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二十三章印花稅
  第一百二十三章印花稅

  因為何夕的土地政策在。

  這一段時間,土地的價格不斷上漲,不僅僅是北京城中的土地價格,而是整個北方的耕地價格。因為很多人賺了錢,都想回家置地。

  對于這一件事情,何夕特別研究過。最后給買賣土地下了很多限制。

  首先對個人擁有土地是有限額的。

  這一點朝廷上下,幾乎全部支持。

  土地不是普通商品。土地天然代表著權力。擁有的土地的人,天然對使用這一片土地才能生活的人有管制的權力。因為土地與其他資產不一樣,土地占據相當大的空間。很多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很難脫離這片土地而生存。

  這與其他資產不一樣。

  很多龐大的國有企業,就置辦一個小社會,而很龐大的主,他們本身就是掌握了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之中,他們是一切的主人。不管外面是什么規定。

  大地主階級的存在,不管對資本主義,還是對封建體制,都會有不好的影響,不信請看南美洲社會模式。

  其次對購買資格。

  一般來說,人只能在家鄉買地。不能在其他地方買地。官員更是不能在任職地賣田。并制定規定,土地買賣,本地人同等優先權。

  比如一個村子里一塊土地要賣。必須買個本縣的。而村子里如果有人想要買。同等條件之下,必須賣給同村的。

  這其實也是古代法律一個變種。宋代賣房子,必須先問四鄰。

  何夕對土地制度的希望,是希望形成專業化的農場經營。小兼并,能更多的使用機械。而不可能讓出現那種擁有土地數萬畝的大地主。

  最后就購買方式了。

  購買必須要去府縣過戶。過戶也是必須要交稅,而且是重稅,這固然是朝廷財政緊張。何夕想辦法給朝廷撈錢。但同時,也是限制土地交易的辦法之一。

  不過不去縣中過戶。縣里查到了,是會罰沒拍賣的。

  這種種條件之下,想要買土地的人,雖然多。但是能到手的卻很少。

  但是何夕在賣出燕王的土的時候,這些限制統統沒有了。

  沒有土地限額,沒有資格限制,連賦稅都有所減免。要的就是這些人將這些土地買下之后,想辦法自己招募人員是開墾。

  這對很多手中有錢的人,也并非不是一個好選擇。

  土地是最穩定的資產,而且而今貨幣貶值的情況,很多人也都看出來。現在是這個樣子,將來會是一個什么樣子,誰也不好說。單單保值這一點,土地就很好。

  而且,地方便宜,產出不足,人手少,這些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問題。

  畢竟,對于這些富人來說,他們又不會親自去經營,派幾個管家管事的過去就行了。冷不冷與他們有什么關系。他們要的是一個保險。是傳之子孫的一分產業。偏遠不偏遠都不是問題。

  甚至某種程度上,偏遠才好的。

  畢竟,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份產業,幾乎是他們永遠用不到的。等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孫用到這一份產業的時候,就是他們在北京,或者南京的事業敗落的差不多了。或者在生意場上賠了,或者在官場上倒了。

  那個時候,或許躲這些邊邊角角,才是保持家族能夠傳承下去的最好辦法。

  否則還在權力場上,或許被當年看不上的小角色給踩死了。

  于是,這個土地買賣也是相當火爆的。

  沿著嫩江兩岸的土地全部買賣完之后,居然收攏了近千萬元之多。

  而這一筆錢足夠給燕王了。而燕王等這一筆錢之后,會直接給幾個鐵廠下單。購買大量的武器,在總量上不下于南洋諸王一起購買的分量。

  就這樣,何夕放的水,一步步轉化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素。而在何夕大放水之后,北京上下各方面更是一片紅火。

  最典型的就是印花稅。

  印花稅,就是朝廷在交易憑證上蓋得印,征收的千分之三,乃至于更少的賦稅。之前不是沒有。之前在房地產交易,土地交易之中,也都有征收。但是說實話,不管是土地交易,還是房地產交易,交易頻率都不高。

  沒有誰會頻繁地買房賣房,再賣房。除非是傻子。

  但是股票國債公債等市場一出來。印花稅立即就起來了。

  無他,雖然說而今股票交易不如后世那么發達。但是后世股民很愿意頻繁交易,給國家與金融機構貢獻手續費。這個時代的股票交易也不差不多。

  甚至一個月之內,就有幾十萬兩的印花稅。

  如此一來,一年下來,又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賦稅。

  對北京的財政無不小補。

  這一段時間,何夕的心思根本沒有在戰場之上,而是死死地盯著各種金融市場。他看看各方面數據能不能穩定下來,如果不能的話,說不定還要出一定的手段。

  最少將危機推遲到一年之后。用勝利的消息來對沖危機。

  ------

  何夕在預防未來的危機。但是齊德已經覺得毛骨悚然了。

  十億元。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價值十億兩,洪武年間,大明白銀流通總量,大概也就是這個數目了。十億元能做多少事情,而北京有了這十億元,會做什么事情。齊德怎么能不明白啊。

  他立即求見朱允炆說道:“陛下,而今天下危機,北京的心思,即便是小兒也能想明白。明歲將是朝廷生死存亡之計啊。臣以為當先發致人,大軍提前進攻,打賊人一個措手不及。”

  朱允炆內心之中都是嗡嗡的。他根本消化不了這個數字。

  十億元,即便是當年寶鈔濫發,也沒有到這個地步。寶鈔的價格就崩了。而今,何夕搞出這么大的手筆,北京的物價雖然有波動,但是最基本當初物價,波動不大。

  這讓朱允炆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其實不知道,看似波動不大的物價,其中有何夕與楊士奇不知道多少努力。最少,糧食價格一直在北京戶部的管控之中,源源不斷的從南洋進口糧食,還有河北與遼東的糧食價格,都在北京朝廷的壓制之下。

  為了穩定住這個價格,北京每年都要投入不少補貼。

  衣食住行,糧食穩定了。而布匹在工業化生產之后,價格也有所降低。而北京人力匱乏,很多不織布的百姓,很容易找到其他的事情來做。

  而今就不用說了。

  因為營造北京城形成了一系列建筑材料的工廠,而今還在發揮的作用,以北京為中心,發達交通,將這些建筑材料鋪開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去其他地方辦廠。

  總之,百姓的建筑成本降低了不少。

  行也就不用說,運河鐵路體系,是北京作戰的后勤支撐,但同時也是民運的大動脈。

  這些成本大部分都是下降的。

  如此一來,何夕才能大規模發鈔的情況下,維持了物價的相對穩定。

  而南京這邊,他做的其實太少了。畢竟他們雖然照著何夕的模式去做。但是他們到底不是跟在何夕身邊,看何夕怎么去做了。最少對糧價并沒有那么敏感。

  也沒有投入更多精力對經濟的各個側面進行調查。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他對此的感覺是北京可以做到的。南京是不是也可以做到?

  朱允炆不是不知道,其中風險,而是他即便知道。他也想要試試。因為,他也很明白,打仗后勤為先。北京既然為了打仗籌集了這么多錢,那么南京沒有相應的金錢,也是很難抵御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