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七章 三千年遼澤
  第五十七章三千年遼澤

  而今就是這樣。

  在他印象之中的遼河平原根本不存在。

  一切的基礎都不存在。

  不過,何夕用冰冷的遼河水洗把臉之中,又重新開始思考,并請姚廣孝過來,請教遼澤的問題。

  姚廣孝說道:“自古以來遼河下游就是這樣,說起來,唐宋以來,遼澤其實是縮小了不少,西遼河干涸了不少。故而西遼河一帶,漸漸變成草原,甚至有變成沙漠的傾向。而遼河下游特別是遼西走廊。唐太宗一代令主,攻遼東不克,不是因為高句麗多強,而是數百里遼澤難渡,堪稱天險。”

  “而遼西走廊能夠行車馬,其實也是近幾百年的事情。”

  何夕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如果,我說如果。將千里遼澤種稻如何?”

  姚廣孝頓時愣住了。他罕見的表情失控。好一陣子才說道:“或許可行。”

  如果尋常人聽了何夕所言,估計當何夕是瘋子。但是姚廣孝不是尋常人。姚廣孝精通百家,連陰陽術數都懂。水利不敢說精通,但決計不陌生。正因為不陌生,他才覺得何夕的計劃從水利的角度可行。

  他也跟隨了何夕探勘了不少處沼澤,身上也是大包小包的。

  他發現遼澤大部分地方,其實水并不是太深的。有沒有地方,能有好幾米深的沼澤。人馬陷入,連一個影子都看不見的地方。有,自然是有的。但是就整體來說,卻不是這樣的。

  大部分沼澤比較淺,對于江南百姓來說,這樣的濕地改成水田,并不是一個難辦的事情。

  畢竟,向上幾百年,江南的情況比這里好不了太多。就治理難度來說,臺灣新靖江出海口附近那一片沼澤與遼澤治理方式是一樣的。只是工程量放大了千余倍,甚至更多而已。

  這也是姚廣孝吃驚的地方。

  他根本不知道何夕腦子是怎么長的。就好像現在,人人見了這么大規模的沼澤濕地。各種想法都有,自古以來寫遼澤的詩句,有感嘆行路難的,有感嘆遼澤廣闊的。唯獨沒有人說遼澤改為水田如何?

  單單這膽魄,就非尋常人。

  只是姚廣孝不知道,其實是何夕倒因為果,他知道遼東平原后來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他一時間猜不出來,什么時候變成這個樣子的。他估計有三個因素,第一自然演化。時間是最偉大的力量。第二,就是清末開邊。清末為了開發東北,遷徙了數千萬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闖關東。第三,就是開發北大荒。畢竟建國以來這個舉動規模也是相當大。

  他有些懷念網絡。這本來是上網一搜就知道的東西。

  不過,他雖然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將遼澤給吞沒了。但是他知道一件事情,就是這一件事情是能做到的。這一點尤為重要。智慧如姚廣孝,他根本沒有想過這一件事情。

  何夕問道:“姚先生該怎么做?”

  姚廣孝說道:“從技術上并沒有什么問題。無法開溝壑,排積水。低者為塘,高則為田。只是這需要的人力物力太大了。以我之見,傾朝廷三十年之國力,未必能做成此事。動用數百萬之眾,經歷十幾年之春秋。方有望成功,這還是說我剛剛估算的。具有這個工程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真不好說。而且窮盡朝廷三十年之人力物力。是決計不可能的。大人,難道不記得前朝殷鑒?”

  殷鑒?什么殷鑒?

  自然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了。

  修黃河的工程浩大吧?但是這個遼澤工程,更是浩大。比賈魯修黃河的工程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了。這樣的工程,真要完成。以封建王朝使用民力的手段,再來一次造反,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位的皇帝。只要不是腦子被驢踢了。都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何夕其實也明白,他只是想姚廣孝這里聽出不一樣的策略而已,聽姚廣孝說這些,有些失望地說道:“真的沒有辦法嗎?”

  姚廣孝說道:“如果將這一項工程綿延幾十年,上百年完成。令百姓代代為之,或許可行。但是”姚廣孝苦笑說道:“天下之間,哪里有百年千年之政啊?”

  其實,遼澤雖然因為自然環境的緣故,漸漸變小,真正讓遼澤成為歷史的還是,闖關東。無數百姓向沼澤里要田,終于將這些沼澤大體填平了。其實到了現在,這些濕地也不是完全消失了。都成為保護地,或者濕地公園了。

  何夕心中暗道:“事情又繞過來。說到底是生產力不足。看來我又要設立一個課題了。”

  何夕對姚廣孝的判斷還是比較相信的。不過,他也知道姚廣孝的判斷,是建立在這個時代的工程機械上。什么工程機械,尋常農具而已,再加上畜力馬車等等。

  要完成這么樣的大工程。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但是何夕要搞來后世的工程機械,寬兩百里,長一千里,看上去很多。但是搞來大量工程機械,或許也需要忙活幾年。但僅僅幾年而已。畢竟要求并不高。這其中的生產力水平相差太大了。

  完全用人力,是絕對不行,要提高生產工具的水平。

  甚至何夕還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力也成問題。

  畢竟這是明初,不是明后期。也不是清中后期。

  而今北方早就被打爛了。千里無人煙。需要遷徙其他地方的百姓去填充,雖然大明在冊六千多萬人口,或許有很多脫漏,但是即便上是比較準確的。但是六千萬人,對應大明這么大的國土,總體上是比較缺人的。

  想要遷移大量百姓勞作,是不大可能的。

  人口即便短缺這個因素,對何夕來說,很難說是好還是壞。

  人口短缺,讓何夕很多政策都會遇見瓶頸。比如海外封王。新靖江為什么僅僅有數萬人。就是因為地方上根本不放人。除非朝廷下令必須遷徙。所以只能將靖江王的三護衛補全。連通家眷一起遷徙過去。

  畢竟,明初的時候,整個衛所遷徙還是很常見的時候,畢竟草原上的這些城池。很多不是臨時建立一個新的衛所,而是將原來老衛所換一個名字安置在這里。

  更不要說,遷都北-京,更是一起遷徙了好多衛所。

  而且,朱元璋唯一能做的時間,將靖江王三護衛補全。

  很多時候藩王的三護衛是不滿編的。不是說藩王有三護衛,這三護衛,就好像滿編衛所一樣有五千六百人。而是因人而異,很多藩王的三護衛加起來,不足一個滿編護衛。

  但是另外,這個情況不是沒有好處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口增長簡直是爆炸一樣。而今六千萬人。六百年后,就十四億人了。但是從現實來看,人想成長起來,其實很難的,最少有十幾年才能成丁。

  這是一個人小半輩子了。

  而今何夕想做很多事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生產力。而人口提升又緩慢。人力成本會緩慢上升。那么節省人力的一些機械就會有市場。有空間。

  而西方工業革-命,就是此為開端的。

  一件事情,有利有弊。就看怎么看了。

  只是何夕看著茫茫遼澤,一時間想不出,他需要什么樣的工程機械,挖掘機,卡車等等,這些東西,是他而今想都不要想的東西。

  “或許是蒸汽抽水機?”何夕滿臉愁容,心中暗道。這里課題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機械?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