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四十四章安南之戰的開始
  第四十四章安南之戰的開始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當時地廣人稀,即便打下地方,管理成本也是巨大的,甚至得不償失。這種情況下,要一些純粹的經濟利益才是最劃算的。

  而緬甸就是這樣的。

  不否定緬甸的核心地帶,已經是相當繁華了。畢竟緬甸說起來也算是古印度文明輻射的一部分,歷史也是相當悠久的。

  但是除卻少數地方之外,很多地方都地廣人稀,被大自然分割在不同地方,派人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賠本。

  這其實為什么之前大明朝廷對這里只要他們自己承認是大明的藩屬就行了。

  實在是朱元璋剛剛開始說,得之不足以廣地。卻靡費甚多,得不償失。至于各地土司上繳的所謂貢品,大明朝廷也看不上。

  從經濟利益上來說,這些土司最好不給大明朝廷找麻煩。就是最大的好處了。

  別的什么的,大明朝廷想都沒有想過。

  針對這種情況,何夕認為想打下緬甸,最好的辦法,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緩戰為上,速戰為下。

  所以,何夕最后決定,就是從南方士卒之中挑選一萬多人,派到了云南,這些人都是南方人。他們對緬甸哪里的氣候要適應的多。

  更重要的并不是打仗,而是說服這些土司轉投朝廷。

  于是,一萬多人,在緬甸長期作戰,甚至可以說督戰,領著一幫聽話的土司,打另外不聽話的土司,而后面的百姓,正在日復一日的修建道路。

  就這樣一點點的向南方蠶食。

  看上去不利落,沒有氣吞萬里如虎的氣魄。但是總體上來說,卻也算得上順利。最重要的是省錢。

  反正不死完最后一個土司兵,大明天兵是不會下場的。而大明天兵最好的武器,其實并不是火銃火炮,而是大明生產的工業品。從南京運到前線的東西,一轉手就有好幾倍的價格。

  足以讓這些土司兵覺得買命都值了。何必需要自己動手。

  須知,死一個大明士卒,那最少有一百元的撫恤金。最少了。而且死一個土司兵,朝廷賬冊上根本沒有變化,都是土司自己去處理的。

  不過,這種溫吞水的打法。注定讓軍隊很多人不滿意,因為不能立功。

  除此之外,好幾個王爺遲遲不肯離開南京,就是不滿意封地,特別是朱允通,也就是朱雄英的親弟弟。他是看不上海外很多封地。但是對于安南,卻是垂涎已久了。畢竟,安南到底曾經是中國之土,各種習俗,都是小中華之稱。

  在哪里生活,要比在海外白手起家,要好的多。

  他豈能不插一手。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何夕對白話文的推廣,促進了報業的發展。天下重新一統之后,何夕推廣教育,而白話文推廣最普遍的,就是報紙了。

  原本的報紙僅僅存在于北京與南京,而今已經存在于幾乎每一省城之中。

  他看過統計數據,大明發行的報刊,已經有一千種以上了,當然了,這其中有很多茍延殘喘的,幾乎一口氣上不來,就不在的了。

  大部分都白話文。

  這也讓新聞界,有些不受控制的感覺,畢竟原本大明朝廷只需管理不超過十幾種報紙,而今一下子有了這么多,根本管不過來。

  再加上,文字這東西,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弄起來的。

  而很多舊文人對何夕的新政最為抵觸。而偏偏他們的文采與文學修養,是這個時代瑰寶,這些人在狂飆突進的報界,自然是有一席之地的。

  總之,這一件事情,發展如此之快,是各方面情況堆積在一起的結果,

  這讓何夕有些苦笑不得。

  何夕說道:“姚兄,你覺得我該怎么辦?”

  姚廣孝說道:“而今,你還有其他的路可走嗎?”

  何夕說道:“姚兄說得對。我沒有其他路可走了。”

  此刻的何夕,看似權力已經達到了巔峰。但是何夕自己知道,他已經是亢龍有悔之態。

  自從定國是會之后,朱雄英似乎一下子隱身了。在很多重大事務上,都不發表意見,只是尊重內閣的意見而已。

  而內閣之中,自然沒有人敢與何夕對抗。

  何夕的權勢似乎是天下人無人能及。但是實際上,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朱雄英去了面子,要了里子。

  畢竟定國是會之后,朱雄英是天下人承認的天子。隨著,這些與會人員回到家鄉,也就大明重新穩定下來的消息傳到了天下。但是一切都是朱雄英為核心的。

  而不是何夕。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在全天下人的心中,皇帝與國家,這兩個概念高度重合,甚至皇帝就是國家,國家就是皇帝的感覺。

  忠君與忠于國家,雖然有些分別。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卻是一致的。

  國家穩定了,朱雄英的根底就結實了。更不要說,在軍權上,何夕是對朱雄英有一定的讓步的。

  而且何夕而今做的事情,是一件事情很好的事情嗎?

  不,當家三年,狗都嫌。更何況首輔了。更何況,對天下動刀子的首輔了。

  將天下重新洗牌,何夕即便注意手法,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何夕做得越多,反對何夕的人也就越多,支持朱雄英的人也就越多。

  朱雄英何必要阻擋何夕?

  更何況,何夕要做的事情,也是朱雄英要做的事情。

  何夕前面是看不見的敵人,看似沒有一個人敢公然與何夕作對,但是但凡有機會,就會有無數人冒出來,與何夕作對。就好像這一件事情來。

  何夕不能有一絲弱勢。

  因為他一旦露出弱勢,就會遇見更多的敵人。何夕很明白,他并不是沒有反對者,而是大部分人看不到勝利的希望。都在觀望而已。

  一旦有人覺得,能夠戰勝何夕。那么事情就不好辦了。

  最少朝野上有一場風波。

  何夕希望天下太平,最少維持到何夕完成對整個天下的改制。但是越是希望太平,就越不能退縮。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

  畢竟,人都是賤骨頭,最容易的就是得寸進尺。

  所以,何夕就要準備打兩場戰事了。一場對內,一場對外了。

  對外戰爭,就一些不安分的人,放出去咬人。畢竟大明而今最不怕的就是打仗。而今大明的武力超出整個世界一個臺階。燕王對帖木兒屢戰屢勝,絕對不是帖木兒不行。

  而是燕王太厲害。

  同樣的事情,何夕從來不覺得,大明軍隊對外征戰會打不贏。何夕考慮的都是另外的事情。

  何夕下定決心之后,立即先發制人,宣布對安南作戰,撥亂反正。

  何夕首先召見的就是葉沈,倒不是讓葉沈掛帥,而是讓他推薦一個將領。

  葉沈推薦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張明。

  畢竟張明是何夕的嫡系的嫡系,在南北之戰中,也有上佳的表現,現在也是一軍之長了,算是高層將領,爵位已經到了子爵。

  雖然不是高級爵位。但是從一個流民到子爵,僅僅有了數年時間,也算是傳奇了。

  在葉沈看來,打安南根本不用多少兵力,派一個軍南下,足夠了。

  何夕對此只能是搖搖頭。

  葉沈還是在政治上并不敏感。

  打安南,會只打安南嗎?不是,而且打安南,是為了給安南皇室續命嗎?也不是,那是內部的排隊隊,分果果。

  總不好做的太過分,讓自己將所有果子都摘下來。

  不過,葉沈培養嫡系的想法,何夕還是支持的。

  于是,以決定以張明為先鋒,從陸路進攻,以方關為副,從海上進攻。方關也算是老將了,這也是他最后一戰了。

  他最好的年華,都在南洋了。錯過了南北之戰,而今身上也沒有什么爵位。而且,南洋總督府而今已經收到朝廷管轄之中。

  對南洋本土勢力也都要一定程度的清洗,陸家不用說了。陸仲亨不在了,陸家不用怎么對付。而方家,有方乘風在,方關也不能不進行一些安撫。

  將他從南洋調過來打上一仗,撈一些功勞,就可以退休了。

  也算是對何夕這位當初的伙伴最后的照顧了。

  張明首先投入戰場,將來立下功勞,之后派出的軍隊,直接歸入張明的指揮,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果張明能立下平定安南的功績,何夕也不介意給張明一個英國公。

  不過,想要國公一個安南,有些不夠。畢竟,隨著大明軍隊實力的提升。大明武勛也越來越值錢了。滅國之功,或許在之前,值一個國公,但是在這個時代,就未必了。

  軍事上的時候,何夕不用多操心。對外戰事,由樞密院操盤。葉沈會盯著,不大可能打敗仗。

  何夕操心的不是別的,應該是對內的戰事,準確的來說,是對廣東的清洗,何夕必須殺一儆百,對廣東下狠手。

  讓下面的人知道,他何夕手下,可是沒有少死人。不要以為這幾年,安靜了,就以為他何夕是吃素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