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一十六章問題所在
  第一百一十六章問題所在

  李景隆很明白,即便新鈔毫無問題,單單靠姚廣孝埋下的暗手,也足以讓南京朝廷狠狠喝上一壺了。

  更不要說,新鈔體系內部到底是問題。

  一旦姚廣孝動手,南京的財政必然會出問題。

  姚廣孝繼續說道:“南方百姓支持不了多久了。你看看這些大工程。”

  隨即姚廣孝拿出一張紙,上面就是統計南京這一段時候的大工程。

  徐州鐵廠工程。

  清江浦船廠工程。

  藍田鐵路工程。

  淮南煤礦工程。

  等等。

  徐州鐵廠就不用說了。清江浦船廠工程,清江浦本來就有一個大船廠,是造漕運船只的。這一次僅僅是擴大而已,看上去沒有什么問題,但問題是造船的木頭從什么地方來?

  造尋常船只也就罷了。要造能在海上與北京爭鋒的大船,就不是尋常木頭可以的。

  必須是大木。

  藍田鐵路因為西北戰事失利增加了優先級。

  淮南煤礦也是因為太平鐵廠最近一直在擴建,鐵礦該能夠供應。但是煤礦卻有些不足,安慶的煤礦本來就不多,開采也是有難度的。只能從其他地方找了。

  除此這些之外,其他的零零碎碎的工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李景隆看過這之后,有些不明白,說道:“這有什么問題嗎?”

  姚廣孝知道李景隆是富貴出身,很多事情,并不是太清楚的。只能解釋道:“你知道,南京這邊如何運輸軍糧?”

  李景隆對這個很清楚,說道:“如果是征戰,有專門的部隊征召民夫押運,如果太緊急,就只能自己運了。”

  姚廣孝說道:“如此長期駐扎?”

  李景隆說道:“那一般是朝廷督促地方送來,具體的就不大清楚了。”

  姚廣孝說道:“是徭役。要百姓服徭役。”

  李景隆說道:“好像是這樣的。”

  姚廣孝說道:“這么長的戰線,需要多少轉運軍糧,需要多少徭役?你清楚嗎?”

  李景隆茫然的搖搖頭,讓對這個沒有概念,但是卻也知道,一定很多。

  姚廣孝說道:“你知道,這些工程是怎么修建的嗎?”

  李景隆是一個聰明人,聽話聽音,他怎么能聽不出來李景隆的言外之意?

  李景隆說道:“也是徭役?”

  姚廣孝說道:“正是。我派人調查過,最多的是山東南部的徭役,已經有一些地方,壯丁服役一年有余了。”

  李景隆再不通世事,但也知道在底層百姓哪里,男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一個家里一年沒有男人,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李景隆有些疑惑的說道:“我看北方也沒有停下大工程。為什么會這樣?”

  姚廣孝說道:“當年太祖變法,其實已經要廢除徭役了。只是最后不得不模糊此事。畢竟影響太大了。但是當今陛下登基之后,就完全廢除了徭役制度。甚至當年修建北京城的時候,就是給工錢的。而今整個北方,不管說沒有地方官員役使百姓,但是只要上規模的工程,都是雇傭。甚至因為養活了很多工程隊,多少百姓專業經營這樣的事情。你也應該聽說過的。”

  雇傭制,與徭役制兩種不同的制度,帶來不同的結果。

  在北京,雇傭帶來極大的財政壓力,這也是一億國債很快就花完的原因。要知道,北京的收入可不僅僅是國債。各方面其他的收入,也有不少,再加上貨幣超發的收入。

  一年幾個億的開銷也是正常的。

  只是很多不計入軍費之中,比如鐵路的經費。

  但是這樣大手筆的投入,也帶動了其余方面的經濟增長。不說別的。大量百姓手中有了錢,會做什么,會消費啊。各種消費刺激了經濟增長。

  而北京健全的商稅制度,不敢說沒有人偷稅漏稅。但最少經濟發展的紅利相當大一部分都被朝廷拿下了,化為財政收入。又支持了戰爭。

  其中有沒有泡沫?

  甚至就貨幣超發這一件事情上,北京要比南京嚴重的多。但是市面上沒有太多的感覺。

  自然是有的。甚至相當不少。但是最少要比南京強多了。可以說,北京將戰爭對每一個人的壓力轉變了通貨膨脹。讓很多人錢財損失。而南京方面很多壓力都直接以徭役的方式壓在百姓身上。

  這是要死人的。

  李景隆有些茫然,他好像明白了很多,但是又好像不明白。

  姚廣孝也沒有多給李景隆講的意思。畢竟要讓李景隆明白這么多事情,需要很多前置的功課要講,姚廣孝可沒有給李景隆講課的意思。

  姚廣孝說道:“還有一件事情,最近你在江寧織布廠,賺錢了沒有?”

  李景隆說道:“自然是賺了。”

  姚廣孝說道:“賺的多嗎?”

  李景隆說道:“不多不多。”李景隆說不多。但是滿臉的笑容,已經出賣了他。這是一筆很多的財富。

  姚廣孝說道:“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江南很多社學,都關門了。”

  李景隆更是茫然了。他不知道姚廣孝說這個做什么,這與他有什么關系啊?

  他感覺,姚廣孝與他在一個世界,但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姚廣孝本來就很聰明,他在何夕身邊時間最長,更理解何夕的思路,而今的姚廣孝比起歷史姚廣孝更像一個古代社會學家。

  姚廣孝選擇的切入點就是社學。

  社學是什么?

  是朱元璋要求鄉村自己建立的私淑,用來開蒙教育的。可以說就是私立小學。而在這樣的學校上學的人是什么人?

  是自耕農的子弟。

  真正有錢的人,是自己請家教。或者有家學。朝廷組織的私淑,其實并不是太行的。

  而是自耕農之中的有錢人。畢竟,真正中下層百姓是沒有讀書的需要的。

  社學在明初大規模推廣,而在明中期就不見了。這也與明代自耕農的消亡想關聯。也證明了姚廣孝的選擇點,不能說錯。

  而自耕農們靠什么賺錢,靠什么讓子女讀書,自然是織布了。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紡織業對小農經濟的沖擊是很直觀的。

  這才短短一年的時間。

  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社學倒斃。

  畢竟這些社學本質上,就是家長本合伙請一個先生交書。這個年頭的教育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重資產。只要一個房間,一個老師就行了。

  而中國人從來是最注重子女教育的。不管是什么時代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讓子女不讀書的。

  更不要說,何夕帶來也給這個時代一個改變,特別是工業化,帶來很多識字的需求。如果說之前讀書只有科舉的話,其他方向的就業前景不大好。但是而今已經不一樣了。

  可以說這是一個窗口期。只有讀書識字,在這個時代,都有很好的前程,過了這一段時間,就不好說了。

  即便作為投資,讀書也是回報率最高的。

  百姓最狡猾,也是最愚昧的。這種情況下,更激發了很多人讀書識字的渴望。北京方面甚至有很多自發形成的私淑。

  而今最富饒的江南地區,卻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這是代表著什么?

  李景隆或許不知道。但是姚廣孝卻是很明白的。那就是他預料到工業對小農經濟的沖擊已經來了。在沒有織布這一項家庭的額外收入之后,很多百姓的孩子都不能讀書了。

  這還是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可以不讀書,節省開支的。但是將來怎么辦?百姓生活很苦的,一點點收入的波動他都承受不起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