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北雄 > 第1367章選才
    遠在長安的李破不知道東萊官員的騷動。

    更不知道那位拋棄妻兒,并為此鬧出天大丑聞的前門下侍郎,正努力的想要把自己從泥潭中拔出來。

    他只惦記著李靖所率領的大軍不要太倒霉,被什么神風給刮跑了。

    倭國人有那樣的運氣嗎?天曉得,孤懸海外的島嶼,大海就是他們的天然屏障,不然大陸之上,強大的帝國屢屢出現,倭國但凡只要離著稍微近一些,后來也不至于連祖宗是誰還得去考證。

    而宇文士及的擔心確實是有道理的,李破在地圖上已經找到了很多節點,東萊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

    位于渤海灣北邊的幾處也挺香,地理位置比之東萊一點也不差,如今有楊廣挖的運河,就更加方便了。

    ………………

    只不過現在李破的注意力已經不在軍事之上,詔令已發,該準備的都已準備,對于朝廷來說,等著看結果便是,反正也不可能皇帝御駕親征。

    現在擺在李破面前的大事只有一件,那就是科舉的京試。

    經過一番風波,京試終于順利舉行。

    此時科舉之簡陋,真的是一言難盡,比之前隋好上一些,畢竟李破分外重視,也做了很多前期準備,大的趨勢上也非是前隋時可比。

    可要說好上多少,也不盡然。

    前隋時便有秀才,進士一說,和后來可不一樣,秀才比進士金貴,而且都是專門的科目所產生的稱呼。

    而到了此時,李破借鑒了后來的做法,京試選出來的便統稱之為進士及第,并分為南北兩榜,所以后來時人漸漸稱之為兩榜進士,和另一個時空的兩榜進士意味完全不同。

    從分級上也沒后來那么繁雜,現在只是兩級制,各郡考出來的就是舉人,又稱貢生,京試選出來的便是進士。

    京試也不分什么一甲二甲,各科目按照南北各選兩人,也就是一科中四,制科常科并舉,科目上不存在差異。

    共十二科,能選出五六十人,八百多人應試,除開制科參考之人,常科中第概率大致上是二十取一。

    對于趕考士子來說,顯然是一個不太友好的數字概率,完全的精英選拔,才學上稍微差些,你削尖了腦袋也別想擠進進士的行列。

    而且皇帝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京試的結果,反正那些明經科進士,在李破執政時期是不太可能那么風光了。

    因為皇帝更喜歡那些明法,明算,雜科等出身的進士,因為在他眼中儒家經義過于浮華,可以適當推崇,卻不能過分,因為他們這些人落在實務上沒幾個來之能用的。

    ………………

    當然了,不管有多么的簡陋,大唐元貞五年五月,大唐第一次科考在紛紛擾擾中圓滿結束了。

    這無疑是很具歷史意義的時刻,科舉制度萌發于南齊,前隋時才得到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推行,直到大唐才算正式確立下來。

    這中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光,可謂是波折無數,但中原王朝的人們卻還是努力走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這才叫一個摸著石頭過河,多少 ,多少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是鮮血,后來人都無從知曉,大家只惦記著科舉的利弊,對其他的都不怎么關心。

    而這就是歷史,它只記錄進程,不涉溫情。

    ………………

    三天大考,結束的那一刻,所有人好像都松了一口氣。

    士子們走出文院,呼吸著外面的新鮮空氣,就算擔心結果,卻還是一身輕松,又開始呼朋喚友的出去游玩了,為長安的繁榮添磚加瓦。

    禮部的官員們卻還不能放松,緊著開始了閱卷環節。

    李破在宮中耐心的等待,唯一有點擔心的是李綱又鬼鬼祟祟的跑到自己面前來說考題泄露之類的事情。

    之外就是在琢磨怎么借此宣揚一下科舉大考。

    首先能進入到京試環節的讀書人,現在就都是舉人了,要給予一定的獎賞,不然讓人空歡喜一場,回去之后肯定滿腹怨言,下次不來了怎么辦?影響也不太好。

    可獎賞也不能太過,畢竟要一直辦下去,朝廷哪有那么多的資本獎賞他們?

    這個朝中還是要商量一下,比較成熟的想法還是要從賦稅上面找齊,其實只要讓舉人們感覺到自己與眾不同也就成了。

    至于像后來一樣,免除賦稅,還給發工資的做法,那真就是把讀書人當祖宗來供著了,但你要敢在這會來這么一出,貴族們那可就高興了,舉人們名下當時就能給你弄出萬傾良田出來信不信?

    其實李破此時想的就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小氣如他,才不會像老趙那么大方。

    付出的最好少一些,能讓落選的舉人們高興就成……

    至于進士,那就算是入仕了,賞官是一定的,只是要恰當,這個吏部已奉上表章,不需要李破操心。

    他想的是怎么讓這些人風光一些,以表明朝廷的重視,激起讀書人參考的熱情。

    杏林宴可以辦一下,簪花游街嘛,娘兮兮的,估計是后來老趙的子孫弄出來的玩意,大唐尚武成風,可不能這么弄。

    今年科舉還增加了策問的環節,要選一位狀元出來,榜眼探花什么的都不見影,李破也不打算弄的那么花哨。

    這還是為了長遠打算,科舉需要一步步的進行完善,一下弄的太復雜了容易出紕漏。

    ………………

    李破思緒萬千,而實際上,他對今年科舉的結果并無多少期待,他所關注的是科舉制度本身。

    至于選出來的都是些什么人,有著多大的才干……也許他們將來會很杰出,可現在嘛,一群的年輕貴族,文章做的再好,說話再是漂亮其實也是紙上談兵。

    你給個一縣之地讓他們治理,十個里面有一個能勝任的就不錯了,更不要說能做出點政績來了。

    當年李破在馬邑的時候,李靖對自己的侄兒的評語就是一縣守捉之才,干不成大事,那還是當了幾年官的人呢。

    事實也證明李靖沒看錯人,那確實是個廢物點心。

    所以說科舉選才,選出來的是模子,需要雕琢,成不成器都在十年之后,李破對此看的非常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