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大明公務員 > 第一百五十一章見解縉
  第一百五十一章見解縉

  何夕在家里安頓好之后。就直接去了國子監。

  國子監是何夕在南京的大本營。

  也是何夕最重要的陣地。雖然說,很多消息,從各方報紙上,也能看出來一些。但是何夕很清楚,有些事情是不會看到報紙上的。

  何夕需要從最前線了解第一手消息。

  國子監中,宋麟,蘇伯衡,等人都在,解縉自然也在。

  此刻的解縉雖然年少,個子也不高。但是顧盼之間,頗有神采飛揚之感。可見這大半年,主持學報的解縉,在大明士林之中,已經算是一號人物了。

  最少之前解縉在何夕面前是沒有位置的。

  而這一次,說明京師整體的情況,宋麟與蘇伯衡兩人,也推解縉為何夕解說。

  “大體就是這樣的。”解縉說道。

  整件事情,自然是從開海之爭開始的。從一開始雙方互相掀蓋子開始。丁顯說開海弊端。解縉說高利貸之惡毒。丁顯說,開海導民趨利。壞天下風俗。解縉說,各地大行私刑,不以國家為念。

  總之,打對方的軟肋。

  但是時間一長。丁顯與解縉的爭論。就不走這個路子了。

  原因無他,他們兩個人或許沒有事情。但是誤傷太大了。

  朱元璋眼睛里面不容沙子。他們兩邊爆出來的料,朱元璋都會一一核實,只要是真的。痛下殺手,絕不留情。兩邊這樣做。誤傷了不少人。畢竟朱元璋的錦衣衛是厲害。但是錦衣衛往多里算,也不過幾萬人而已。

  要監控軍政,監控大臣,監控地方。監控藩王,等等。這分散開來,對于民間很多事情,他們所知道也未必有多少。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情況。

  放到任何一個情報部門也是一樣的。想要知道的越多,經費就要越多。而朱元璋手中固然有錢,但也不會將大部分錢都投入錦衣衛之中。所以,古代傳的任何神乎其神的情報機構,大多時候都是吹的。

  即便是二戰時候,不是還有一些情報員以編情報為生嗎?

  朱元璋的耳目也不是無所不知的。

  而今,下面人翻出來,朱元璋自然要處置。

  解縉與丁顯沒有事情。解縉這邊,一些涉及海外的勛貴,被抓住痛腳不少。這也是因為何夕派系大多都是從國子監出身。在京師的大員不多。而且不得不承認有些教育程度高的人,也是比較有底線。

  再有就是何夕派系,除卻何夕之外,沒有幾個身居高位的。黑點也少。所以火力都打在勛貴身上了。

  于是,雙方就達成了新的默契。

  但是這種默契,并不代表雙方之間的爭論,就結束了。

  解縉是有能力的,他將永嘉之學拉過來,為何夕的移民政策作為背書。

  之所以說解縉是有能力的。是因為解縉發現何夕的學說,與永嘉之學,并沒有抵觸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何夕學說是講究科學方法論。邏輯學,為了避免與理學直接沖突,對哲學方面的一些東西,都沒有深談。

  但是永嘉之學,在很多方面,與何夕的學說完美契合。比如義利一體,比如通商惠國。最重要的觀點,就是事功。這個觀點,與理學那種空談心性之學,簡直是水火不容。

  而且如果往深里研究,何夕所講的東西,更接近于一種做事的方法。而永嘉之學,高舉事功大旗,雙方簡直是一拍即合,無縫銜接。

  雖然說永嘉之學,在南宋為顯學,有葉適等學者背書,流傳之廣,不下于理學。但是在入元之后,就銷聲匿跡了。流傳下來的很少。當代大儒之中,也沒有聽說誰傳承永嘉一派。

  但是沒有傳人,并不代表失傳了。從故紙堆之中吹吹土,還是能找到永嘉一派的學說的。

  更重要的是,永嘉一派作為儒家一門,在很多儒家的基本問題上,有很多理論與主張,這些東西彌補了何夕理論很多空白。有了永嘉之學的加成。何夕的學問更成體系。

  一門學說的成就,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解縉為何夕學說,擴寬了邊界,更是為開海這一件事情,提出了理論上的支撐。

  而丁顯也不是白給的。

  理學畢竟是顯學。

  丁顯不用做很多理論創新,就足夠支持他的理論。

  什么安民定居,有恒產則有恒心。而海上經營,居無定所。富則亂朝廷法度,窮則生歹毒之心。還有支持,大明法律本身,其實并不支持百姓遷徙的。朝廷法度之中,是禁止百姓在沒有路引的情況下,離開本縣的。

  只有讀書人才有出游的特權。

  當然了,這管得也不是太嚴苛。畢竟,在這個時代,能通行車馬的道路自然是有限的。但是能讓人步行離開的道路,簡直是無限的。而百姓偷摸離開,也沒有什么車馬可用。

  朝廷也沒有那么多人手管理那么多人。無非是離開當地,就成為流民黑戶,從此只要不進入城池,不走大路。一般也沒有什么問題。

  雙方這兩邊觀點針鋒相對。總體上來說,解縉不落下風。

  當然了,這都是表面上的東西。

  這背后自然是兩派的交鋒。

  這不用解縉告訴他了。

  何夕也有自己的渠道,支持解縉的主力不是別人。就是陸仲亨。

  別人不敢出頭。但陸仲亨幾乎全部身家壓在海外了。而今在海外當土皇帝。當得不亦樂乎。陸家所有的一切都投入海外了。一旦大明海上政策有變動,陸仲亨什么都沒有了。

  他豈能允許,也是在南京陸仲亨不敢亂來。否則,丁顯的項上人頭。早就不在了。

  當然了,江南士紳也不是吃素的。

  這一段時間的爭論,最后還是他們吃虧。

  為什么?

  無他。那就是海上賺錢這一件事情,一直是小范圍流行的。以這個時代的消息傳播速度,一件事情,在幾年之內傳播天下,已經是非常快的了。但是報紙這東西,改變了這一切。

  在此之前,開海這一件事情,報紙是很少說的。

  在何夕看來,少搞一些敏感事情,將一些事情弄成既定事實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將來再說不遲。

  但是而今,海洋貿易越來越發達,影響越來越大。對士紳們來說,損失也很肉疼。比如很多佃戶都去海上謀生了。再比如,因為海貿興起,很多人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

  海貿興起并不是對所有人都是好事的。

  世界上,也沒有一件事情對所有群體來說都是好事。別的不說,海貿讓松江府快速發展,已經有了后世大上海的幾分氣度。而蘇州劉家港自然也很繁華,只是就蘇州城來說,卻未必是好事了。

  沿海更有很多商人暴發戶,在鄉間秩序上,有挑戰士大夫的可能。這更是讓他們無法接受。

  丁顯將這一件事情給掀出來。也滿足了他們的訴求。這才得到他們的支持,這背后有很多人。鄭家了,劉三吾了。商業的利益,學術的地位,政治的分歧,都卷進這一場爭論之中。

  但是有一個士大夫們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那就是正是這一場大爭論。才讓全天下人確信一件事情,這海貿是很賺錢的。不要小看這一點。這樣一來,內陸的一些地方,人走投無路的時候,也開始琢磨跑海試試。

  這也造成了另外一個情況。

  在何夕的支持之下,大明的海貿多以遠洋貿易為主。畢竟遠洋貿易賺錢。不過遠洋貿易本錢也大,也就是勛貴們能參與。而今,全民大航海時代似乎拉開了帷幕。

  當然了,這個全民更多是指小商人。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