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九十二章 經義取士不可動
  第九十二章經義取士不可動

  “經義取士這一項決計不可以放棄。甚至不能消減。”姚廣孝說道:“自王安石以來,經義取士,已經成為天下主流。而且王安石各政皆廢,唯有此政不廢,大人當深思之。”

  “同風俗,一道德。千古儒生之愿,于天下有利無弊。大人或覺其虛妄。卻不能輕易改動。”

  何夕不得不深思姚廣孝之言。

  姚廣孝這番話,說明不僅僅很多儒臣覺得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甚至連姚廣孝也覺得這一件事情很重要,不能輕易改動。

  但是雙方覺得很重要是不一樣的。

  儒臣是利益相關。如果不考經義,那么大量儒生如何入仕。這簡直是比殺了他們都難受。儒生們為何反對舉薦制度?固然,舉薦上來的官員,良莠不齊。但是實際上,科舉是從士大夫之中取士,這代表讀書人整個階層,成為地方的主流。

  地主階級與士大夫階級是不一樣的。

  這十年以來,朱元璋大興文教,其實也完成了對元朝遺留下來的豪強進行改造,將他們改造成為士大夫家族。這也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的讀書傳統,大部分豪強也是附庸風雅的。

  看很多名臣履歷的話,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不少文官的祖上,在洪武年間都是一方豪強,甚至聚集過義兵,在亂世之中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子孫在洪武永樂年間,反而科舉出仕了。

  如果何夕廢掉經義,這對這些勢力,影響特別大。甚至會影響朝廷穩定。就看清末廢除科舉就可以看到。其實清朝如果僅僅進行科舉改革,而不是廢除,說不定還能維系幾年。真因為廢除了。

  反而讓準備科舉的學子,紛紛準備革-命了。

  而姚廣孝覺得不妥當,就是這方面的原因。他無兒無女,只有一個姐姐,也多年沒有見過了。不是利益相關。也沒有想過為儒生說話,就姚廣孝的本性而論,他對那些儒生也是很鄙視的。

  但是從鞏固朝廷而論,經義,士大夫,都有自己作用。

  不能輕易動地。

  最少,何夕在沒有找到另一種能夠統一天下人思想的辦法之前,經義不可動,儒家不可以輕動,最少不管任何一種取士的辦法,都不能忽略這些人群。

  而放在后世而論,那些很多人都不喜歡的,思想政治課,在總體教學之中,分量也不算輕。

  同一個道理,不同的方法實踐。

  何夕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其實我想將,資格考試與任事考試分開。今后,考取的功名,哪怕是進士,也僅僅代表他們能參加某一場官員的選拔而已。并不代表能夠直接任職。如此一來,將經義的教育放在學校。而將其他科目的考試放在任事考試之上。”

  “考官?”姚廣孝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官要考著做?朝廷雖然每年都要大選。但是好像與你說的不一樣。”

  這里的大選,并非選舉。而是選官。

  朝廷官員任命也是有一定章程的。當然了,而今的章程很亂。不成體系,一方面是大明剛剛建立,沒有什么成例可以依靠。另外一方面,是什么規矩都不可能約束朱元璋。

  朱元璋很多舉動,就將所謂的章程給改了。

  故而,洪武十五年,很多東西,都是一變再變。就連科舉這么重要的東西,都經歷,辦科舉,廢科舉,興舉薦,而今又商議重辦科舉,至于其他方面,更是變化太多了。

  連丞相都廢除了。

  大明洪武前期唯一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一直在變。當然了,這種變化在洪武后期漸漸少了。在太子死后,更是進入收尾之中了。

  這是另外的故事,這里不提。

  洪武年間用人方式,也大有不同,最多的依然舉薦。就某大臣舉薦某人為某官。這樣做有好處,也有壞處。

  那就是結黨營私的事情太普遍了。

  因為舉薦出仕,他身后都是有恩主的。有恩主有勢力,就有底氣。不是他一個人。在遇見地方上有什么問題,也能求救于恩主。最大的壞處,就是結黨營私了。

  當然了,朱元璋也用過其他方式。

  考試就是一種。但是吏部主持的考試,是資格考試。比如要任命一批縣官,就看資歷,選拔一批人,考試一下,篩除一些,然后任命。太子說的抓鬮,就是這種考試之中。

  但是更多是,朱元璋直接任命。

  天下大部分官員,都在朱元璋的心中記著,比如這一次將張度忽然調過來做煤鐵司郎中。這就是圣心獨運。沒有與任何人商量。

  何夕說道:“正是,在我想,如果朝廷要任命某官,需要提前在報紙上公布。公布要求,比如幾品,需要什么資歷,任何吏部選可以推薦一些人。某些大臣們,也能推薦一人選。有名額限制,也可以讓人自薦。然后吏部主持考試。考題與所任的官職有關系,然后讓所選官員上級,來判卷。最后得出誰來擔任。”

  “你覺得如何?”

  姚廣孝聽了,首先想到的是,如此一來,皇帝活動余地就很大了。大臣任命之權,今后就有得爭了。其次就是這一件事情太麻煩了。

  因為這里面牽扯的東西太多了。

  首先,就是資歷,怎么確定資歷?其次,考試怎么考試?須知,考試這個制度最大問題是舞弊。

  大明一年要任命多少官員,如果用這個辦法,這種考試從年初到年尾,都不會停,而數千人的大考,還能作弊的。而幾個人,幾十個人小考,不引人矚目,作弊就更加簡單了。

  但是姚廣孝內心之中,也有一些感動。

  因為他看到何夕的初心。

  他想要的是,一個人可以不成為任何派系的人,也能一步步成為大明重臣。如果大明朝廷內部,沒有所有的蠅營狗茍,任何晉升,都是有才華的人通過考試一步步上去。

  大明很多事情都能解決。

  只是可惜,政治這東西太復雜了。

  越是理想的東西,越是難以完成。

  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姚廣孝就是想看看,這一件事情能夠成功。

  姚廣孝說道:“陛下,這些事情你倒是可以給方孝孺說。”

  何夕一愣,說道:“為何?”

  姚廣孝說道:“陛下知道方孝孺是何等人嗎?”

  何夕說道:“大儒?”

  姚廣孝說道:“他與大人是一種人,是天真之極的人。是想用自己的學說治平天下的人。只是大人您還知道,千里之足,始于足下。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就改變放棄,退而求其次。”

  “而方孝孺不是。你知道方孝孺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何夕說道:“什么?”

  姚廣孝說道:“恢復井田制。”

  何夕聽了,這一句話。心中五味雜陳。不知道該如何判斷方孝孺。

  井田制其實是一種僅僅存在儒家典籍的田制,甚至考古學都沒有證據支持這種制度存在過。但是一代又一代大儒卻前仆后繼地研究。但是他們的研究并非沒有成果。府兵制,就是井田制的改革與變異。

  只是時過境遷,誰都知道井田制是不可能的。但是依然頑固地支持井田制的人,有兩種,第一是食古不化。古代什么都是好的。第二,就是懷抱著天真的理想,希望能恢復儒家最初的樣子。即便知道做不到,也希望基于井田制,研究出更好的制度。

  讓百姓活得更好,更要尊嚴。

  也就是說,他主張從分配角度,給大明百姓更好的選擇。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