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五十一章南洋戰爭
  第五十一章南洋戰爭

  既然南京確定了大打,那么大明整個工作方向都向西南轉移。

  何夕不去管戰場上怎么打。無他,戰場上的優勢太過明顯了。以至于,何夕覺得,誰打了敗仗。根本不用來見他了。

  他更多在后勤上調整。

  鐵鉉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總督,兩廣南洋,已經前線后勤。也就是說,只要沿著,南海打的戰事后勤,全部由鐵鉉來管。

  這也是必然的。

  何夕的崛起,本質上也是文官的崛起。

  即便,很多文官士大夫恨何夕入骨,對于何夕在軍事上的一些改革,依然是非常支持。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何夕限制了武將的權力。

  是的,在何夕管理之下,武將的權力依然很大,特別是勛貴與資本的結合。甚至產生出一個與傳統文官對立的階級。

  但是大部分文官依舊認可何夕的改革。

  原因很簡單,洪武年間武將們簡直是肆無忌憚,根本不將文官當人看。文官見到了武將,是遙遙拜倒在煙塵之中,連平等對話的空間都沒有。

  明初的大將們,大多都是驕兵悍將。

  而今,雖然說勛貴依舊掌兵。但是軍事行動之中,武將在前總領兵馬,文官坐鎮在后,主持后勤,而軍隊內部又有一系列監督程序。讓軍隊不至于失去控制。

  也就是說,大部分文官們反對的并不是勛貴掌兵,而是勛貴們從來不愿意安置規則形式。

  所謂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

  勛貴們一旦與讀書人講規矩,講規則,那就決定了他們會被吃得死死的。雖然說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奈何道理就是他們制定的。

  而今這就讓大多數讀書人滿意了。

  這一套體制之下,軍隊失控的可能性已經很低了。

  當然了,將來他們有沒有什么想法,那就不知道了。

  而另外一方向,也就是緬甸方向,也需要大軍進軍。

  說實話,安南這邊已經開打了,緬甸哪里何夕本意是不想動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兩面開戰,兵家大忌,奈何有幾個方面的原因,讓何夕不得不動。

  第一,安南之戰,消耗不大,收獲非常大。讓很多人都紅了眼睛,包括并不限于,沒有上戰場的勛貴們,還有很多沒有插手安南之戰的商人們。

  須知,跟隨在大軍后面的商人,可是賺得盆滿缽滿的。畢竟,軍隊之中,大部分士兵拿到了錢,幾乎是立即揮霍一空。而且不用說別的,任何商品在明軍占領之前,與明軍占領之后,就是兩個價格。

  這其實也是支撐大明內部商業繁華的重要支撐。

  他們參與不到安南之戰中,難道還參與不到緬甸之戰中。

  第二,也是緬甸之戰的具體形式發展。

  前文說過,緬甸之戰,其實只有兩三個團在前線輪換的打。他們打的是什么?其實就是一條從昆明到緬甸大路。不被山洪草木遮掩的大路。

  緬甸的熱帶雨林有多恐怖,遠征軍野人山的下場,已經說明了很多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緬甸戰場上,不管日軍,還是盟軍一方,都吐槽過當地的道路。幾乎當年修的,當年就被熱帶雨林給吞沒了。

  沒有一條好路,穿越熱帶雨林進入緬甸,那純粹是不要命了。

  當然了,自古以來,先民們來往,也已經勘探出一條緬甸與云南之間貿易的古道,畢竟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從漢代就有記載了,所謂之茶馬古道,當然了,這一條路與茶馬古道并不盡相同,與抗戰時的滇緬公路有很多地方相同。

  只是路還沒有修好,前線已經大破麓川,再破緬甸阿瓦王朝。

  如此大勝,幾乎直接打到了緬甸核心地帶,已經是曼德勒為中心的平原地帶。

  這個時候,乘勝追擊自然是所有人期盼。

  特別是安南打的這么順利。

  不過,何夕也需要派一個總督西南的人選過去。

  在何夕看來,打緬甸,其實就是打后勤,只要能讓數萬大軍,從云南安安穩穩的走到緬甸,其中非戰爭折損率不是太高,這一場大戰,就贏定了。

  雖然說緬甸也是一個文明古國,上古時候就有了,甚至還有佛祖傳道的傳說。但是緬甸真正發展起來,其實在明后期。明末的時候,李定國殘部都能壓著緬甸打。

  而清中期的時候,十全老人就在緬甸折戟沉沙。

  而緬甸在面對英國的時候,也不是毫無反抗之力。

  但是,而今的緬甸自己分崩離析,一分為三不說。文明程度也很低,根本不是大明的對手。

  只是這個總督西南的人選,朱雄英提出了一個讓何夕意外的人選。那就是黃子澄。

  何夕對黃子澄也算是重用,讓他擔任學部尚書,負責南京以及南方很多學校的建設。一方面是黃子澄的確是有這個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黃子澄在南京朝廷的時候,畢竟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南北戰爭之中,黃子澄幾乎沒有什么功勞。總不能讓黃子澄一躍而起,居眾人之上吧。

  不說別人,黃子澄回來了,楊士奇怎么辦?

  人家也沒有犯錯。

  何夕安排一部尚書,已經算是不錯了。

  如果單單從升官履歷來說,也不算差。但是對于何夕當初的班底,黃子澄而今的際遇,難免有一些黯然了。

  朱雄英忽然提出了黃子澄,理由也很明確。

  那就是云貴道路難行,一切物資從中原通過云貴到云南,都已經很費事了。如果再從云南到前線,后勤路線何止千里之遙。

  但是如果在云南建立一套工業體系,就地補給,不就容易多了嗎?還可以加快云南與中原道路的建設。

  而這樣一來,這個總督云貴之人,就必須知道工業體系該如何建立,天下間,有比黃子澄更有經驗的人嗎?

  何夕對這個人選也不好反對。

  且不說,黃子澄與他的交情,更不要說,何夕本身就有擴散工業區的想法,在西南修建一個工業基地,大明對緬甸乃至于印度都會了震懾力。

  畢竟。后勤物資從南京運輸到云南的距離,幾乎等于昆明將后勤組織運輸到印度的距離。也就是說,當昆明工業體系成熟之后,大明攻伐印度時機也成熟了。

  這對何夕就藩印度是有好處的。

  而且何夕也洞察到朱雄英對黃子澄或許有別的想法。不過,何夕并不在意。

  于是后勤方面一確定。

  東南亞的戰事,自然是狂飆突進的狀態。

  先說安南戰事。

  升龍城本來就不行。在拒絕投降之后,城中的貴族果斷的將胡家父子給殺。將人頭送過來,說要投降。

  甚至他們也知道大明的封藩政策,愿意迎逢一位皇室成員作為新的國王。

  這讓張明覺得很棘手。

  逼反倒是很容易的。但是在開戰之前的會議上,何夕就說過,大明是不準備將這些國家完全吞并的。畢竟,歷史上安南打了二十多年最好有棄地的下場,何夕也要深以為戒。

  而派一個皇室成員作為安南王,對大部分安南人來說,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畢竟,這年頭,不要說別人了。就是大明,民族主義也沒有完全覺醒。更不要說安南也有不少的漢人。他們對于大明的統治,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而歷史上,安南降而復叛,固然是有安南本土利益集團與大明利益分配不均,但還遠遠不能上升到民族矛盾上的。

  因為沒有這個概念,更多是因為大明駐守的將官與太監橫征暴斂。比大明各處都需要用錢。永樂幾次北伐,遷都等等,不知道需要多少錢。這固然有朱元璋留下的底子,但是也有很多錢是從海外來的。

  鄭和下西洋,說耗費巨大,但并非不賺錢的。那問題來,安南是屬于海外,還是屬于海內?

  何夕很明白,以大明而今的軍力橫掃中南半島上的所有國家都不是什么問題的。但是要掃平中南半島上的反明勢力,卻是很難辦的。

  前者是正規軍決戰,后者是漫長的治安戰。

  東南亞的地形地貌密林遍布,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想要打下來,完完全全的控制,實在是一件難以半島的事情。這也是大明放棄安南的原因。

  但是這封王就藩。對于當初貴族來說,不過是新的王族而已,甚至這個王族勢力越強大,對他們本地貴族來說,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不說別的。就是商業貿易上的事情,之前暹羅這些非朱姓外藩,在大明朝,根本沒有人正經看一眼,簡直是當做域外野人。

  當國王姓朱之后,整個局面就發生了變化。

  他們在大明境內采購,立即派上優先序列。大明境內大商人,可以輕慢一個外藩,但決計不敢輕慢一個親王。

  真弄急了,將事情搞大,官府是不會給他們好臉色的。

  這對藩國本地人,也是一件大好事情。

  也就將敵人給孤立了。大明打擊的,不過是各國國王,與各國國王的嫡系勢力,而不是所有人。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