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六十三章黃子澄的機遇
  第六十三章黃子澄的機遇

  黃子澄從云南而來,風塵仆仆的來到北京。

  在北京城頭外,心中也很是恍惚。

  黃子澄這些年在西南,做得好大的事業。先是云貴總督,后來有為第一任西洋總督。不僅僅安置了三個藩王就藩事宜,更是修建了西洋城。

  所謂之西洋城,就是在仰光附近修建的一座城池。并安置了最少十萬漢人。

  這一件事情可不是那么好辦的。

  整個大西南,都是缺少足夠的漢人人口。連云南的漢人,都是從各地遷徙過去的衛所兵。幾乎所有云南的漢人,從云南再遷徙漢人,根本做不到。

  這十萬漢人,是黃子澄從各方面收集起來的。

  一部分,從軍隊之中硬生生的扣下來的。雖然說這一次南下做戰,傷亡不多,但是熱帶氣候,自然會有很多非正常的傷亡。

  而且何夕本意就是想讓漢人往東南亞遷徙,很多士卒退役之后,留在當地。也是政策之一。

  只是,黃子澄卻將幾乎所有人都聚集在西洋總督府了。同樣也將當地的百姓之中的漢人全部征召到西洋總督府之中。

  中國人在南洋乃至于西洋的經營,并不是從明代開始的。當地也是有一些漢人的。

  當然了,這些漢人有一些是近些年過來經商的。另外還有當地會說漢話的人。

  這一點上,黃子澄不為己甚,條件放得很寬,這十萬所謂的漢人,到底有多少是真漢人。是一件不好說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說,黃子澄在東南亞建立起一個堅定的漢人堡壘。

  凡事,未慮勝,先慮敗。

  緬甸方面與東邊湄公河湄南河流域是不一樣的。那里有一個海灣,也就是泰國灣。與南海相連,只有水師在,大軍從廣東到達各地,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

  而且即便考慮一個極端的情況,那就是大明內亂,派不出兵力支援,但是南洋各地藩王也能有一些援軍。

  但是西洋總督府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從那一條路過來,都不是一件容易。從地理上來看,緬甸與南洋地區是有些割裂的。甚至將緬甸劃入南亞也不是不可以的。

  歷史上緬甸與印度之間的關系就非常親密。

  緬甸史書琉璃宮史中,就記載了大量與印度相關的事情。

  從各種方向上來看,緬甸是大明控制最偏遠的地方。一旦大明內部出現問題,或者面對各方面強大的敵人,或者說是緬甸各地內亂。得不到支援的情況下。西洋總督府,也能堅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甚至在斷絕后援的情況下,堅持戰斗數年,數十年之舊。

  正如,安西都護與大唐消息斷絕之后,依舊堅持了幾十年。

  黃子澄代表了很多一些人。對大明迅速擴張,內心之中也是有憂慮的。擔心過度擴張帶來的反噬。

  這不怪他們。畢竟中國歷史上,有太多過度擴張帶來的地方崩潰。

  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支撐大一統帝國是有極限的,占據地方越大。就越容易失控。失控有很多方式。比如藩鎮割據,比如統治崩潰,原本的根基為當地蠻夷所有。

  大唐的崩潰,給很多人思考。什么遼金西夏日本,本質上都是繼承了唐代的遺產。

  維系原本漢地不擴展,處于農業時代的生產力考慮,并不能說不合理。只是很多人都沒有從原本的思維之中轉變過來。

  雖然而今大明生產力發展很快,大明一片繁華,但是這種繁華,真比得上漢唐之際最繁華的時候,也是一件不好說的事情。

  黃子澄就存著這樣的心思。

  黃子澄雖然接受了何夕很多學說,但是骨子里是一個儒生。很多想法都是儒家的想法,即便他努力改變了。但是一些東西,卻是很難改變的。

  從小都已經塑造出來的東西,幾乎是深入骨髓之中,不可動搖。

  黃子澄本質上是一個新舊結合人物。就如同歷史轉折點上,梁啟超,康有為,袁世凱這些人物一樣,身上都有新舊兩面。因為選擇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

  這一次,黃子澄來北京城,就是朱雄英召見。

  來到北京城后,黃子澄自然是第一時間去見朱雄英。

  朱雄英自然詢問黃子澄西南的情況,黃子澄一一稟報之后朱雄英說道:“以黃先生之鑒,對朝廷大軍開拓南洋,有什么想法?”

  黃子澄說道:“何大人,天縱之才,國士無雙,乃至千年不出的人物。高瞻遠矚,是黃某遠遠不能比擬的。對何大人所行之國策,縱然有一些偏差之處,也在何大人算計之中。只是,何大人高風亮節,急流勇退。在他之后,很多事情就有問題了。”

  朱雄英淡然說道:“你的意思是,何首輔的政策是有偏差?”

  黃子澄說道:“不然,天下洶洶,如脫韁烈馬。而何大人,高明之極,不管什么樣的局面,都能如履薄冰。輕易渡過,但是天下只有一個何大人。天下人無人能替代何大人。事因人而變。”

  黃子澄對何夕的政策,并不是沒有意見與想法的。

  但是大方面的矛盾沒有,無非是一個政策激進與否的事情。

  何夕想要趁著南北戰爭的余威,一下子將事情給辦了。但是黃子澄內心里還是求穩定的。而且,何夕與黃子澄之間,對于未來的想法,也是有區別的。

  何夕是要推行新法。黃子澄也贊同。

  何夕要做的,是發展生產力,他內心之中,有一條清晰的路線要走的。

  黃子澄內心之中卻是沒有的。

  他想的僅僅是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明。但是這個大明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何夕內心之中有模板。但是黃子澄這里卻是沒有模板的。

  在何夕的狂飆突進的政策下,黃子澄內心之中也有很多擔心的。

  之所以沒有反對,一方面是礙于何夕的威武與恩情,不會也不敢直接反對。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于何夕能力的信任,覺得什么樣的局面都能玩得轉。

  如果何夕一直秉政,黃子澄內心之中,即便有所擔心。但也會壓下來,不會向任何人表示。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何夕要退下來的。

  朱雄英聽了黃子澄的話,嘆息一聲,說道:“這就是朕擔心的事情,黃先生愿意為朕分憂嗎?”

  黃子澄說道:“臣自然愿意為陛下效力。”

  朱雄英說道:“你知道馬上要召開的國會嗎?”

  黃子澄說道:“自然知道。”

  朱雄英說道:“姑父視功名利祿如糞土,已經決定,在國會上放下手中的事情,就藩海外,下半輩子就打理自己家業了。朕也是勸了好幾次,都不能改姑父之志。只是姑父這一走,這江山社稷,朕該怎么辦?朕一直心存戒懼。正如你說的,有些事情,姑父做來,是輕車熟路,駕輕就熟,對于朕來說,卻是戰戰兢兢如屢薄冰啊。”

  “所以,朕想讓你繼任首輔。你意如何?”

  黃子澄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最大餡餅落到了他頭上。

  可以說,下任首輔是誰,是整個大明最大的懸念。黃子澄也暗自猜想過,這個人是誰?但是他想來想去,也沒有覺得是自己。

  畢竟,他覺得自己離開大明中樞太久了。又沒有參與過南北戰爭。

  這方面資歷太差了。難以服眾。根本不可能成為首輔之選。

  卻不知道,這些缺點都是優點。

  隨著何夕的任期即將到任。誰是下一任首輔是誰,自然也在朱雄英的權衡之中,朱雄英想過很多人。他之前的選擇就是解縉。

  解縉的資歷足夠。

  雖然說,解縉在何夕身邊是小輩。但是當時北京兵危戰急,解縉從南京歸來,充任內閣,也算是可以的。

  但是何夕一巴掌將解縉打到了中亞,去出使燕國。

  當然了,算算時間也要回來了。

  只是,何夕給解縉這一下,讓朱雄英有了重新的思考。

  思考,他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未來的首輔。

  首先,這個首輔要有信任感。

  不僅僅是朱雄英要信任,也是何夕要信任。

  何夕重視何夕的事業,他不能接受自己的事業被推翻,這一點不給何夕保證。朱雄英相信何夕一定會留下其他的手段的。

  其次,這個人也要朱雄英相信,最少不能完全倒向何夕。或者其他人。

  其三,這個人有能力,能鎮得住內閣場面。能理順朝廷上的事情。而且不能太有威望。否則的話,另外一個何夕就出現了。

  朱雄英想想,都覺得可怕了。

  他不想再出現這樣的事情,不想再有何夕這樣的強勢首輔。

  他最后想到了黃子澄。

  黃子澄沒有參與南北之戰,是他最大的本錢,因為黃子澄與軍方沒有關系。無他,軍隊勢力的蓬勃發展就是在南北戰爭之中。而黃子澄恰恰缺少這方面的資歷。

  而大明朝廷文官體系,卻是何夕在遼東就建立的。雖然有很多人進進出出,但是本質上,還是那一批人,這些人可都是黃子澄曾經的下屬。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