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章 再臨旅順口
  第三章再臨旅順口

  何夕到旅順口的時候,碼頭上已經有很多人等候了。

  為首是葉旺。葉旺不僅僅是來迎接何夕的。也是迎接自己的兒子的。葉沈在何夕的身邊,在南洋也積攢了一些功勞,而今已經算是千戶了。不過跟隨何夕,沒有帶兵。此刻到了遼東,就可以下去任實職了。

  雖然依然在父親麾下,但也算不得徇私了。

  其次就是黃子澄。

  黃子澄在遼東的權力極大。

  這是因為遼東到底是軍管,幾乎沒有什么正經的文官。之后山東省設按察使什么的,也是后來的事情。所以黃子澄在遼東是處于沒有上司的情況下。或者說,黃子澄的上司在濟南,在京師。

  而葉旺雖然遼東官職最大的一位,但還真管不到黃子澄。

  再加上葉旺看在何夕的面子上,不僅僅不限制黃子澄,還給予扶持。所以黃子澄的權力幾乎不受限制。這才有而今的成績。

  何夕一到旅順口,與這些人寒暄一下,就不用提。

  他僅僅是轉了一圈,看了一眼,就覺得旅順口已經大不一樣了。首先是旅順口的碼頭泊位。雖然說,旅順口是天然良港,但是碼頭與泊位,還是需要人工建設的。

  比何夕上一次來多了很多。

  而且旅順口的各種店鋪也多了不少。

  之前來往的都是衙門中人。故而這里的商鋪不多。但是而今有大量商人來往。自然有了需求。才有這么多新開的商鋪。除此之外,就是倉庫了。

  密密麻麻的倉庫,有好幾里長。這都是從南方轉運過來的糧草,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中轉站,還需要一站一站轉運到前線去。而另外一些地方,露天地放著很多大木,幾乎是一座木頭山。堆積得很高很高。

  人走在其中,甚至有迷路的程度。

  何夕見狀,忍不住說道;“子澄,你在遼東做的好大事業。”

  黃子澄說道;“老師謬贊,沒有老師提攜與安排,我也沒有今日,我不過是按照老師的規劃,下一些苦功而已,這里一百五十萬石糧食,其中有一百萬石都是航海侯轉運的。而用木頭買來的,卻只有五十萬石。”

  “已經很少了。”

  何夕說道:“五十萬石還少嗎?不少了。”

  五十萬石是什么概念,在此之前,大明每年運送到遼東糧食大概也就這個數字。就足夠遼東軍民過得差不多了。畢竟遼東是可以屯耕的。只是因為戰爭的原因,影響農業生產,還有大量脫產人員,這才有糧食缺口的。而今遼東糧食產量固然不高,但是人也少。如果沒有戰爭,自給自足是不成問題的。

  何夕說道:“我離京之前,已經上奏朝廷,升你為遼東參政。負責伐木事宜,分管鴨綠江兩岸。你要再接再厲,不要讓朝廷失望。”

  明代的參政,比不上唐宋的參政,唐宋的參政,就是參政知事,其實就是丞相。而明代的參政,不過是布政使的副手。但即便如此,也是三品官。即便是在權代,但是對一個幾年前還是知縣的人來說,也是升官好像起飛一般。

  不過,何夕既然當了遼東巡撫,他內心之中就有一個想法,那就是遼東設省。

  遼東設省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就是安全。只要周圍沒有敵人的情況下,遼東才能脫去軍管。其次,就是民戶足夠。沒有人就沒有一切,一個縣最少也有一兩萬人。想要設省,而今的幾十萬人根本不夠。

  不過,這兩個問題都會解決的。

  既然遼東設省了,自然有很多空位。黃子澄官職太低了,恐怕搶不到最肥美的一塊了。

  何夕這也算是公私兩便了。

  給國家辦事是一回事,并不妨礙給自己人撈一些好處。畢竟人都不真空生物。何夕真大公無私,被別人占便宜不少,還傷了自己的士氣。如此提拔黃子澄,也未必沒有千金市馬骨的意思。

  黃子澄說道:“學生定然竭盡全力為朝廷辦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何夕說道:“聽說你修建了一個造船廠?”

  黃子澄說道:“就在這里。”黃子澄指著一側說道。

  何夕轉眼看過去,只看見大片大片的木頭,說道;“走看看去。”

  黃子澄引路,一行人走了過去。何夕遠遠地看見這些木頭,忽然發現不一樣了,之前的木頭,都是大規模堆疊,并沒有什么講究。但是而今的木頭擺放卻很有規律。

  這是在陰干。

  穿過這些木頭囤積的地方,何夕就看見大面積的空地。在空的遠處,是一條河。河將要入海的地方,與海洋似乎連成一片,很寬闊。而地面上有很多木質的滑軌。一些成型與沒有成型的船只都用石頭與梁柱支撐好。

  何夕明顯地看到了龍骨的結構。這些沒有修建好的船只,就好像擱淺在陸地上大魚一樣,露出了自己的脊梁,與一根根粗大的魚刺。

  一旦修建好了,就會被人順著滑軌推進大海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船塢。總之,占地很廣大,各種工具都應有盡有。

  更讓何夕感到滿意的地方,不是別的。而是整個工廠,是有一種分工的邏輯在里面的。與何夕在寧波看到的造船廠不一樣,那些造船廠與其說是廠不如說是作坊。

  每一艘船都沒有一定之規,看工具的心情了。

  而這里不一樣,雖然這里也需要大匠主持,但是很多地方,都看到未來工業生產的注腳。

  黃子澄畢竟是聽何夕講過課的。

  何夕說道;“子澄,你學得不錯啊。”

  黃子澄說道:“我才學得老師十之一二。如果葛師兄來了,這就是雕蟲小技而已。”

  何夕說道:“葛天工也來了。”

  何夕帶來的不僅僅是葛天工,這一次靖海商號出動了好幾艘船,才將何夕與何夕的隨員帶了過來,其中就有國子監很多人,以及葛天工為首一大批工匠。

  黃子澄大喜說道;“葛師兄也來了?那太好不過了。”

  黃子澄之所以如此期盼葛天工。是真正做事的時候,才感受到技術的重要性。

  當然了,這也是因為黃子澄與其他人不一樣,到底是在何夕座下聽過課,對技術沒有偏見。更是有主動改革技術,該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動力。黃子澄在開林場的時候,也搞了一些技術的改良。

  只是,黃子澄畢竟不是做這個的,他這方面很多知識,都是聽課,與同學交流之中得來的,自己并沒有太多研究,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極限了。

  有葛天工這個專業人士在,定然能幫他的大忙。

  何夕說道;“好了。我來這里,不是聽好聽的,是來解決問題的。你們師兄弟想敘舊,先等等。先找一個地方,好好說說遼東的問題。”

  “是。”一行人說道。

  ------

  旅順口附近一個千戶所的正堂里面。

  何夕聽他們說遼東所面對的問題。

  葉旺說道;“剛剛得來消息,黃河大水,山東損失慘重,陛下下旨,減免山東錢糧,二百余萬石,河南錢糧幾十萬石。如此一來,今秋的作戰計劃推遲了。其實這讓我們松了一口氣。否則的話,我們今后一個月之內,就必須將這一百多萬石糧食,運輸沈陽以北的鎮北關,估計所有軍民都必須全面出動。今年秋天的收成就沒有了。”

  “明年再開戰,好歹讓我們有喘息之機。”

  何夕皺眉,說道;“為什么不提前運輸?怎么拖著這么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