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八戒小說網 > 北雄 > 第1133章憤怒
    “惡捻既盈,天道禍淫,亡征已兆。亂常敗德,非可勝圖,掩慝懷奸,唯日不足。移告之嚴,未嘗面受。朝覲之禮,莫肯躬親。誘納亡叛,不知紀極。充斥邊陲,亟待烽候。關柝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

    聽著是不是像在說楊廣,其實不是,這是史官們在說楊廣征伐高句麗的原委,在歷數高句麗的罪狀。

    凡一千五百余字,都在為楊廣征伐遼東做著鋪墊,高句麗的罪狀一條接著一條,文人用詞很是艱深,聽著也很提氣,如果你讀完這個,而且還懂得文人們想說什么,那一定是熱血沸騰,覺著不伐高句麗簡直天理難容。

    顏師古一字一句的念了出來,聲音在太極殿中回蕩,簡直就像是一篇討伐高句麗的檄文,他本人漸漸也流露出了振奮之色。

    李破聽的云山霧罩,但臉色漸漸整個黑了起來。

    高句麗的罪狀念完之后,還有大段的描寫著當年大軍聚于河北的盛況,讓李破不由回想起了大業七年自己在河北涿郡的所見所聞。

    大軍云集,一眼望不到邊際。

    道路之上全是應召趕來河北的軍隊和絡繹不絕的民夫,道路兩旁插著無數的桿子,上面懸掛著的都是血淋淋的頭顱。

    摩肩擦踵的民夫,神色麻木,一身疲憊,走著走著便栽倒在地,被如狼似虎的兵士連連鞭打,再也站不起身。

    河北北部的田地盡都荒蕪,村落都成了大軍的兵營,成年男子全都淪為民夫,為大軍運送糧草,留在家中的女人衣食無著,老人和孩子紛紛餓死,女人做起了齷齪的買賣。

    大雪一至,除了聚集在此的大軍,其他的所有生機全都漸漸滅絕。

    軍卒們躲在單薄的帳篷當中瑟瑟發抖,一身貂裘的貴族們在涿郡獵苑中奔馳射獵,在營帳間往來交游,回到自己營帳之中便是酒肉飄香。

    楊廣在行宮之中得意洋洋,和佛道之人談佛論道,不時便來上一場祭祀,為皇帝祈福,為大軍祝勝。

    那時的他在做什么?戰戰兢兢的在為小命奔忙。

    皇帝在做什么他絲毫也不關心,但貴族們吃的什么,住的怎么樣,而他和兵卒們又吃的什么,又經受了怎樣的寒冷,他卻都清清楚楚。

    讓他清晰的認識到了皇帝和貴族們的丑陋面目,也隱約聽到了隋末戰亂那越來越是急促的腳步之聲。

    就是這樣一個猙獰如同地獄般場景,如今在文人的筆下,竟然成了這么一副模樣,感覺他們恨不能親身前去當年的河北走上一圈……

    李破此時的憤怒可想而知。

    再也不聽顏師古念念叨叨,他一目十行的往下捋下去,他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史官們的作風。

    他們“忠實”的記錄了三征遼東的始末,第一次楊廣是怎么說的,第二次又下詔慷慨激昂了一番,第三次也是如此。

    誰誰誰在征伐遼東的時候死了,皇帝哀痛,厚葬之,賞賜其子孫后代,哪個大人物在當時歿了,皇帝又是如何。

    賊帥誰誰誰反了, 反了,被誰誰誰剿平。

    還有就是楊玄感,斛斯政之亂,捉住他們之后,皇帝痛斥其非,昭告天下,并酷刑將其處死。

    說及江都之亂,滿篇皆充斥著傷感之意,并無痛恨之言。

    如此種種,不知道的看了這篇煬帝本紀的前半段,還道是位有為且有情有義的明君呢。

    李破咬了咬牙,直到看到篇尾,火氣才算消了一些。

    這里則先是稍稍數了一下楊廣的功績,接著便是他的過失了,最后一句說的尤其嚴重,“億兆靡感恩之士,九牧無勤王之師,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損,本枝殄絕,自肇有書契以乞于茲,宇宙崩離,生靈涂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斯之甚也……”

    然后就是書曰,天作孽尤可為,自作孽不可逭,傳曰,吉兇由人,襖不妄作,又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觀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好吧,李破火氣漸消,史官的格式和文體好像就是這個樣子了。

    對于帝王的功過,他們一般不會擅加笞伐,除非你有大過于世人,不然他們往往會給帝王留下臉面,文過飾非……

    記錄歷史的史官首先重要的是記而錄之,而非評斷,尤其是在涉及君王上面,他們更是小心翼翼。

    因為不小心點的話,一旦讓皇帝以為他們在借前朝之事影射當今,那他們的性命也就可能丟在了文字之間。

    李破回頭又細細通讀了一遍,腦袋疼的越發厲害,但溫彥弘等人的用意卻已明了。

    他們并非是想給楊廣書碑立傳,而是在大業八年第一次東征之時,當今皇帝,也是他李破已然參與其中。

    那么東征高句麗也就有了正當性,你不能把它形容成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那么皇帝在其中又處于怎樣一個地位呢?是助紂為虐嗎?還是被人所強的無奈之舉?

    都不合適,那就著重于大局,不提那些細節了。

    這中間所有慷慨激昂的部分,都是取自前隋起居錄,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真實事件。

    李破覺得顏師古前面念的那些像是討伐高句麗的檄文,而那確實就是幾篇檄文,并非臣下們故意為之。

    直到最后的兩段,才是給楊廣蓋棺定論之言,李破細細品讀一番,覺得很合心意,就是短了些,和他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

    按照他的意思,先把楊廣四處溜達的故事弄出來,然后一段一段的進行批駁,再就是楊廣造的大工程,也這么弄上一番,那就很像樣了不是嗎?

    當然了,他對讀史向來不感興趣,也就不怎么明白史官們的調調,這次就又被上了一課。

    在怒火漸消之后他就能感覺的出來,溫彥弘等人用詞近于平實,輕易不會表達個人傾向,不太合乎他的心意,卻也不能胡亂挑毛病。

    不然的話臣下們會很難做,傳出去了皇帝也會極為丟臉,甚至為人所詬病。

    而李淵和他的名字都陸續出現在了煬帝本紀當中,也沒什么褒貶……