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三十三章南京的各種問題
  第三十三章南京的各種問題

  而今情況,已經不是朱允炆想聽與想聽了,而是他必須聽了。

  傅友德所言山河之限。

  就是黃河與太行山天險,作為防御屏障,遲滯北方的進攻。

  就北方來說,沒有燕山,抵抗北方游牧民族進攻第二道防線,也就是黃河了。

  更不要說山西在手,庇護陜西,更能令山西大軍從敵后殺出。整個戰略形勢,看似在守,但是其實有利于進攻的。

  只要穩住這個局面,等將來軍力上搬回來之后,再大舉反攻,數路出太行而伐河北,南方大軍在一路北上,只要拿下河北地區,北京政權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

  畢竟,草原在燕王手中,而今燕王遵從北京,但是北京都失陷了。

  燕王是會識時務的。

  總體上來說,傅友德承認而今南軍處于下風,但是從長遠來看,南京這邊本錢還厚實的很。不過前提是朱允炆認清事實,不要折騰了。

  甚至有些極端的一點,傅友德認為,當今天下之大患,不在北,而在宮墻之內,沒錯,就是朱允炆。

  這是傅友德從來沒有過的感覺。

  在朱元璋麾下聽命的時候,雖然被朱元璋壓得喘不過起氣來,但是朱元璋眼光精絕,還在傅友德之上,能廣納良言,即便有什么問題,也會直接說出來,根本不用亂七八糟的手段。

  但是而今,傅友德感覺很累。

  不是因為北京難對付。

  雖然說,北京是不好對付,但是遠遠沒有到絕望的地步。

  畢竟,傅友德身經百戰,勝仗打過,追亡逐北,斬將奪旗的大戰打過,敗仗也打過,山崩海嘯,單騎逃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情況,他也遇見過。

  大風大浪都見識過,今天的局面才什么地步了?遠沒有讓傅友德覺得不可挽回的地步。

  只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如果這個隊友是自己的上司,更糟糕。如果這個上司還是有一個弱勢的上司,壓不住各方面的力量,更加糟糕。

  傅友德就遇見這樣的事情。

  因為朱允炆底氣不足,擔心位置不穩,下面誰厲害他就對付誰?

  正因為如此,傅友德想要做事的時候,一大半心思都要放在朝堂爭斗上,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卻變得困難重重。

  朱允炆大抵自己沒有感覺。

  他其實并不知道,他的傾向性很多官員都能感受到。然后會變成層層加碼。

  朱允炆大概覺得,傅家的權力太大,需要限制一下。到下一層,卡一下傅家的事情,再下一層,所有關于傅家的事情都要特別關注,挑毛病。再下一層,找傅家的問題,最后,想辦法找傅家的問題,沒有問題,制造問題。傅家一定會謀反。

  然后層層反饋到朱允炆這里。

  最后,朱允炆怎么想?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傅家已經墻倒眾人推了。

  朱元璋是深刻知道,官僚機構是什么玩意的。但是朱允炆心中卻未必有數。或者說,朱允炆也是知道的。但是朱允炆更知道,整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其實就是他皇權的延伸。

  他不能直接砍向自己的手足。

  就好像,何夕對遼東派下手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分寸。否則就是自斷臂膀。

  政治人物與自己身后支持力量的關系,是考量他是政治家,還是尋常政治人物的關鍵。

  只是此刻朱允炆沒有什么選擇,只能答應下來。

  傅友德見狀,干脆竹筒倒豆一般,全部說了出來,說道:“陛下,福建海上事務,臣沒有插手的意思,但是海關賦稅乃是朝廷重中之重,而今各方面都在用錢。福建的戰事,還請陛下細思之。而且,臣還擔心,如果海上戰事一直不結束,北賊會興兵海上。”

  傅友德這一句話,讓朱允炆更是感覺不舒服。

  東南戰事因為對靖江王很順利,朱允炆自然將身邊的人安排下去培養歷練。

  培養自己在軍中嫡系力量,一直朱允炆做的事情。

  本來一切順利。靖江王敗北。朱允炆的人因為戰功高升,甚至把持海上貿易,給朱允炆帶來很多收入。

  是的。朝廷的收入是朝廷的錢,朝廷的錢,都是有安排的。在朱元璋看來,朝廷的錢與自己的錢相差不大,朱元璋生活簡樸,他有錢也是在朝廷上花,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皇宮的私下收入很少。

  但是朱允炆就不一樣了。

  并不是說朱允炆生活上比朱元璋奢侈太多了。

  是的,朱允炆并不如朱元璋簡樸,但是一個人的花銷才多少錢。朱允炆并沒有大修宮室,酒池肉林。也就沒有多少。

  只是,朱允炆需要額外的錢給與跟隨者額外的利益。

  這就是朱允炆與朱元璋的不同,朱元璋下令,下面人敢不執行,提頭來見。朱允炆就必須有額外的手段,甚至,對于一些文官與武將大佬,必須用各種手段,其中也包括錢,雖然不僅僅是錢。

  所以,朱允炆必須有錢。

  海上的事務,就被朱允炆拿到手中,作為財源之一。

  之前傅友德從來沒有關注過這方面的事情,不是不關注,不知道。而是知道不能越界。傅友德已經執掌大權,手中的軍隊幾乎占據了南京所有軍隊的一半。

  這種情況下,你還對皇帝在軍中的力量指手畫腳。

  你是在想什么?或者準備做什么?

  只是傅友德而今對海上的戰事,已經忍無可忍了。

  傅友德可是在日本打過仗的。他對北京的海上優勢,其實很明白。這里面最大的優勢,其實并不是船只的優勢,而是造船的優勢。真正說起來,海上船只數量以東南為最。

  奈何,東南造船業卻遠遠比不上遼東。

  一方面是原材料優勢,另外一方面是技術優勢。而今更有市場優勢。

  原材料優勢就不用說了,東北大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伐木業是整個東北最先發展起來的產業,適合造大船的木料儲備了不知道多少。

  要知道,一根木頭從砍下來,到能夠造船,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的。

  而今現在可以造船的木頭,都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就開始儲備的。但是洪武二十五年之后,正是海上船只有一些過剩,木料價格大規模下降,很多伐木場都倒閉了。

  也就是遼東財大氣粗能夠囤積起來。

  技術優勢就不用提了。

  這十幾年來,遼東一直是大明最新技術的試驗場。旅順造船廠更是大明,乃至整個世界技術最高的船廠。而且從遼東能夠得到更多的鐵件。雖然造船大部分用木頭,甚至很多造船技術都可以做到不用一根鐵釘,但實際上,不用鐵釘固然有技術問題,比如鐵與木頭結合,時間長了會有問題,但更多的是因為鐵價貴。

  而今隨著何夕將鐵的價格給打下來了,造船用的鐵料越來越多了。

  這些在遼東都能很便宜的獲得。

  也算是產業鏈優勢。

  在開戰以來,南京幾乎沒有對海上政策進行有效的調整,開海作為何夕制定的政策,沒有被推翻,已經是看在錢的份上了,想要更多的優待,根本不可能。

  所以,南京下轄這些地方,海貿還在頑強的進行著的,但是都不賺錢。

  而何夕這邊,為了打開市場,為了振興海貿,何夕不惜發動戰爭。自然帶來很大船只需求,很多商船都做隨軍的生意了。總之有極大的市場。

  如此一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