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四章 北疆課題
  第三十四章北疆課題

  何夕很煩惱。

  煩惱于明鑒堂的教學進度。

  何夕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實在低估了他這批學生的水平。

  這里有兩個低估,首先低估的是以練子寧,黃子澄,丁顯為首的正常國子監生的水平。

  何夕不是沒有見過天才。但是而今不得不承認,這些人放在后世,也是絕對的學霸級別。學習能力是打滿那種。青史留名的人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之處。

  這批學生很快就掌握了何夕教授的東西,歸納法,演繹法,數據統計,訓詁,考據,調查分析。科學實驗,等等。種種研究辦法。

  當然了,這也是何夕在這方面的確并不是強項。

  甚至二十四史。不,而今是二十三史,何夕都沒有怎么讀過,而他下面的學生之中,就有將前四史給讀通的人。

  什么叫做讀通。

  古人因為書籍稀少,所以對拿到手的書籍分外愛惜。他們讀書的時候,是反復地讀,甚至將很多篇章都給背誦下來了。對里面人物掌握,信手拈來,只要提到這些書里面的內容,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才能算通。

  何夕他連讀過一遍都沒有。

  真講解具體歷史問題,很容易翻車的。

  所以,他講授的更多是治學的辦法。概念性的東西,但是概念性的東西,很容易講完的。

  甚至數學上也是如此。

  大明數學是中國數學的低谷期,奈何中國古代數學的弟子太厚了。這些學子的數學底子都不錯。再加上在社會學之中所需要的數學底子本來就不高。很快就學得差不多了。

  何夕面臨沒有什么可教的地步。

  倒不是說,他電腦手機之中,真沒有他們可以學習的。但這要面臨一個轉化的過程。

  何夕很清楚,自己電腦手機之中的東西,是不能直接傳授給這些人。何夕需要自己先整明白了。然后對這些學問進行解構,挑選能被這個時代所接受的。或以一個獨立的體系,或者以某種古代學問的補充。教授給這些人。

  而何夕雖然不妄自菲薄。但何夕的學習速度也是有限的。

  他是滿足不了,這些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速度的。

  另外一個低估,是低估了勛貴子弟的底子與學習態度。

  以李景隆為首的勛貴子弟,也就李景隆不錯。其他的都是一群好勇斗狠的爛泥。

  其實李景隆本身也是平平,但是他的平平,放在這一群人中,那就是鶴立雞群了。

  何夕有些明白,為什么建文帝會讓李景隆與燕王對陣了。蓋因,明初的大明武將,都是出自勛貴體系的,也就是說,建文帝如果沒有魄力的話,他只能在將一代,將二代,將三代這個圈子里面選人。

  而因為大量勛貴被朱元璋干掉,同時干掉的是,他這一系的子孫。大明朝廷嫡系武將之中,最大三根支柱,魏國公系,曹國公系,最多算是黔國公系,也就是徐家,李家,沐家。

  因為徐達的女兒是燕王妃,徐家不能被重用。沐家遠在西南,而沐英也不在了。沐春是什么樣的人,建文帝也不知道,那么曹國公李景隆,看上去人五人六的。似乎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面對如此大的差距。何夕只能將明鑒堂分成兩個班。一個是原本國子監生的班,一個是以勛貴子弟加上何夕的弟子葛天工的班,這里根本就是在補課。

  不管怎么樣,前者是麻煩,后者也是麻煩。

  何夕心中暗道:“不行,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想一個辦法。”

  于是,何夕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了。

  他將劉崧,蘇伯衡,程汝器,姚廣孝給叫到一起,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

  “課題?”劉崧說道:“這算什么?”

  何夕說道:“學問之道,從來在于學以致用。而史學更是如此,我們這里做學問,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么,正本清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給現在的問題指明方向。這也是我們與腐儒格格不入的地方。”

  “學問之道,學與問都很重要。圣人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實話,國子監這些人,有一些根底淺薄。但是大部分都相當不錯的。而今該講的方法,也講了。他們也不是小孩子了。不需要我們耳提面授了。而應該讓他們自學。遇見問題來詢問我們便是了。”

  蘇伯衡撫摸著自己的大胡子,說道:“不錯,學問之道,從來是自己的。讓師長一直提點的人,也不會有什么大成就。只是何大人所謂之課題,還沒有說的。”

  何夕說道:“但不管怎么說,這些學生還是學生。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都沒有經驗。我們也不能由著他們來,要給他們劃定一些范圍。這個范圍就是課題了。同時我們做師長的。也要給他們一些指點。”

  幾個相對看了一眼,姚廣孝說道:“何大人所言極是。只是何大人要劃定哪里的課題?”

  何夕說道:“而今北疆戰事不息,甚至可以預見將來一段時間之內,北疆的戰事也未必會停息。我就將課題畫在北疆上面。可以是北疆長治久安之策,或者北疆屢屢不能為中原所有的原因,還有北疆戰事所需要注重的方面等等。”

  “諸位先生,以為如何?”

  劉崧皺眉說道:“這題目,也太大了吧。”

  何夕說道:“取其大,才能得其小。這個問題,是古代每一個王朝都要面對的問題,整理歷代北疆戰事,與政策。一來開拓學子們的學識,二來成果也備朝廷顧問。”

  姚廣孝三角眼之中,閃過一絲光芒,心中暗道:“這哪里是培養史臣的。分明是培養宰臣的。”不過,比起那些之乎者也,姚廣孝對這個大題目,非常感興趣。

  程汝器沉默寡言,但是朱升的弟子,而朱升本身就不是單純的儒生。而程汝器也是如此,與其說朱升與程汝器之類讀書人是孔孟子弟,不如說,在漢代之后,天下學問一歸儒家,凡是讀書人也都是儒門子弟。

  即便何夕也是如此。

  何夕即便詆毀孔孟,另辟新說,大多少人還下意識認為何夕是儒門之中另辟一脈,而不是獨立于儒門之外。

  程汝器對何夕的很多說法,并不是很滿意的。但是并不妨礙,他想讓何夕試試。畢竟宋亡之后,神州陸沉。士大夫飽受摧殘,文脈幾乎斷絕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在反思。

  各種思潮都有苗頭。

  只是朱元璋一人獨霸,對文化一知半解,又自以為是。推崇程朱理學,再加上明成祖為了確定正統,才變成歷史上的樣子,而今朱元璋態度搖擺,又放出了何夕,立即能吸引出一批對程朱理學不太滿意,卻難以建立起一套與程朱理學想匹敵學說的學者們的支持。

  蘇伯衡也饒有興趣,蘇伯衡雖然也是師承的,乃是朱子再傳。但是他學術更追二蘇。大抵是家學淵源。對史學也是有興趣。對這個大題目本身也很感興趣。

  至于劉崧是官員多于學者,雖然學問不缺。但是當官時間長了,更容易從官員的角度來想問題。覺得何夕這題目先得極好,一般人不知道,但是他們這些都很明白。北疆早已開打,至于打成什么樣子,現在還不知道。

  但是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大題目,實在是太切合時事,甚至有一些拍馬屁。

  實在再合適不過。

  見眾人都不反對,這一件事情就定下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