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二章定國是會
  第二章定國是會

  何夕反對天人感應到現在。已經形成了滾滾洪流。

  將天人感應徹底的扔進垃圾堆之后,很多事情也都要改了。

  在此之前,國之大事,在祭在戎。祭祀,就是上天庇護,也就是朝廷的正統性,凝聚人心。

  在戎,自然是軍隊的戰斗力。維護統治的力量。

  正因為祭天是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很多禮儀上,不能有一天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動輒殺頭,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今在天人感應不存在之后,很多人就要面對一個問題,那么,怎么樣才能表現出自己的正統性。

  何夕倒是有后鑒之明。那就是召開一場大會。

  什么大會,就是定國是會。將天下有名望的人都召集到京師,商議國家大事。

  要地方上推擠元老重臣,以及宗室王爺等一系列人到京師商議。

  其實,何夕并沒有給他們留多少討論的空間,畢竟,未來大明該怎么做。何夕早就確定好了。不可能因為幾個人說幾句話,就動搖的。

  但是姿態要擺出來的。

  就好像祭天大典一般,很多人其實也知道,祭天有什么用?誰也說不上來,有什么用處?不過是政權合法性的一個注腳而已。而今這一場定國是會。本質上也是一樣,不過是時代變了。是新時代的祭天大典而已。

  何夕需要的是一場,和諧大會,勝利大會,順利召開,順利閉幕而已。

  當然了,樣子也是要做到家的。

  如果真有一些事情一些新想法,事情能辦下來的。何夕也不吝嗇辦下來,作為大會的成果。

  但是如果誰真不知好歹,蹬鼻子上臉。就好像祭天大典上失儀一樣。是政治性,原則性的錯誤。

  定國是會,還是有一些議題的。

  首先是請所有藩王到京,續親親之誼。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畢竟,大明宗室藩王之間的事情,已經不僅僅是宗室藩王之間的事情了。而是中原與南洋,東洋,西域等屬國之間的事情了。

  這些年來,隨著大明工業的爆炸性增長,大明與海外市場的關系越發緊密了。

  而今天下一統,大明內部市場整合開始。何夕可以預見,未來大明工業發展,就會高速發展。

  這種高速發展也會影響到對外關系。

  這必須要重新梳理一下。

  而且何夕也覺得,大明對藩王也必須進行一定的梳理了。比如燕王。燕王的地盤太大了。

  何夕不想要與燕王翻臉。但是不翻臉,并不代表沒有別的手段進行限制了。

  而且這些情況,不僅僅是燕王這里,還有其他方面的事情。總之,之前南北之戰,不管是南京還是北京,對外的影響力,都是大打折扣的。而今大明一統,很多事情都要重新安排了的。

  當然了,何夕也不想與這些藩王刀兵相見,那多不好。所以大家也都需要談談。

  這些藩王需要朝廷的支持,朝廷也需要這些藩王,降低大明在海外行駛權力的成本。

  總之,求同存異。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事情。

  軍事問題之前說過了。

  最重要的是財政問題的爛攤子。

  南京新鈔,已經煙消云散了。何夕入主南京之后,正式確定南京新鈔廢除。并在隆武三年地,退出流通。

  但本質上,這是一場洗劫。

  數十億的新鈔成為了廢紙。大量產業成為所謂的逆產,填充了北京朝廷的財政。只是即便如此,鈔票也要到了必須整理的地步了。

  錢發行的太多了。

  最直觀的體現是,銀幣基本上不在世面上流通了。因為大家都覺得,用銀幣換一千元是很不劃算的。

  之前心思在大戰上,金融領域的事情,并沒有下手去整頓。而今卻要好好的處置一番了。

  而且,鈔票的事情,也不是北京一家說了算,影響太過廣泛了。

  需要將各方勢力都請過來才行。

  當然了,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大家請過來,一起為隆武皇帝的正統性背書。

  之前說的,都是對外,而何夕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卻是對內了。

  那就是換屆。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去世。何夕與朱雄英在北京起兵,次年為隆武元年,一直到而今,已經是第五年了。

  按何夕自己的說法,已經到了他的第二任首輔任期內了。

  當然了,這一件事情,何夕自己不去說,沒有人會去提醒何夕的。

  畢竟,即便朱雄英內心深處,也覺得,何夕很有可能是說說而已。

  但是何夕內心之中。卻沒有這個想法。

  趁著這一次大會,何夕也要在人事上動大刀子。當然了,這種大刀子,更多是內閣以下,到不了內閣。

  畢竟,何夕的內閣,人員大多數都很年輕,能用上幾十年不止。

  但是下面人就不一樣了。當初在北京的時候,下面很多部門的尚書,都是趕鴨子上架,有些人是適應了。但是有些人并沒有適應。

  而今該處置也要處置。

  何夕還要慎重考慮很多事情。

  他甚至覺得是不是要將國是大會,設定為每五年一次,商議當前的重大的問題,并且換首輔。

  形成慣例。今后大明都這樣做。

  想到這里,何夕就越發頭疼。

  到了他今天這個位置,后世的很多經驗,對他來說,已經沒有什么用處了。

  他每一個選擇,對未來有什么影響,他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盡善盡美的背后,都是他的殫精竭慮。

  國是大會定在隆武四年,但是關于大會的邀請,卻是隆武三年就已經發出去了。等待各地的回應。

  -------

  隆武三年,對北京來說,是最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發起關中,與廣武會戰。一系列戰事奠定了北京的勝利。而也在這一年,燕王得知了帖木兒想要東征的消息。

  果斷決策,先發制人。進攻,察哈臺汗國。

  而察哈臺汗國的根基,就是疏勒。當然了,他們已經不叫這個地名了。

  燕王與帖木兒打了一場,耗時數月的疏勒會戰。

  首先是,燕王先進攻。

  察哈臺汗國,根本沒有想到,根本就是一場脆敗。丘福作為先鋒,打到了疏勒城下。蒙古人叫哈實哈兒。當時在大明這里,這里只有一個名字就是疏勒。

  只是這一座疏勒城,到底不是唐代的城池。充滿了異域風情。準確的來說,阿拉伯的味道。

  其實,疏勒城并不堅固。

  最少,在燕軍看來并不堅固。

  燕軍火器水平,比起南北兩軍任何一軍的主力都不行,甚至比北軍二線軍隊,也是差了不少。

  但是用來摧毀疏勒城,卻并沒有什么問題。

  只是,燕王按住,不需攻破疏勒。

  原因很簡單,燕王要在疏勒城下,與帖木兒會戰。

  而今燕王與帖木兒之間的問題,與當初河間之戰,北軍與南軍的問題差不多了。

  如果單單論精銳戰力,燕王本部加上北軍支援原本的一個團的兵力,是絕對能對帖木兒軍進行碾壓的。

  但是燕王本部漢兵,乃是他的根本所在,雙方加起來,不過數萬。而蒙古征召兵雖然多,但是本質上戰斗力與帖木兒本部戰斗力,相差不大。

  如果將戰場撒在草原上,燕王并不覺得自己會輸,但是贏起來卻不是太方便的。

  而如果將戰事聚集在一點,在燕王準備的預設戰場之上,燕王對帖木兒有十足的把握。

  燕王最怕的,不是別的。而是帖木兒不來。

  但是帖木兒終于還是來了。

  說他不知道燕王想法,沒有猜到燕王想做什么,是不準確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