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零五章農村與經濟
  第一百零五章農村與經濟

  雖然大明軍隊將會改革,從刀槍為主的冷兵器,演變成為火銃火炮為主的熱兵器。但是問題是,作戰一些基礎問題是沒有變化的。隊列訓練這東西,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是軍隊訓練的基礎,并不是火器時代才變得重要的。

  這些老兵用來訓練新兵也是很容易的。同樣也是給軍中新秀騰位子。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不同。

  對征召士卒的優待。

  何夕當初給劉璟安排的農業改革,劉璟也容納在征兵這一件事情中一起做了。這也是何夕要劉璟來辦這一件事情的原因。

  劉璟考察過河北的土地分布情況,總體上來說,河北土地固然有向某些集中的趨勢。但是并不是太嚴重。一方面是開國時間還短,朱元璋推崇的開荒政策。還有一定的生命力。河北土地還在擴張之中。另外一方面就是北京城的修建,已經從河北地區吸納人力物力了。

  開荒種地也是一個經濟活動。

  就好像二十一世紀,除卻沒有辦法,是不會回家種地的。因為種地不賺錢。

  對于尋常百姓來說,開荒種地,也是要權衡利弊的。在此之前,對于百姓來說,只有種地這個一個出路,而今北京持續不斷的招工。也讓他們有了新的選擇。

  要不要去打工?

  雖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去打工。

  對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選擇。有些家庭人口多,力量大,能承受開荒的前期投資,他們更愿意去開荒,畢竟土地永遠是自己家的。而尋常人家,人口單薄,是撐不起開荒的耗費。自然更愿意去打工了。

  但是不管怎么說,如此一來,原因做佃戶的人就減少了。

  對于土地兼并,就有了很大的限制。

  畢竟,土地兼并作為一種經濟行為,也必須要有錢賺。當佃戶不夠,土地再多也不可能為他們帶來利益的話,誰還會兼并。畢竟朝廷還有律法。那就是土地拋荒的話,是要被處罰的。

  時間拋荒時間長了,這土地就被官府收回了。

  這也是地方上勸農的本意。

  如此一來,誰還有兼并土地啊。

  當然了,這種情況不會長久的。無他,人口增長一定會趕得上土地的增長的。

  只是而今得到遏制,更不要說一打仗,土地并不安全。在兵荒馬亂的歲月中,土地這種不動產是不值錢的。金銀細軟才是最貴的。畢竟隨時能夠帶走。土地卻是帶不走的。

  劉璟就以征召民壯為切入點。

  劉璟說服何夕為民壯發月錢。

  倒不是何夕不舍得。

  而是這一筆錢并不是小數,畢竟何夕估計未來大明所有適齡男丁都要參與軍事訓練,即便給的月錢很少,但加在一起,也是一個大數目。雖然何夕可以多印錢。

  但是這也是需要適度的。

  何夕也不知道,南京方面什么時候開始反制。也不知道,大明經濟的極限在什么地方,要知道,朱元璋發寶鈔的時候,剛剛開始也是很值錢的。但是打仗一多,就變成了廢紙了。

  何夕雖然對而今的鈔票進行了一系列運作。但是本質上,他與朱元璋做的是同樣的事情,但是他可不愿意與朱元璋面對同樣的后果。所以在花錢上面,何夕盡量不大手大腳的。

  能省一點就省一點。

  而大明本來就由各種各樣的勞役。而今何夕已經在北京推行新法,也就是廢除了其他的徭役,只有兵役了,須知,其他徭役,百姓是可以自帶干糧的。何夕為什么要為這個花錢?

  這是一個成本問題。

  只是劉璟的話說服了他。

  劉璟讓民壯以自己的月錢為擔保,貸款買農具。

  一整套鋼鐵農具,價格是相當高的。百姓很多時候是沒有這么多錢。但是民壯有了月錢就有了擔保,這錢本質上是在賬上轉一圈,就到了鋼鐵廠。

  而這一圈,卻讓廣大農村進入了鈔票的循環之中。

  要知道,各地百姓很多時候是不用鈔票的,銀兩用得也少。

  先不說后面的計劃,單單大量鋼鐵農具有了出路,給北京很多廠家帶來了生意。不管怎么運作,河北的糧食產量一定會有一個提升。而且鈔票在農村有了使用場景,那么將來用鈔票對糧食進行統購統銷,就由了基礎。

  至于何夕的農場計劃。

  劉璟自然會加以引導。

  畢竟河北與遼東不同,遼東的土地是國家的。是朝廷的。劉璟在分發土地下去的時候,做出一些調整,下面的人只有欣然從命的份。畢竟,讓他們得到土地,已經是占了天大的便宜,還有什么不能做的。

  更不要說,那些在農場做工的人,也熟悉更適合了農場的工具。更適合這種辦法。

  而河北產權復雜,如果從上到下的推廣,遇見的問題很多,很容易出事,而今大戰在即,河北就是前線,更為重要。一旦搞出民變之類的事情,對上上下下都不好交代。

  這一件事情,很有可能推廣不下去了。

  故而,劉璟寧肯慢一點,穩一點,想辦法的以利益引誘,讓地方有人自發的進行這樣的改革。然后官府再加以確定,等將來天下太平之后,再進行最后的掃尾工作。

  這種思路與何夕對于兵役上的想法,相差不大。

  何夕自然就同意。

  他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有太多聰明人了。比如劉璟。劉璟給民壯發月錢的做法,很明顯是學習了何夕一些經濟手段。看似朝廷今后每年都要發一筆錢,其實是將農村納入鈔票經濟流通體系之中。

  大明畢竟是一個農業社會。對于小老百姓來說,他們不想要北京生產的好東西,比如農具。不是不想,是沒有錢。

  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是很難換來錢的,也不需要錢。這也是為什么,江南很多讀書人,都是用家中母親,或者姐妹織布賺錢讀書的。無他,家中一切自給自足,自己家的地,自己家的菜,自己家織布做衣服。根本不用錢,糧食蔬菜什么的,家家戶戶都有,也賣不上價格,也只有布匹才值錢。

  才能換到錢。

  而今也是一樣的,而北方農村只會比南方農村更難搞到錢,這一點,從后世張居正一條變法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南方的銀子多,市場經濟對農村滲透多,百姓手中有錢,他們并不覺得,繳稅交錢有什么不對。

  而今卻北方,特別是西北很多地方,卻不是這樣的。當地百姓想要搞到銀子,要付出好幾倍的代價,故而一條鞭法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是怨聲載道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璟給農村投錢的辦法,可以說是妙筆。

  如果能將大明農村全部納入鈔票的流通范圍,何夕覺得,他就是將鈔票超發十倍,進入十億元的級別,也不會有什么問題的。畢竟大明的經濟體量再這里放著的。

  只是之前都是分散的孤單的經濟體系,而今將他們組織成一個大市場,對鈔票的需求量就大太多了。

  何夕心中還有一點疑慮,何夕說道:“劉兄,這一件事情,雖然說不可操之過急,但是而今南北相爭,由不得我不心急,你真得覺得,會有人主動做這樣的事情?”

  “請大人放心,而今河北上下都缺人。我計算過,這種農村是有利可圖的。有利可圖的事情就一定有人做。”劉璟說道:“實在不行,我可以想辦法,培養出幾個典型來,引領風潮,也不遲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