大汗,已經不能控制各部了。但是具體情況,卻不知道。

  完全不知道納哈出因為是木華黎的嫡系后代,在蒙古人之中有比較高的威望,又掌控幾十萬人馬。他已經威脅到黃金家族的存續。納哈出如果甘心放棄兵權,去元帝身邊當近臣,丞相,王爺。或許能化解這個危機。

  但奈何納哈出能在元朝崩潰的情況下,帶領人聚集一方。還是有手腕與能力的。怎么甘心將自己的生死,送到別人手中。

  讓他如木華黎效忠成吉思汗一般,效忠而今的元主。簡直不可能。

  自從元順帝逃到草原之上,元朝已經換了兩位皇帝,而今的這位元順帝的次子。接替兄長元朝自己人上謚號元昭宗的位置。

  只是比起元昭宗,他差太多了。

  元昭宗在大都的時候,就看不慣乃父的昏庸,手下一幫人,與元順帝打擂臺。只是元昭宗的所作所為,意在興復,卻因為他們父子之間的內戰,卻給了朱元璋時間與機會。

  朱元璋那么容易掃平北方,也有他們父子內戰的關系。

  不管怎么說,元昭宗是能鎮得住場子,蒙古人自己上的謚號就說明了很多。雖然自從唐代以來,謚號多有阿諛之意,但是宣昭這樣的字眼,也不是順便用的。

  這位連謚號都沒有元主,也就是成就藍玉大名捕魚兒之戰的戰利品,實在沒有多少存在感。

  大抵納哈出自己盤算,他即便帶著殘兵敗卒去投奔元主,說不定被吞并了。甚至性命不保。即便保住了性命,跟隨元主,未來也沒有什么指望,明人來勢洶洶,說不定,他過不了多久,還是會當俘虜的。

  與其這樣,還不如直接投降大明朝。

  大明這邊還是比較講信用的。或許能保全自己與子孫性命。

  只是大明派在草原上的細作。能獲取一些信息,但這種高層之間的微妙關系,唯有到了一定地位,才能揣摩得到。不是一些細作能夠夠得著的。

  所以,馮勝設計了許多計劃,都沒有萬全之策。讓先行一步截斷納哈出的后路。

  而在遼東的情況,讓馮勝有了靈感,他準備兩路出擊,一重一輕,一快一慢。一前一后。

  主要大軍屯在大寧,從大寧出擊。而另外派遣一路大軍,無須太多,只需三萬精騎,從遼東出發,躍進千里,截斷納哈出的后路。

  大寧軍人多勢眾,牽制納哈出主力。要大張旗鼓,緩進。而從遼東出發的精騎,就要馬不下鞍,用最快的速度截斷韃子后路。

  如果原來的計劃,遼東的問題壓力不大,只需提供一些糧草了。再有就是遼東軍出馬,打打下手就是。畢竟而今的遼東鎮在大明九邊,算是小弟弟,真正厲害是大同。宣府,北平諸軍,才是徐達經營的百戰精銳。

  而這個新計劃,三萬精騎卻是太冒險了。

  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為輕裝,能隨身帶著十幾日的干糧就不錯了。一旦后援接濟不上。就會出問題。

  而且這個時代,并不是后世,有無線電聯系。這種分進合擊的計劃,做好了,那就是輝煌的勝利。做不好,就成就了敵人,任你幾處來,我只一路去的名聲。

  雙方即便約定時間,一定有誤差的。

  這個誤差,很可能是幾個時辰,或者幾天。

  都有可能。

  這個誤差很有可能斷送一支大軍的性命。

  只是馮勝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首先,馮勝確定一點,那就是即便出了問題,這三萬大軍,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的。

  馮勝不派一萬,不派兩萬,不派四萬,五萬。為什么要派三萬。這個數字,是馮勝細細斟酌過的。第一,要考慮遼東道路通行能力。太多就承受不住了。而且人越多,也快不起來了。第二,要考慮手中的籌碼。他必須要讓正面讓敵人不敢怠慢。分兵太多。很容易正面兵力不足,好在大明而今在國力上全面壓制韃子,不要說抽出三萬了。就是再抽出三萬。也不至于兵力出現缺口。

  甚至而今馮勝要考慮的問題是,大軍正面就那么大。放不下那么多人。糧草輜重運輸總量在那么放著,大寧這邊能支撐多少大軍,也是有數的。

  也就說,三萬大軍一點也不影響大寧這邊軍隊數量與質量。

  甚至可以說,馮勝是另開辟了一處戰場。而不是分兵。

  第二,馮勝確信,納哈出,不,就是王保保復起于地下,率領蒙古全部軍隊,也沒有一口氣吃下大明三萬精銳的地步。

  而今的元朝,已經是一個破落戶。早已不如當今,甚至連王保保在世的時候也不如了。

  如果說,從洪武四年之后,朱元璋減少了征戰,一心一意提升國力,休養生息。讓大明一步一個臺階,國力越來越強盛,更不要說,何夕的到來,讓大明軍隊在兵器上有了一個飛躍。

  如果在此之前,大明軍隊披甲率,并不是太高。也只有主將親衛,已經最精銳的軍隊。才有資格披甲。就好像洪武前期,明軍馬匹不足,就用了將馬匹集中在一起,打造少部分但是極其精銳的明軍騎兵,與大量步卒,這一正一奇對抗蒙古騎兵一樣。甲胄的使用,也是打造精銳王牌軍隊。與大量普通的軍隊。

  而其中精銳軍隊,就是京營。或者說京衛。

  但是何夕到來之后,大明建軍的思路依然沒有改變。但是對精銳的標準變了。就好像南京城頭上,已經有幾百門大炮。很多新火器,已經在京衛之中嘗試列裝了。

  解決了材料的問題,讓大明火器一下子推進到明末清初的水平并不是什么難事。不過,很多細節,只有大規模使用才知道哪里有問題。是以而今火器更多在京衛,在南京普及。北方也有,但并沒有全部列裝。

  但是甲胄,鋼-弩,鎖子甲。鐵胎弓等武器。還有騎兵用的騎兵弩,也就是鋼-弩小型款,還有連發功能。這些都裝備上了,三萬精騎,比之前四五騎兵戰斗力都高。

  須知,漠北之戰的時候,徐達麾下的騎兵也不過這個數目,當時王保保就吃不下這些騎兵,只能引開,猛攻徐達步陣。而今蒙古四分五裂不說,連年戰事之下,大明尚能承受,即便如此,山西,北平,遼東都邊地的經濟發展,也很受影響。而蒙古人又能承受的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