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十四章獎罰
  第二十四章獎罰

  很多事情不好預測,但是事后總結的話,還是能看得明白的。

  士大夫集團內部,最不缺少的就是聰明人。

  這一場戰爭,打得時候并沒有什么感覺。但是打過之后,他們恍然發現,開國勛貴集團,大半不在了。即便有些留下來的,將來也很難在軍中有多少影響力了。讓朱元璋惱怒到必須殺人才壓制的功臣集團,幾乎煙消云散了。

  其次,就是從洪武后期逐漸成長起來的文官集團,被一掃而空。

  對于士大夫集團,他們其實并不在乎一次兩次清掃一空,畢竟不管怎么樣,治天下都需要讀書人。只是他們對眼前的局面卻感動絕望。

  是的,治天下需要讀書人,而讀書人卻未必是他們。

  建文在位的時候,辦了數次科舉。既是招納人才,也是收買士大夫之心。這些人出了不少人才。歷史上永樂年間,不少大臣都是這里面出身的。

  但是而今他們都不行了。

  凡是建文年間科舉出身的官員,一并打入另冊。如果沒有做官的話,他們讀書人的功名,朝廷也不會承認的。自然也沒有什么特權可言。

  而北方高校聯盟正在源源不斷的有學生畢業。每年都要一兩千人。而今朝廷之中,相當一部分官員都是這些人出身。自己家的學弟們都沒有安排妥當的,誰有功夫安排這些人。

  特別是朱允炆的背叛,給了這些人很打的打擊。

  因為朱允炆背叛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以原來的治理模式,是支持不了戰爭的新變化。為了符合戰爭形式的變化,朝廷必須有所改變。這一改變,就打到他們身上了。

  如此一來,這些士大夫們都有深深的危機感。

  讀書人之所以被看重,是因為天下離開讀書人是玩不轉的。不僅僅是讀書人自己這樣認為,朝廷這樣認為,百姓也是這樣認為。

  而今他們忽然發現,離開了他們。朝廷不僅僅玩得轉,而且轉得更好了。

  這才是讓他們深刻感到絕望了。

  很多人都在想,儒學怎么了?大明怎么了?

  而今對這些讀書人最大變化是,除卻一些頑固不化,只會說世風不古的孔乙己之外。大部分儒生都想要一件事情,那就是將何夕的學說拉入儒學體系之中。

  這其實儒學最強大的優勢,就是包容性。強悍的包容性。

  只要不一下子打倒,他們總是要起來的。重新詮釋經典。只是主客易位了。

  之前是何夕自己想法辦法,將科學理論思想與儒學掛上鉤,以引士大夫來學習,而今卻是這些人主動去做這一件事情。

  可以遇見的未來,何夕一定是儒門的一代圣人。甚至位在朱熹之前。

  這都是后話了。最少這些人已經很識趣了。他們對朱允炆比對朱雄英還要恨,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找不痛快。只是讓他們落井下石,如同那些小人,也讓他們覺得不恥,好歹是君臣一場啊。

  所以,沉默就是最好的應對了。

  朱允炆的事情蓋棺論定之后,還有其他人。

  比如丁顯。丁顯的罪過,自然是往死里說。不過,何夕在這個時候玩了一個花招。對于丁顯的罪行自然有所偏重的。

  無他,對死人的評價,其實不在于這個人做過什么。而是在于活著的人需要什么。

  就好像丁顯做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情都是學習何夕的。何夕如果將丁顯的很多政策都釘死,那么何夕自己的政策怎么辦?

  所以,何夕更多將罪行敲定在丁顯的私德上。不過,很顯然丁顯的私德也沒有讓人失望。單單論丁顯私下做的一些惡心死,死上幾次,一點也不冤枉。

  同時還有一些人。比如韓國公。

  韓國公奪了國公之位。貶為庶人。而跟隨韓國公那一批勛貴,一個個也都奪爵,被趕出軍中,不過以他們這些年的積累,做一個富家翁還是可以的。

  只是,這樣一來,讓這些人很是不滿。

  但是不滿又有什么用去?

  如果韓國公在北軍拿下南京之前投誠,還是很有價值的。但是,他們南京拿下之后,才算是轉過態度了,那就太遲了。

  何夕自然秋后算賬。甚至很多北軍巴不得他們造反。好讓他們打最后一戰,為他們將來立下軍功。

  這對他們來說,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了。

  于是,對韓國公來原職留用的可能也沒有了。

  其實對何夕來說,他倒不至于落井下石。但是韓國公有今日這個下場,也是何夕的原因,何夕在與朱雄英商議爵位的時候,何夕說過,他覺得這個爵位應該限制在一定的數量,不能亂封。否則將來就不值錢的。

  這話不知道怎么就傳出去了。于是,很多想封國公的北軍將領,就對原本南京幾位國公,有了想法。

  南京的國公有誰?魏國公徐家,這個不能動。宋國公馮家,馮誠做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也不能動,曹國公李家也是同樣的情況。至于接下來,大概也只有信國公湯家。

  只是這個好像也不用動。無他,湯和早死了,五個兒子也沒有一個在,而今傳到重孫了。重孫還沒有成年。整個南北之戰,湯家都沒有出面。

  弄人家不大好吧。

  于是韓國公這個爵位,自然要搞掉了。

  何夕立即做出了解釋,今后一次性不能封太多,并不是必要要搞掉一個國公才能多分一個。但是朱雄英對韓國公一脈,也是有成見的。

  木已成舟。也沒有什么好說的。

  至于傅友德的潁國公更不用說了。直接廢除。倒是對傅友德耿炳文盛庸等戰死將領的身后名給了一定程度的褒獎。

  無他,褒獎忠臣,是每一個皇帝都會做的事情。

  至于方孝孺這個人物,卻不知道該怎么評價。

  何夕最后拍板,褒獎方孝孺的私德,不談其他的。既不談方孝孺在文壇的地位,也不談方孝孺在首輔任上的政績。

  其實不談這些,就是否定方孝孺這方面的成就。

  何夕回避這些,也是擔心很多在輿論上的爭論。畢竟在何夕看來,而今最大的事情,是將這一場大會順順利利開下來。

  確定定國是會,這樣的決策模式。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何夕都回避了。

  方孝孺的身后名就是。

  何夕想要的是在這一場大會上,確定何夕新學的官學地位,而不是否定儒學。或者說程朱理學。這兩者看似一樣,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程度上的差異。

  不能將一些逼得太緊。

  事緩則圓。

  懲罰的東西說完了。自然要說獎賞的東西。

  首先,要封的自然是葉沈。

  葉沈兩次河間會戰,第一次擋住了傅友德的進攻,第二次反攻成功,大破傅友德,然后廣武之戰,斬殺傅友德,更是橫掃中原,將戰線直接推到了長江邊上。

  功為第一。

  封遼國公。祿萬石。賜關外田莊十座,海外封地百里。

  對葉沈的封賞,也算是給下面封賞大了一個樣。

  封遼國公也沒有是可說的。畢竟在河間之戰后,葉沈已經是國公了。遼國公不過是轉封大國。俸祿萬石,看似不少,但也不多。一年也就是兩千多兩,近三千兩的年俸。

  關外田莊,其實就是在東北地區。

  之所以如此,卻是封勛貴,賜田也是其中之一。而大明成品的土地雖然還有的,但是不多了。不管是在南京附近,還是在北京附近。

  而何夕也有想要引導百姓開發東北的想法,于是,就與朱雄英商議,將所有賜田都賜在關外的土地。土地是好。但是就是冷了一點,不過可以賜得多一些。

  如此一來,葉沈一年俸祿在五六千元之多。

  國公年俸兩三千元,再加上葉沈的樞密使的官職,還有其他的官職。俸祿加起來就是這個數目。再加上東北的田莊,一年正經收入已經過萬元了。

  這個數字其實已經相當不少了。

  更不要說,葉沈還在很多產業上有一些股份。這個就看情況。不好衡量。

  但是年入萬元,已經是這個時代勛貴收入的天花板。不可能再高了。畢竟大明朝廷一年收入最多幾千萬元而已。

  當然了,這個局面估計很快會有改觀的。

  但是即便有所改觀,一年億萬元也都差不多了。一個人領國家歲入的萬分之一,已經是相當不錯了。

  而海外封地,就是新增的情況。

  也就是陸仲亨力主推行的。

  這個海外封地百里,而今僅僅是資格。等朝廷打下海外的地方,或者說,他自己看中了什么地方,可以向朝廷申請。最后朝廷將這一塊封地賜給勛貴。

  但是一定要有所限制。

  在自主權上,是比不上藩王的。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幾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制定法律了。殺人放火了。都行。

  但是封臣他們必須是隸屬于朝廷之下,在封地很多事情,必須要與大明朝廷對齊。不能為所欲為。而封地的面積也要受到限制。

  比如葉沈就是百里而已。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