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北雄 > 第1533章臨戰
    高句麗政權自扶余人朱蒙建立卒本扶余,后改名高句麗以來,存世已近七百載,時間可不短了,對于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段。

    不過高句麗在東北發展壯大起來,還是晉末故事,趁著中原內亂之機,他們在東北征服了諸如散處東北的鮮卑,扶余,沃沮,契丹,靺鞨,荇人等部落。

    后來又南下遼東半島,征服了當地的土著,以及管理他們的漢人地方政權,也就是漢時設置的玄菟,樂浪兩郡。

    這和后來的契丹,女真,黨項等部族相像,經過蠶食中原王朝領土,最終發展成為了威脅中原王朝的異族政權,在東亞舞臺上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不過當大唐立國之時,高句麗政權的巔峰時期其實已經成為過去。

    前隋統一天下之初,才是高句麗人最為強大的時間點,號稱帶甲百萬,也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架構,與突厥,大隋并列。

    當然了,所謂的帶甲百萬只是高句麗人自稱而已,因為中原的統一,不論是對突厥還是高句麗都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反過來,高句麗人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

    所以高句麗在那個時間段里,軍隊數量暴增,據史書記載,當時高句麗能戰之軍差不多應該維持在六十萬人上下,于是四舍五入,便也和突厥一樣,有了帶甲百萬的說法。

    于是高句麗人張狂了起來,屢屢進犯營州,威脅幽州,大有一副侵吞河北的架勢,還派遣使者到大隋,在長安殿上大放厥詞。

    導致的結果就是兩國交惡,前隋出兵討伐,幾次戰爭下來,高句麗的國力迅速衰退。

    楊廣三征高句麗,雖然可以說是中原戰爭史上最為愚蠢的軍事行動,可確確實實的重創了高句麗國力,為大唐再伐高句麗創造了有利條件。

    按照歷史規律而言,沒有哪個王朝或是帝國會長盛不衰。

    如今東亞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中原戰亂的外溢效應是如此的明顯,極大的影響到了東亞格局。

    當年前隋時,紛紛強盛起來的三個東亞帝國,如今都成了落毛的鳳凰,就整體國力而言,都無法與三四十年之前相提并論了。

    此時的它們說上一聲菜雞互啄有點夸張,但論起戰爭規模,以及戰略的層面來,卻是遠不如當年那么弘大。

    不論是誰,敗上一次,都會非常痛苦,甚至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比如大唐,就再也無法像前隋那樣,損失上幾十萬人,和鬧著玩似的,能夠隨時撫平傷痛,卷土重來了。

    作為大軍統帥的征朝大都督李靖清楚這一點,之前皇帝已經親口御言,將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所據之地命名為朝鮮,可見皇帝的勢在必得之心。

    而他李靖本人的命運,怕是在被任命為征朝大都督那一刻起,便和此戰緊緊聯結在了一起。

    勝則榮耀加身,敗了即是罪責難逃,就算有皇帝和皇后保著,估計也只能留下一條性命而已。

    所以當他聽說趙世勛不待后續兵馬到來,便與高句麗人接戰消息的時候,他心里立馬咯噔了一下,有那么一瞬間,他非常后悔讓趙世勛來率領先頭大軍。

    但他此時無心責怪趙世勛的浪戰之舉,只是立即傳令給劉仁軌,讓其率一萬人增援趙世勛部。

    接著又傳令陳圓,蘇定方等人,讓他們不要再建造營寨,就地駐扎,如果前面趙世勛和劉仁軌敗下來,那已經建好的營寨就是唐軍首敗之后,能夠穩住局面的倚靠了。

    也不愧是李靖,反應之快,臨變之穩,都是領兵將領之中首屈一指的存在,所以就算趙世勛敗了,高句麗人也只能算是小勝一場,無法對唐軍造成更大的殺傷。

    有不懂的人可能會問,為何不趁著這個機會大舉進兵,援趙世勛部。

    你要知道,五萬大軍一旦潰下來,敵人趁勢掩殺,很容易就會沖動援軍陣列,造成可怕的連鎖反應。

    另外就是如果趙世勛部頂住了敵人的攻勢,和敵軍進入到了相持階段,唐軍后續兵馬及時趕到,急切之間其實也無法加入到其中,最多也不過是讓敵人知難而退,依托身后的營寨,穩住陣腳。

    那么對敵人的殺傷就不足以影響到整個戰局。

    所以說利弊之間,李靖考慮的很清楚

    而此時陣前領兵的趙世勛根本沒管那么多。

    換個人領兵,也許會比趙世勛聰明,可卻絕對比不上他的剛勇,趙世勛本就 世勛本就是以登城,奪旗之功起家的將領。

    信奉的永遠都是狹路相逢勇者勝

    唐軍擺開了頗為寬闊的正面,人人披甲,前排持盾,后排持槍,刀手隱在身后,再次便是成群的弓箭手,他們將一根根箭矢插在地上,手持長弓,隨時準備進行仰射。

    這就是唐軍正軍的模樣,層次分明,即便敵人大集,即將進行一場殘酷的廝殺,軍中也少有人會有畏戰之心。

    和從容不迫的唐軍比起來,高句麗人的陣列便顯得參差不齊,沒有經過統一的操練,甚至沒有統一的軍服的高句麗軍旅,還不脫部落聯軍模式。

    穿甲的不是軍中貴族就是部族勇士,兵器比較精良的,一定是貴族們的親軍衛士,閑時放牧耕種,戰時為兵的人們,拿著的兵器,穿著的衣服,都雜亂異常,放到中原,那只能是義軍隊伍。

    當然了,唐軍在當世是一枝獨秀的存在,不論是突厥還是高句麗,甚或是西邊建立起來的林林總總的國度,跟大唐帝國都有著本質的區別。

    高句麗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切,才屬于正常范疇,中原王朝總是例外的那一個。

    兩軍對峙,唐軍將士們已經握緊手中的兵器,在軍官的號令聲中,最后一次整理衣甲武器,不過大軍的陣型還在隨著對面做出一定程度的調整。

    高句麗的陣前,出現了重甲騎兵的身影,反而是剛開始時在陣前亮相的重甲步兵縮到了陣后。

    數百人馬披甲的怪物,踏著沉重的步伐,緩緩從高句麗陣中來到前面,看上去非常有壓迫感。

    而那兩三千人的騎兵并沒有跟重甲騎兵合在一處,反而是去到了高句麗大軍的左翼。

    趙世勛在高處一看就明白了高句麗人的戰術安排,高句麗人打算由重騎突陣,另外還想用騎兵突破突破唐軍右翼。

    這明顯就是欺負唐軍沒有什么騎兵而選擇的戰術,還真是自信滿滿。

    “傳令給公孫將軍,讓他率人去右翼,再派兩千弓手過去,告訴公孫安,擋不住敵騎,讓其擾亂了大軍陣型,俺斬了他。”

    在趙世勛看來,威脅最大的當然是騎兵,當年李破帶著他們這些人在北邊縱橫來去,幾無敵手。

    他們這些人對騎兵的了解比當世任何將領都要深刻的多。

    看見高句麗人的操作,趙世勛冷笑連連,竟然想要靠這點騎兵沖動唐軍軍陣,真是見識短淺,愚蠢的讓人無話可說。

    高句麗人愚蠢嗎?也許吧,他們的缺點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沒有會戰的經驗,對唐軍的了解更是少的可憐。

    他們對中原軍旅的印象還停留在前隋時期,那個時候的隋軍強大是強大,可與如今的唐軍卻并不一樣。

    比如隋軍的作戰經驗,要比經歷了隋末戰亂的唐軍少,兵種構成以及戰術運用上也有了不少區別,加上即便中原戰亂多年,可鑄造工藝上的進步依然沒有停滯不前。

    此時唐軍手中的各種兵器,比前隋時其實要精良不少,而且這些年李破一直致力于推動工藝技術的進步,取得的成果可不是一件兩件。

    兩軍看上去都很有耐心,差不多一個時辰過去,高句麗人終于按捺不住,因為他們已經匯集了近十萬人的大軍,更有騎兵助陣。

    在高句麗人自大的情懷里,這個時候若是讓對面的敵人首先發動進攻,那將是一件令人非常不愉快的事情。

    二十多年過去,他們顯然已經忘記了當年和來護兒所部水軍交戰時的場景,二十萬人被隋軍四五萬人,還是水軍,殺的大潰,順勢還沖入了王城。

    今日他們碰到的對手雖然換了一茬人,卻是只強不弱,而高句麗上下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悠長的號角聲終于在高句麗的軍陣中響起,象征著戰事開始了。

    人馬具裝的重騎兵首先催動戰馬,慢慢小跑了起來。

    沒有什么花樣可耍,高句麗大軍隨后爆發出一陣呼喊之聲,陣前已經排列整齊的幾隊人,跟在重騎兵的身后,率先向唐軍發起了進攻。

    面對如同潮水一般沖用來的敵人,唐軍嚴陣以待,軍官們不住的喝令手下將士,讓他們做好接戰的準備。

    后退者斬的聲音,更是在唐軍軍陣當中此起彼伏。

    隨著高句麗大軍軍陣不住向前涌動,高句麗人的呼嚎之聲震天動地,甚至掩蓋住了騎兵的馬蹄聲。

    殺氣沖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