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十三章議會成立
  第一十三章議會成立

  會議成立的繁文縟節,不用多言。

  并沒有什么好說的。

  由何夕出面,授給了三百余人議員身份。

  不過,這也算是一次小規模的經濟調查。

  這三百人之中,勛貴派大概有五六十人。遼東派大概有一百人上下,國有派大概有二十多個。其余的人都什么都有了。如果細細說的話,應該是地方派最多。很多地方商人一群人籌錢,就是為了在這里站一個位置。

  不為別的。就為了議員的種種待遇,在與官府打交道的時候,也算是一個官身。

  在遇見事情的時候,不是他們地方最后一個知道的。當然了,說起來的遼東派似乎也是一個地方派系,但是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一些地方派系的實力了。

  真正來說,勛貴派的實力最大,但問題是,這些家族主事者都不在這里,雖然說何夕制定了法律,已經強調了人人平等。但是這里主持生意的掌柜,大多是家奴。

  給這些家奴買一個官,并不是他們勛貴想要的。

  他們之所以來這里,無非是不想與北京朝廷鬧得太厲害。

  出一些血而已。

  遼東派實力其實比勛貴派要差一些,但是遼東派出錢最多,也是最有意愿出錢的。這也是生意的問題。真要說起來,遼東派這些年發展迅速,其實最大的助力就是何夕。

  何夕身居高位之后,清理那些朝廷管理不來的產業,朝廷大規模對外采購。各種政策的推行,隨軍商販等等機會,都是遼東派先來的。

  這根本不用何夕出面打招呼。何夕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是確保公平為先,奈何商業上的遼東派,與政治上的遼東派,是一體兩面。很多人都是同學。學習成績好的,都去當官了。成績不好的,才去做生意。

  彼此之間消息如此靈通,根本不需賄賂。朝廷出一個政策,這些人請同學吃幾頓飯,就能將政策背后的邏輯,與何夕的一些想法搞清楚。

  別人還在猶豫,朝廷出這個新政策是想做什么?

  這一群人都已經上了。甚至借錢也敢往前沖。

  這才是他們這一段時間迅速膨脹的原因。

  就議會這一件事情上,遼東派的人也搞清楚了。雖然說而今議會不過是朝廷的一個斂財機構。但是將來卻未必了。不管怎么說,現在先占一個位置,都是好的。

  所以遼東派占據的位置超過了他們的實力,有些打腫臉充胖子的意思。

  至于國有派,不用說了。那就是國家所有產業領頭人。這些人最聽話,真要說起來,他們掌握的資產不在少數。只是企業規模太大了一些。

  其實,對于這些人,他們更希望有其他官職,比如工業部郎中之類的。

  但是奈何,何夕堅決反對。

  無他,本來這些公司內部,幾乎已經是一個衙門。各種破事,不知道多少。只是這些產業太重要了,何夕一定要掌握住。才只能容忍。再給這些主官加官。那這些部門真變成衙門了。

  與之前的一些作坊,又有什么區別啊?

  內部也不會有什么流動性與創新性。

  只能通過這辦法給于一定的社會地位的承認。

  當然這些人都是小事。真正的大頭乃是議長的爭奪,乃才是真正的龍爭虎斗。

  雖然說,何夕與朱雄英已經敲定了。但是不可能告訴下面人的。

  于是,解綸更是奮力一搏,直接購買了三百萬元的國債。而張友直更是不慣著解綸,直接搞出五百萬國債。

  解綸見狀,就知道不可能贏了。

  無他,解綸的家是解家的錢,而張友直的錢是朝廷的錢,張友直個人財產百萬到頂了。甚至還是固定資產。朝廷的錢一定會給朝廷的。不賣國債,還會用其他辦法的。

  解綸只能放棄,而且即便他放棄,他出的錢,也不可能要回來。

  不過,何夕還給了他一點安慰,張友直是議長,他是副議長。

  如此一來,一場大會開完,總共有四千萬元左右的國債進帳。

  一下子因為河間大戰的財政缺口就解決了,等于提前征收了兩年的賦稅。

  朱雄英見狀,忍不住對何夕說道:“如此一來,朝廷就可以解憂了。”

  何夕搖搖頭說道:“解憂?還太早了。”

  何夕才看不上這些錢的。畢竟,何夕與燕王不一樣。燕王靖難的時候,奮戰數年,其實只有北京周邊數府,最后的南下,幾乎是孤注一擲,不勝即死。不管打成什么樣子,燕王都是有進無退,是因為他知道,不勝利,北京已經難以為繼了。

  而何夕要做的是一場大改革。

  并不僅僅打仗。

  改革需要錢,打仗需要錢。甚至欠錢本身也是改革的契機。

  傳統小農經濟,都是很保守的。將欠錢當成了罪大惡極的事情。而維持現代化工業化的財政開支,更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面對社會的變革,這種變化也是必須的。

  但問題是,朝廷掌舵人卻未必愿意為這樣龐大的開支買單。如果一來,朝廷一些功能就會被很多資本家所取代。

  這代表中央政府失去了權力。

  雖然何夕想要進行改革,但是何夕想要的未來決計不是一個中央政府失能,資本縱橫的時代。畢竟中國太大了。沒有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根本不知道會發生一個什么樣的事情。

  但是如果改造?

  那自然先讓大明朝廷欠一大筆錢。很大一筆錢。如此一來朝廷上下都想著怎么還錢。

  而生產力的爆炸增長,只要大明統一天下,還錢就很容易的。

  比如四千萬元的國債,如果大明一統天下,也不過是一年的財政收入,這還是沒有任何改革的情況下。而須知清末稅制改革之后,賦稅都有好幾億元之多。

  雖然這里的元未必全部等價。但也看出來,社會發展對財政帶來的好處。

  即便欠上十億元,二十億元,如果以每年五千萬元的財政收入,那自然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甚至連利息還起來,都很困難。但是如果大明財政收入超過北宋六千多萬貫,達到一億兩億乃至于三億甚至更多,這些錢也不過十年功夫都熬出來了。

  那問題來了。當大明朝廷年收入這么多的事情,又還完債,該怎么辦?

  讓他們退稅,想都不要想。

  官僚這東西,扒拉到碗里的東西,從來沒有想過再讓出來的。

  這么多錢足夠何夕對整個大明進行改革了。花錢改革,何夕遇見的阻力也會很少。

  畢竟,在很多時候即便何夕大權在握,也要考慮上上下下的感受。而且欠錢這一件事情,也能提高商人在大明的社會地位。雖然何夕不喜歡資本家。但是奈何,如果商人也就是資本家的社會地位太低,根本不利于商業發展。

  何夕自己倡導提高商人地位是沒有用的。畢竟地位這東西,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爭取的。

  讓商人給朝廷提供更多的賦稅與財富,從而讓朝廷對商人依賴,自然而然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就好像議會這一件事情,如果在太平的時候,朱雄英決計是不肯的。

  但是而今,這不是沒有辦法了。

  欠錢的未必都是大爺,但是朝廷怎么也要講究體面,總是要特別對待一些,最少能將商人從所有官僚們的魚肉,變成只能朝廷魚肉,其他人誰敢染指,朝廷不答應的地步。

  即便如此,對商人來說已經是一個好消息了。

  就像而今,反正在議會之中有名字的大商人,對于一些縣令知府來說都不能得罪了。一些小吏員自然不能上門敲詐了。至于有錢卻沒有在議會之中列名的會有什么下場?

  何夕不會問。但是想來也是很難熬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