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十六章財政方案
  第二十六章財政方案

  政務改革提高征稅能力。這是其一,其實如果大明朝廷能將朝廷法規之中征收的賦稅給落實了。那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只是大明官員從來沒有那樣的能力。所以何夕第一刀就砍在這里。

  從南京北京開始,花費數年的時間,將全國絕大數地方府縣都進行改革。

  這是一個龐大的任務。

  而何夕自然也不會僅僅這一個辦法。

  第二就是開禁。

  不敢說一切禁令,至少大部分禁令都被解除了。在海上,幾乎所有臨海的縣城都能出海了。在縣里有新設海關。出海必須納稅。

  這是為了鼓勵出口。

  大明本來說是一個生產力很旺盛的國家,而今進行了工業化之后,各種物資生產數量大規模提升了。不找出更多的銷路與市場是要出問題的。

  所以,鼓勵出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何夕扶持出海的商人,自然不是那些大戶了。而是真正的小商賈。當然了,真正小貨郎,是不可能出海的,他們連船都沒有。但是那些剛剛有了身家。想要更進一步的商人,就是何夕的目標人群。

  指望這些官僚商人去冒險,幾乎是不可能的。

  官僚們是最保守的人。這一點也可以延伸到官僚商人那里,他們更多地希望在特權覆蓋范圍之內經營,這種經營,本質上是就是撈錢。

  他們才不敢去闖遠洋的。

  但是這些白手起家的商人卻是敢的。

  全面開海,也可以將讓很多權貴商人的經營的很多東西變得無用了。

  而且何夕為了鼓勵出海,這更是下令海關銀行開始經營保險業務。一方面,固然是為了鼓勵中下商人出海。另外,這保險本質上,也是一件很賺錢的生意,也算是為了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

  鼓勵開海之外,還鼓勵工商業的經營。

  這一件事情,卻讓很多人坐立不安。

  有人低聲嘀咕一聲說道:“朝廷要與商人共天下嗎?”

  這一句話,雖然說的聲音很小,但是卻傳到了很多人的耳朵之中,有些人聽了,只是冷笑。有些人聽了卻渾身一震。

  這一句話,也算是窺見了何夕一系列手段背后的想法。

  是的朝廷與商人共天下。這大概就是資本主義了。

  何夕并不覺得,資本家的節操就要比士大夫好上一點。只是,天下形勢如此,何夕也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選擇扶持商人。

  畢竟時代已經不同了。

  何夕知道這一條鼓勵工商,讓很多人并不滿意。但是那又如何?何夕早就不是當初的何夕了。他現在什么都不用做,就足夠下面的這些人敢怒而不敢言了。

  這些人不敢直接反對朱雄英最在乎的正統性,也不敢在變法這一件事情上挑釁何夕。在這一件事情,何夕可比朱雄英更在乎。

  就這樣,這一件是本該轟動一時的話語,就這樣淡然過去了。

  何夕繼續說第三條。

  第三條,自然是幣值改革。

  首先是撤銷銀幣。改鑄造銅幣。確定一元紙幣兌換一百銅幣。原本的銅錢全部回收銷毀。

  說是銅幣,但是實際上銅含量并不高。還有其他很多金屬的合金。不得不承認,大明在冶鐵這一項技術,進步的也是相當快的。

  銅幣鑄造的花色是很好的。

  上面是大明元寶的字樣。

  其次,紙幣兌換金銀的比例下降,之前,一元錢可以換一兩銀子。但是今后會慢慢做出調整。一元錢,大概永遠換不了一兩銀子了。

  甚至未來能夠兌換的銀子,會越來越少。

  何夕的操作一句話可以概括。

  那就是貨幣貶值。

  當然了,也是整頓。

  其實這幾年下來,開戰之前的一元錢換一千文的比價,本來就已經維持不下去了。雖然何夕也在加鑄造銅錢,但是紙幣發行太多了。銅錢鑄造可沒有那么容易。

  最后的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元錢,最多能換三五百個銅錢。

  何夕的一系列整頓,不過是承認了貨幣現實價值而已。當然了,這一項調整之中,朝廷的實際債務也減少了很多。

  當然了,何夕所要制定的銅錢,自然是那種機器軋制的。中間沒有孔,整體上來看,是要比原來的銅錢大上一圈。

  這當然是一個幻覺。

  何夕只準備一開始確定是銅幣,但是將來就不好說了。

  畢竟,即便是有了南洋的銅礦,大明的銅還是太少了一些。將來何夕有心將銅幣換成紙幣,或者換成鐵幣。

  下面很多持有大量紙幣的商人,心中立即有了猶疑。

  這一變化,貨幣貶值的數量是相當多。

  不過,今日也有很多利好。

  最重要的是,朝廷親自出面鼓勵工商業,這對很多人來是說,是一個相當強大的信號。就看著些人如何解讀了。

  很多商人跟隨大軍,一步步的來到了南京。一路上賺得不少。更不要說,這話里話外的意思,今后一段時間,商人的春天就要來了。

  與這些朝廷扶植工商的信號相比。區區一些過國債,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且他們也天然畏懼朝廷的權威,也不敢與朝廷討價還價。何夕大勝之余,說出這樣的事情,他們內心之中雖然不滿,但是也不敢冒頭。

  更不要說,不久之后,關于逆產的拍賣,也要開始了。

  這個時候,給何夕留下一個壞印象,可就無可挽回了。

  還有就是國債這一件事情,不同的商人是不同的看法,但是相當多一部分商人覺得,這國債就與之前朝廷要求的供奉沒有什么區別的。

  無非是給了一個要還錢的名頭而已。

  誰還能真的向朝廷要錢不成?

  這國債,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肉包子打狗了。朝廷能夠客客氣氣地說這一件事情,已經是相當不錯了。還能怎么樣?

  一些商人就想辦法,利用現在的情況,去搞更多有利于自己的章程。

  見沒有人反對,未來的數年的財政,大概就按照何夕的方案來定了。

  何夕心中也知道,這一件事情,說起來很輕松,做起來可就一點也不輕松了。這也是一場戰爭,但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比不上,南北之戰的轟轟烈烈。但是更加重要,更加細碎無聲。

  可以說南北之戰,就是為了今日,在變法這一條路線上,而今已經沒有任何阻礙了。如果非要說有什么阻礙的話,那就是百官本身。

  因為這一場改革,本身就是要改變,大明朝廷數百年來為維持下來的生活常態。其中變化之大,中國今后是兩個世界了。

  就好像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固然蕩氣回腸。但是剿匪戰役,卻打了更多年,才算是改變了社會的格局。

  軍權在手,秉承大政。想要將變法的風氣吹到大明每一個角落,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是要從很細微的地方做起,切記用狠。是水磨功夫,很折磨人,但是要將事情做對,這樣的事情卻不能不做。

  “希望一切都平安順利地完成吧。”何夕心中暗道。

  財政問題之后。

  何夕又提了教育問題,何夕的想法很簡單,遼東工理大學,旅順航海大學,營口大學,北京國子監,武學。這五所高等學院之外。增加南京國子監,太平理工大學。剛剛籌備建立的大明稅務大學。

  再加上何夕準備在南北兩京,分別建立師范大學。

  總計十所高校。

  何夕并不準備增加更多的學院。原因很簡單,是人手不夠。

  是的,北方四個大學,每年畢業一兩千人。放在朝廷上,根本不夠用,須知這一點上,要供應朝廷上用,軍隊之中也要用。還有一些私人公司,也喜歡用。

  所以人才搶手得很。

  即便從各方面調集一些資源,組建很多大學,一時間也很難保證質量。

  而且也為將來弄出隱患來。

  學而優則仕,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土地上的規則。這幾所高校,何夕雖然有意效仿后世的學校,但也有本質的不同。那就是這些學校出來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要當官的。即便不當官,也在與政府相關的地方工作。

  給私人打工的掃之又掃。

  也就是說學生數量,幾乎與官吏數量劃上等號。如果說,將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大明朝廷就會遇見非常嚴重的沖擊。

  甚至會動搖根基的。

  學生與學生是不一樣的。大明朝大學生精貴的。

  終究有一天,大學會成為基礎教育的一環,但是絕對不是現在。

  何夕不去管未來的事情,只是確定而今,這幾所高校已經夠了。甚至如果可以何夕都不愿意多擴建幾所學校。只是,這是不可能的。

  不說別的,朱雄英就完全不允許,南方很多人也是完全不允許的。如果何夕不在南方建立幾所大學,而今大明朝廷上官員大部分都是大學畢業的。那么如此一來,今后南方人在朝廷上,哪里還有出頭之日,他們怎么甘心?

  為了平衡南北,這些學校也是要建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