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八十章傅友德之罪
  第一百八十章傅友德之罪

  傅友德沉思片刻,說道:“這樣說,也不能說錯。”

  傅友德覺得,大概是何夕請示過朱元璋。但是說這樣的戰法是朱元璋創造的,那就是太過了。

  不過,傅友德并不是一點政治敏感性也沒有的。

  傅友德的軍事改革,面對的阻力重重。如果將這一套戰法,按上太祖遺法的名頭,將這一套戰法與朱元璋的威望掛鉤,那就方便太多了。

  也會減少很多阻力。

  朱允炆不懂軍事,但是卻很識時務。當他確定一點,那就是不進行軍事改革,前線就無法維持的時候。他的立場轉變是非常快的。

  這才想出這個辦法。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如果確定這一套戰法是朱元璋所創。那么朱元璋為什么要在北京進行軍事改革,而不是在南京?

  北京有什么東西,是南京沒有的?

  自然是朱雄英了。

  反過來印證了朱雄英的正統性。

  或許,朱允炆知道這一點,但是而今他的位置已經坐穩了,不用擔心在正統性上的小小瑕疵,畢竟,只要他還掌握權力,這一點小小的瑕疵,根本沒有人注意,也沒有人敢注意。

  朱允炆說道:“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以我之見,這一次軍事改革,分成兩部分為好,一部分放在前線,畢竟直接面對北賊,一部分放在京師。朕也想看看,這些新戰法到底是怎么樣的?”

  “岳父,你能不能在南京幫我?”

  這一句話,將傅友德給問住了。

  朱允炆這話是真心的。

  畢竟,朱允炆對軍中事務一直是有限參與,真正能無條件服從朱允炆命令的軍隊有多少?朱允炆自己都不知道,唯一放心的,大概就是宮廷衛隊了。

  都是朱允炆身邊的侍衛放出去掌管軍隊大權的。這些軍隊能不能打,朱允炆不知道,但是忠心卻是有的。

  朱允炆覺得想要掌控軍權,首先要有人。

  不能用老人,不管是什么樣的老人,他們自己身上都有各種復雜的標簽,也有一些利益糾葛在。根本不足以讓朱允炆相信。

  朱允炆一直想辦法提拔新人。

  這一次軍事改革,對朱允炆來說也是一個機會。

  提拔一批新人來替換掉軍中老將。但是其中也有危機。

  危機就是這些新人憑什么聽自己的?而不是聽他們上司的。

  朱允炆也效仿北京的做法,準備在京師建立軍校,他當校長,從而更好地掌控軍隊。本來吧,朱允炆沒有想過讓傅友德參與這一件事情之中。

  畢竟,在朱允炆心中,這些人是未來軍隊的骨干。如果傅友德參與其中,傅家的影響力就有些大了。

  只是,傅友德今天的表現,也讓朱允炆思索,不能強硬的將傅友德給拿下來。畢竟,傅家與他還好合作很多年的。已經有了太子。

  總不能將來,還要換太子吧?

  所以,他想做出讓步。

  讓分給傅友德一些利益,換取傅友德讓渡前線兵權。

  只是傅友德并不是這樣想的。

  傅友德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心意,盛庸此人,陛下知道嗎?”

  朱允炆說道:“知道。浮河之戰是他打的。”

  傅友德說道:“其實軍中最熟悉北軍戰法的,不是別人,正是盛庸,老臣畢竟年紀大了,身份也高,不可能親臨一線作戰。而盛庸就是在前線與北軍打過好幾次交代。不管是攻防戰守,火銃火炮騎兵,他都執掌過。老臣以為,此人可以為陛下所用,為陛下培養人才。老臣還在北線比較好。畢竟葉沈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朱允炆聽了,心中冷哼一聲。

  傅友德或許是一番好意,算是將自己麾下最得力的大將推薦給朱允炆了。

  朱允炆并不是否定盛庸的才華。他對軍事了解不多,盛庸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他也不清楚。但是傅友德既然這么說了,朱允炆也就認為盛庸是大將之才。

  朱允炆覺得不舒服的地方就在于,盛庸有沒有才華,朱允炆拿不準。但是盛庸是誰的人。朱允炆可是一清二楚。傅友德對盛庸的栽培,那可是親兒子也就這樣了。

  傅友德在北,盛庸在南。難不成大明軍隊要姓傅了?

  這是朱允炆萬萬不能答應的。

  而今朱允炆也沒有心思與傅友德多說什么了。原因很簡單。朱允炆試探了幾次,傅友德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軍事改革這一件事情,朱允炆不想讓他主導,或者說,不想全部讓傅友德主導。

  這些話,朱允炆總不能直白地說出口,說岳父,未來軍事改革的主導權,你必須讓出來,或者必須讓出來一半云云。

  這說破了。如果傅友德愿意讓步,那是開誠布公,推心置腹,如果不愿意,那就是月缺難全了。

  朱允炆心中嘆息一聲,說道:“盛庸朕記下了,朕這就寫在屏風之上,今后必然提拔。朝廷之事,還是等等,看看各方面的意見再說吧。”

  各方面能有什么意見啊?

  自然是朱允炆主導的。

  這一段時間,朱允炆對軍隊掌控雖然不夠深入,但是對整個文官體系掌控卻是非常深入的。

  ------

  傅友德在皇宮之中與朱允炆吃了一頓飯,當時是其樂融融。但是第二天,整個朝廷都在彈劾傅友德喪師辱國。

  一時間,無數言官彈劾。所有報紙都更深一步報道傅友德在前線種種失誤,添油加醋地寫了出來。傅友德一時間變成了千夫所指。

  傅友德并不是沒有抗爭過。但是沒有什么用處。

  畢竟,傅友德在前線是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在戰場上即便是處于劣勢,也隨時準備反咬一口。但是在朝廷之上,卻是一個新手。

  傅友德想找言官給他說好話,甚至想找一些在報紙寫文章的名士們,給他洗白。

  但是傅友德根本不知道,這背后的利益關系。真以為這些發聲的人,是自己要發聲的。不是背后有人指使。于是乎,傅友德這種行為,更是被爆出來。增加了朝廷內外,對傅友德的厭惡。

  當然了,在大明輿論,輿情并不能決定朝廷大事。但是輿論輿情很多時候,就是朝廷上風向所在。

  這一點上,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

  南京輿情既然到了這個地步,朝廷決議自然會向不利于傅友德這方面走。

  這個時候,磨刀霍霍的韓國公李祺也下場了。

  他已經看準了風向,同時他也準備為己方爭奪前線主帥之位,畢竟他身后有很多老將,這些老將之前都被傅友德打壓,此刻豈能不報一箭之仇。

  他甚至整合了內部力量,決定推南雄侯趙庸,主持北線軍務。

  已經在做這方面的準備了。

  即便如此,傅友德參加第一次朝會,雖然傅友德被上下攻擊得狼狽不堪,但是依然沒有動搖傅友德的地位。

  朱允炆不準備與傅友德撕破臉,在朝廷上保持處處維護傅友德,但又有些猶豫的態度。將來朱允炆還要用傅友德,自然要走保全再三,不得已放棄的套路。

  而且并不是他朱允炆不想保,而是群情激奮,不能保云云。

  為將來啟用傅友德留有余地。

  如果說傅友德完全不清楚朱允炆的心思,那是不對的。但是傅友德還是對眼前的局面抱有幻想,想要努力渡過眼前的危局,不想放棄前線大權。做最后的掙扎。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真正給傅友德致命一擊的。卻是來自東海之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