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一十二章登基
  第一百一十二章登基

  對于這些部門,何夕都沒有下重手。畢竟,事情一步步的來,何夕能理順內閣,將來在順勢將這些權力機構推進改革,畢竟北京的資源是有限的。這里說的主要是人力資源。

  何夕擴充的部門,有十幾個之多,每一個部分,少的有數百人,多的有上千人。工作量與大明之前的部分完全不可能同日而語。

  大量的文件與數據要處理。否則的話,根本不可能維持住而今北京與遼東經濟發展的趨勢。

  畢竟何夕的很多判斷,都是建立在大量資料匯總之上的。

  沒有這么多人做的基礎工作,何夕再精妙的政策也執行不下去。如此一來,何夕培養出來的數千學生,根本不夠用。

  只能一樣一樣的來。

  就這樣,洪武二十八年終于走完了。迎來南京建文元年。北京隆武元年。

  隆武這個年號是朱雄英自己選的。

  朱雄英選這個的原因,是一來讓自己記住大明原來的路線是走不通的。南明隆武帝也是南京諸位皇帝之中,最有能力的一個人了。但是他的下場,更是令人惋惜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與南京做對比。南京要文,朱雄英就要武,而且這個武,既有興武事一統天下的決心,同時也有對朱元璋的政策的追隨。

  也是宣告自己的正統的一種模式。

  何夕對此不置可否。

  朱雄英更是大婚與登基一并進行。畢竟皇嗣也是穩定人心的重要因素,朱雄英之前不成親,大抵是因為接受了現代醫學說法,成年人太早生孩子不好。而大明又是嫡長子繼承。最后推一推。

  但是而今卻是沒有辦法了。

  登基儀式盛大之極,中間還有閱兵式。

  數萬騎兵在長安大街上列隊而過,倒也顯得威武雄壯。但是何夕對此并不是太在意的。畢竟儀式僅僅是儀式,對下面人或許重要,有振奮人心的作用,但是對于何夕來說,卻不是那么一回事。

  只是有一件事情,讓何夕掛念在心,不是別的。

  何夕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雄英的登基大典,居然有人來朝賀,不是一個人。有日本湘王,漠北燕王,南洋總督府陸家,還有在逃亡之中的靖江王余孽。

  雖然登基大典的時候,何夕僅僅進行了禮儀性的接待,但是這一件事情,讓何夕意識到,他或許有一件是忽略了。上兵伐交,外交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戰略手段。

  雖然說,海外藩王對中原局勢影響力很小。但并不是沒有的。

  只是看如何去利用了。

  登基大典結束之后。何夕立即去見解縉。

  解縉作為大學士負責管理禮部,禮部的責任之一,就是管理藩王。因為藩王在宗法制度之中。將來或許會有外交部,如果將來整個天下都是大明的藩王的話,那么禮部估計是不會改為外交部的。

  所以這些人過來,自然是解縉負責。

  何夕問道:“這些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摸底了沒有。”

  解縉說道:“探了探底,燕王那邊是因為去年戰事,糧食消耗巨大,但是俘獲了很多牛羊戰馬,希望能加大交易數量,不過不要錢,要糧食。”

  何夕皺眉,雖然北京作為北方糧倉所在,有很多糧食,但是征戰半年下來,北京糧食整體上是入不敷出的。基本有遼東何北的糧食補充,也是杯水車薪,不過,作為北京的重要戰略盟友。何夕是不能不安撫漠北的。

  否則燕王一旦投向南京,北京的局面就不好辦了。

  甚至何夕懷疑,燕王的糧食缺乏到底是真是假。這甚至是燕王對北京的一種安撫,讓北京知道,他其實有弱點的。好建立起雙方的互信。

  何夕說道:“這一件事情,你與楊士奇碰個頭,好好商議一下,然后將燕王的要求打個折,限定每月的限額。讓他們來運。”

  要給,但也不能都給。

  雙方的糧食貿易要一直維持得住,也算是雙方一種合作態度。

  解縉說道:“下官明白。”他微微一頓說道:“南洋總督府陸家是因為,經濟困難,希望得到我們的貨物,只是,而今,福建一帶查船,查得厲害,他們不得已才北上的。”

  何夕對于南洋的貿易從來是重視的,無他,中國在海外最大的市場,就是南洋。或者通過南洋轉到西洋的貿易。這是能吃下北京很多產能的。能給北京帶來很多真金白銀。

  何夕說道:“他們不能繞道東大洋,北上琉球嗎?”

  解縉說道:“這個辦法,他們倒是沒有提過。”

  繞道東大洋,也就是繞過臺灣島,從臺灣島一東北上,這里的風浪與臺灣海峽里的風浪是完全不一樣的。對于船只有很高的要求。

  何夕說道:“你找人商議一下,不行就去找方家,看看他們有沒有辦法,總之,盡可能打通海上運輸線。”

  解縉說道:“大人,以下官之見,他們的想法,可不僅僅是繞道就可以的。”

  何夕不懷疑解縉的智慧,心中一動,說道:“你有什么想法?”

  解縉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大人,倒不是我有什么想法,而是我大兄告訴我一件事情,我思來想后,覺得要告訴大人為好。”

  何夕說道:“解綸?”

  解縉說道:“正是。”

  何夕說道:“他有什么事情,不來告訴我?”何夕看似埋怨一句,但也知道,現在的解綸不是當初的解綸了,當初的解綸不過是何夕麾下的一員,而今的解綸家財萬貫,更有一個列位大學士的弟弟。

  他不再是何夕一派的人了。

  何夕繼續說道:“他有什么想法。”

  解縉說道:“大人,自從開戰以來,我們與南洋的生意,必須經過南京那邊的人進行周轉,而那邊人,很是貪婪,從中間牟取暴利,而今本來就生意難做。還要給他們一筆,不僅僅是解綸,很多人都不是很滿意的。解綸說,旅順造成廠大船早就已經下水了,難道不能,先打通海道,拿下山東與臺灣?”

  何夕心中一動,不知道什么感覺。

  解縉而今好像是為解綸說話,但是他本質上,是在為資本代言了。解縉本身并沒有這個覺悟。他只是覺得,南洋過來的人,估計也是這個意思。

  大明內亂之后,生意不好做。這是真的。不管何夕有了什么手段,北京商品是市場都在萎縮之中。原因也很簡單,其實在洪武朝的時候,北京的商品進入各地吧,就遭遇到了很多人的反抗與抵制。

  而大明內亂之后,地方上的反對力量,更是借助官方的力量,將原本大明商品的銷售渠道,給清掃一空。這種情況下,北京的新興資本家們受到極大的打擊,也在情理之中了。

  即便何夕拼命打通商道,本質上是恢復,而不是開拓。如果不是何夕投入巨額經費,投入戰爭之中,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而今就不是單單難受那么簡單了。

  當機器不能生產。沒有利潤的時候,那就是負資產了。

  只是何夕沒有想到,居然有人敢提出這個想法,打通商道。倒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種戰事的底層邏輯,就是未來商品尋找市場。與未來商業戰爭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何夕對此感到高興之余,也感到悲哀。

  高興的是,或許大明帝國主義,會從他手中冉冉升起,悲哀的是,未來或許沒有了列強,只有大明了。也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